為什么說大善就是大惡?容易心軟的人一定要知道這個道理!因為心軟的人很容易讓自己變成大惡之人!
《史記》當中記載了一個故事,說戰(zhàn)國時期的名將吳起,對手下的士兵特別好,好到什么程度呢?他和所有的士兵同吃同睡,行軍的時候不乘坐馬車,也和普通的士兵一樣背著糧草負重前行。
這還不算,到了冬季很冷,很多士兵長了凍瘡,吳起作為將軍,甚至親自去幫戰(zhàn)士把膿血吸出來;哪個士兵家里有困難,吳起把自己的工資拿出來送過去,所以吳起是真正做到了愛兵如子的一個好將軍,心地特別善良,因此好多人都慕名而來,要投奔他的麾下。
吳起愛兵如子的名氣傳到一個村子,村里有位婆婆聽說后嚎啕大哭,別人就問你哭什么?婆婆說真是造孽呀,我兒子現(xiàn)在剛被分配到吳起的部下。別人說那不挺好的嗎,有這樣好的將軍,是你兒子有福氣呀。
婆婆哭得更慘了,說:你不知道啊,我丈夫當年也是吳起的部下,就因為吳起對他們太好,所以打仗的時候都奮勇殺敵只想以死相報,結果戰(zhàn)死沙場,如今我兒又到吳起的部隊,估計他也是兇多吉少,我能不哭嗎?
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這位婆婆,你是會感激吳起的好?還是會恨他的善良呢?世上有很多大善之舉,其實反而會帶來傷害巨大的惡。
比如一個人窮困潦倒,你看他可憐,每天給他送去一升米,你可能覺得這是善。但假設有一天你突然不再給的時候,就會出現(xiàn)2種結果,他要么餓死,要么和你翻臉變仇人,因為正是你的善良,才導致他形成依賴失去自力更生的能力,所以他才會恨你,這就是古人所講的“升米恩,斗米仇”。
同樣在《呂氏春秋》,也有一則故事,說魯國有一條法令,凡是為流落在外淪為奴隸的魯國人贖身并送回來,就可以得到國君的賞賜,所以當時有很多富有的商人積極參與。
但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他替奴隸贖身以后卻拒絕接受賞賜,獲得了舉國稱贊,唯有老師孔子對子貢破口大罵,他說你這樣做,從今以后不會再有人愿意替魯國人贖身。
原因其實很好理解,子貢這樣為自己贏得了很高的道德聲譽,但與此同時,當其他人付出金錢冒著危險贖回奴隸再去領取賞賜的時候,就會遭到民眾的指責,別人會說:你看人家子貢多么高尚,而你卻要領取賞賜。
對于贖救奴隸的人來說,既然我花了錢還要受人指責與嘲笑,那我為什么還要去做呢?所以果然和孔子所說的一樣,從此再沒有人愿意替魯國人贖身。子貢的行為,當然是善舉,但這種大善,卻結出了大惡之果。
心軟的人,往往容易做出類似的大善之舉,其實,善無所謂大小,但有心之善與無心之善卻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不要因為心軟,而做有心之善!
就像很多人滿嘴仁義道德,標榜自己的高尚,其實都是有目的有私心的假仁假義。如果一個人真正無私善良,他根本無需刻意行善。記住:當你把一件善事做到極致的時候,大善就會轉為大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