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余小魚
編者按:這里是一個懷舊劇場。
2005年1月24日,《仙劍奇俠傳》在臺灣中視首播。2005年1月31日,該劇在上海電視臺電視劇頻道、重慶電視臺影視頻道與觀眾見面。一轉眼,這已經是整整二十年前的事了。
《仙劍奇俠傳》海報
如今再提起這部劇,許多人眼前閃過的畫面,一定是主角團對著夜晚的麥田和星空立下的十年之約。在很多視頻網站上,出現頻次最多的正是這段劇情,這是本劇給觀眾留下的“意難平”,也成了不少人與青春歲月的隱秘連接。
是啊,別說十年之約了,這都二十年了,當年你默默許下的心愿,實現了嗎?
“十年之約”
當然,這一畫面之所以直到今天還能打動我們,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其中洋溢著的少年感。和現在的許多仙俠玄幻劇不同,本劇選用的主演都是實打實的“年輕人”。
那時的胡歌還不是現在風流倜儻、魅力四射的寶總,而是一個“還搞不清楚演戲是怎么回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那時的劉亦菲才17歲,和趙靈兒這個角色高度契合,戲里戲外都顯露出不諳世事的純真形象;那時的劉品言本來要飾演的是林月如,但16歲的她自己也承認心理年齡不夠成熟,勝任不了這個角色,才有了令人難忘的阿奴。至于彭于晏、安以軒,或許也應該感謝《仙劍》記錄下了他們稚嫩的演技、青澀的模樣以及可能是人生中最純真的表演。
胡歌 飾 李逍遙
劉亦菲 飾 趙靈兒
有人說,《仙劍》的主題應該是對愛情的呈現、對宿命的探討。這個說法當然沒問題,但我還是認為,如果沒有本劇自帶的“少年感”,那些所謂的主題也就會失去最重要的支撐,成為空中樓閣。
這些年來,《仙劍》的口碑一路走高,如今在某瓣上的評分已到達了9.1分(39萬人打分)。但本劇在近年遭遇的爭議或者說批評,也并不少。比如,部分網友就給李逍遙當年劇中的不少“低俗”臺詞截了圖,認為其“三觀不正”;又比如,李逍遙和趙靈兒、林月如之間的三角戀情,也成了他是“渣男”的罪證。
最有意思的,當然還要數本劇最大反派拜月教主得到的“翻案”。在一些網友眼中,始終保持理性、克制的拜月教主反而比莽撞、幼稚的主角團靠譜得多。這位老兄的名言是“沒有笨蛋,人世間就沒有戰爭,大家都很聰明,一切都很美好”。相形之下,只知道“愛來愛去”的李逍遙們確實不怎么聰明,而且老是惹是生非。于是,對主角和反派的評價就在一部分網友的評價中顛倒了過來。
徐錦江 飾 拜月教主
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劇中的酒劍仙和他的師兄劍圣就已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劍圣,也就是當年的殷若拙曾與女媧后人林青兒相戀,在關鍵時刻,他選擇了自認為應該堅守的“道”,而舍棄了“愛”,最終導致林青兒為拯救蒼生而犧牲了自我。
他為什么要這么選?“道”就是順其自然,嚴格遵照世界上已經存在的事實,讓一切自然而然地發生,絕不去做人工的干預。青兒的宿命既然是犧牲,那么就應該成全她的命運,以此換來世界的和平、南詔國百姓的安全。劍圣的選擇,也代表了南詔國國王和石長老等上一代人的看法——青兒的犧牲,至少符合大多人的現實利益。
對此,拜月是不以為然的。在他看來,石長老等人從前犧牲了青兒,如今又要犧牲靈兒,人類為了保存自我,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這樣的南詔國,還有什么存續下去的意義?這,也就是他一心要摧毀一切,重新創世的原因。
但拜月顯然不愿意承認一點,那就是人類社會除了“道”,還有真正的“愛”。誠然,在《仙劍》里,有很多凡人自私、逐利甚至丑惡,從道德層面上來講甚至比不過很多妖和動物,比如甘愿為劉晉元犧牲的彩依。但愛情的產生,卻讓每個個人學會了為對方思考、理解和包容。可以說,只要世間還有“愛”,這個世界就不是無藥可救的、是有希望的。拜月的失敗,歸根結底不在于力量的缺失,而是不懂得“愛”的真正意義。
懂得了這一點,我們也就理解了劇中一眾主角的選擇。趙靈兒一度逃避李逍遙,不是她在感情上出現了左右搖擺,而是因為她擔心自己的使命會拖累、影響愛人的人生;林月如愿意從三角關系中主動退出,成全李逍遙和趙靈兒,不僅是因為她大度、豁達,更是因為她真心希望看到所愛之人得到幸福;同樣,劉晉元明知道自己的付出不會得到回應,仍然選擇默默守護在表妹林月如身邊。試問,他們真的“傻”嗎?
安以軒 飾 林月如
《仙劍》如今遭遇的一些批評、吐槽,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李逍遙和他的戀人、朋友們,不就是標準的“戀愛腦”嗎?拜月或者劍圣的理念不才是更實際、更有效的嗎?不管是考公還是考研,不管是工作還是婚戀,社交媒體上的大V、網紅正試圖向我們教授各種“道”,讓我們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存自己,減少損失,怎么做才能實現現實利益的最大化。至于并不符合成功學的“少年感”,似乎已經慢慢被淹沒在了時代的浪潮里。
誠然,本劇中的主角,包括李逍遙在內,都是不完美的。男性角色都不是《何以笙簫默》中的何以琛、《花千骨》中的白子畫之類的“男神”,女性角色也不是時下仙俠玄幻劇中的“瑪麗蘇”。他們的少年感可能意味著錯誤和失敗,甚至可能是李逍遙一樣的少不更事、口不擇言,但少年感也意味著最寶貴的“可能性”。這才是十年之約的真正價值所在——也許我們未必能實現年少時的夢想,未必能和最愛的人相守一生,但至少我們都為之奮斗過、努力過,拼搏過。
如果說現在的偶像劇為觀眾送上的流水生產線上的工業化糖漿,那么《仙劍》保留的則是少年感特有的粗糲和真實——它或許不能提供所謂的情緒價值,卻能讓觀眾體驗什么是真正的人生。
更重要的是,二十年過去了,仙俠玄幻劇的格局越來越大,動不動就四海八荒、仙魔斗法,但它們更像是用來實現觀眾幻想的標準模板,盡管也會涉及愛情,敘事內容卻被局限在“男主對女主癡不癡情”“有沒有爽感”的層面,完全失去了《仙劍》中幾位主角身上的煙火氣。和本劇相比,如今的仙俠玄幻劇或許有更精美的妝容、更炫酷的特效、更精良的制作,卻失去了可供反復咀嚼的思想價值。
李逍遙與趙靈兒未能相守一生的結局,成了我們這代觀眾心中永遠的痛。但別忘了,本劇真正的結尾其實是懷抱女兒李憶如,滿臉胡茬的李逍遙再次與劍圣相見。此時的他,不再是那個仗劍走江湖、癡心為紅顏的少年,而是一個眼角眉梢寫滿人世滄桑的男人。
劍圣用顫聲的聲音說“孩子”,想用手撫慰李逍遙,而后者冷靜地質問他:“你明白嗎?”劍圣無法回答,仰頭忍淚,本劇也就此告終。
那么,劍圣到底應該“明白”什么呢?在智慧的劍圣眼里,李逍遙得到一切又失去一切的人生是慘痛的,執迷于滾滾紅塵的想法是錯誤的,但在我的眼里,他老人家在洞房花燭之夜逃離青兒,親自說服最愛之人去南詔國拯救蒼生的人生才是不值得一過的。
二十年過去了,以為自己已經看透“世道”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總把厚黑學捧在胸前,把成功學藏在心底,像“聰明”的劍圣和拜月一樣試圖教育我們應該如何去生活。李逍遙和他的朋友們,卻似乎已經不見了蹤影,就像我們曾經擁有的少年感,已經飄散在了我們追不回的青春里。
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文化娛樂部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