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提起廈門,往往離不開鼓浪嶼、沙坡尾、廈大等小清新的打卡景點;但在以往,中山路才是廈門獨一無二“城市符號”。
廈門第一家電影院,全福建第一家麥當勞,廈門最大的書店,大多數百貨商店集中(第一百貨),最高檔的品牌聚集,甚至很多外賓在國內不能隨意購物的時代,在這條路能買到。
而如今,家樂福、中閩百匯、沃爾瑪等商業招牌一個個退出中山路,中山路在廈門人的心中日漸失去光環,甚至很多島外的市民也很少來中山路逛街了。
中山路的沒落,有多種多樣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游客中心從第一碼頭改為輪渡碼頭,將前往鼓浪嶼的游客往東渡方向指引,這一定程度影響了中山路的人流,以往第一碼頭游客人頭攢動的景象似乎也不多見了。
廈門從海島型城市往海灣型城市發展,島內大量的城中村拆除,以及很多公司和產業往島外轉移,這也讓廈門島內的人口更加聚集島外。目前集美區的人口在廈門六區中位居首位,超過思明和湖里。島內人口減少,中山路從曾經的城市中心的角色,逐漸演變為“游客中心”;
偏安一隅的地理環境,讓中心路與島外的距離非常遙遠,盡管地鐵開通后讓時間成本大為降低,但對于很多島外市民來說中山路不再是逛街的理想選擇;
中山路近十幾年頻繁改造,道路變寬了,街邊店鋪也變得更加規整,但整改后的中山路卻失去了往日特色,南洋騎樓建筑本身與豎型招牌非常搭配,但整改后使得各大商店招聘千篇一律,大大降低了中山路的商業氣息。
中山路商品同質化嚴重,除了特產就是服裝店、懷舊店,而且價格非常昂貴,對于中心路“物價虛高”、“宰客”行為本地人早已見怪不怪,更加不會為這種無良商家買單;廈門是美食荒漠,除了特色的臺灣美食和沙茶面,幾乎沒有本地名小吃,在飲食這點上廈門比漳州、泉州和福州都要差很多;
此外,廈門景點規劃更加多元,島內外均目前都有一批好玩的去處,這對游客的分流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此外廈門商場這幾年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相比之下,中心路主打步行街,商場并沒有很強的競爭力;
總而言之,中山路的沒落有多方面的原因。作為老廈門人心中無法抹去的回憶,中山路依舊是廈門的金字招牌,但如何再將這塊“金字招牌”做大做強,還需要zf、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就好比王府井之于北京、南京路之于上海、春暉路之于成都、三坊七巷之于福州一樣,廈門中山路曾經輝煌一時,極具特色的南洋騎樓建筑和港臺風格的商業氣息是中心路保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
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點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