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推動孩子不斷挑戰自我、突破自我的力量,其實還是源于——自驅力。
圖片來源:《重版時刻》
周六好,我是萌芽。
你的寒假進行得怎么樣了?
會不會也在為孩子的寒假任務猶豫不決,不知道要怎么制定才合適?
前幾天,一位姐妹跟我分享了她家二年級孩子的寒假計劃表: 從早到晚排得滿滿當當,幾點做什么、做多長時間,下一科目又幾點開始、做多久 ……聽著是不是有點熟悉?
她說執行一段時間了(1月初放假),雖然孩子挺配合的,但她心里也有不安,問我有沒有可以優化和調整的地方。
我看完姐妹的寒假計劃和執行表,發現網上這種計劃也不少,低年級、高年級都能找到熟悉的風格。
到底該怎么看待這種細致到每分每秒的計劃呢?
其實,寒假規劃固然重要,但對低年級孩子而言,更關鍵的能力是好習慣與自學力的培養。
太過滿當的計劃表,就像沒日沒夜長途高速開車,長途跋涉不做任何休息,會出事故的啊。
而且真正 的“寒假彎道超車”,并不在短期知識的積累,而在于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也就是孩子的自驅力。
因此,寒假計劃可以根據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但檢驗這個計劃是否有“雷區”的核心標準在于:
你是否能從你的計劃表里感受到
孩子的學習自驅力正在被激發?
如果能在假期里讓孩子真正愛上學習、學會獨立思考,就可以為他們未來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低年級階段,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的確需要依賴“作業”、“打卡”或“老師/家長布置”來學習,一旦沒人安排或催促,他們就容易不知所措。
但這個“被動學習”習慣要慢慢過渡為“主動學習”習慣,因為真正的學習動力來自內心——當孩子對知識有興趣,懂得自己安排并反思時,進步往往比被動“催著來學”更快速、扎實。
因此,寒假比起灌輸更多知識,更適合給孩子一定自由度,幫助他們學會“自己定目標、自己做行動計劃”,而不是天天盯著一頁頁練習卷不放。
假如寒假能讓孩子初步感受到“獨立管理時間、主動尋求幫助”的樂趣,開學后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的條理性都會更好,也更容易跟上學校節奏。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更好地把“自學”理念在低年級落地呢?
總體思路:寬松規劃,卻有學習重點。
以“一周”為單位,而非每天固定死任務
給孩子一周時間,自行安排哪些天讀語文,哪些天練數學,哪些天看英文繪本。
這樣,若有臨時出行或家庭聚會,也能靈活調整。
允許孩子自由選擇時間段
不用把時間安排細化到“早上10點必須讀語文、11點數學、12點英語”。
只要保證一周的學習總量即可。
靈活應對意外情況
如果某天有意外行程,就順延到下一天或周末補上。
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在執行中學會“計劃—調整—完成”的循環。
究竟安排什么會更有利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呢?
其實低年級孩子的語數英三科,只要抓三個關鍵詞就可以了:
語文:整本書閱讀
數學:專題式學習
英語:原版教材/分級閱讀
小學低年級的語文
從“背書寫字”到“閱讀與表達”的轉變
1.多看書
我不贊同小學低年級死盯著背課文、抄生字,卻忽略了孩子對語文本身的興趣和理解。
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有趣的故事、圖畫、童謠,才是最好的“橋梁”。
我們低年級寒假沒少閱讀
我們常說的“閱讀重塑大腦”,是有大量的現實依據和科學論據的。
法國腦科學家的試驗證明,和閱讀者相比,文盲的閱讀相關腦組織更薄、更弱。會讀書的孩子,大腦結構會因為閱讀而變得大不相同。 ▼
閱讀過程中,左右腦的信息高速流通,非常依賴位于兩腦中間的胼胝(pián zhī)體。
法國著名教育神經科學家,斯坦尼斯拉斯·迪昂發現文盲的大腦胼胝體區域比普通人要薄,最有效的鍛煉方式便是閱讀。
寒假若能幫助孩子養成大量閱讀的習慣,便是為今后的語文學習埋下強勁的“后勁”。
2.多交流
你可以提前準備一些貼合孩子興趣的繪本或簡單故事書,與孩子一起擬定閱讀計劃。
比如,每天固定一個小時段閱讀,讀完后可以簡要交流:
“你最喜歡哪個角色?” “故事講了什么?” “它是如何開始、發展、結束的?”
也可以給他們準備一張簡潔的“閱讀記錄表”或“閱讀手賬”,把每天讀過的書名、頁數、感想簡單記錄下來。
每周末花一點時間與孩子討論:
“這一周看完了哪些書?” “哪一本最喜歡/難懂/有趣/困惑?” “為什么?”
這種親子間的閱讀交流,不但能強化孩子對書籍內容的記憶,也能幫助他們學會歸納總結,自覺意識到“我確實在一天天進步”。
3.多當小老師
此外,讓孩子成為“小老師”,讀給別人聽,也是很好的主動學習方法。
寒假里,不妨邀請孩子讀一小段有趣的繪本或童謠,讓他們當一次小老師,向大人或小伙伴介紹故事。
這就是“費曼學習法”在低年級階段的巧妙運用。
圖片來源:《這樣做,成為學習高手》
一方面,孩子在教別人的過程中,會對文本內容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與記憶,另一方面,這樣的“小挑戰”能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
從“刷題”到“動手實踐”,讓孩子愛上數與形
1. 生活中的數學
從我之前給大家分析過的南山區試卷可以看出,校內數學教學今后會更加注重靈活性與生活情境的融入。
回顧文章:
因此,假期也別忘了在生活中陪孩子多做一些思維鍛煉相關的學習,把孩子的數學學習融入到實際生活中。
比如,讓孩子幫忙數一數水果,一共多少個?如果要分給家里的幾個人,每人能分到多少?
把數學和生活聯系起來,會讓孩子感受到數字并不枯燥,它們有趣又實用。
2. 教具學數學
想當年帶倆孩子進行低年級的數學學習,我們就堅持思維的培養不一定非得通過刷題來完成。
數學教具、桌游、拼圖、積木、七巧板等,讓他自己去想象和拼擺,或者用積木搭建一個“假期樂園”,其實也是在做數學的專題性學習和思維鍛煉。
我們低年級的寒假沒少玩教具
這個過程不但能鍛煉孩子的手眼協調,還有助于他們形成數理-空間認識。
3. 練習之余別忘了思考
如果有校外數學拓展需求,合適的教輔、學習教材、甚至網課是完全可以安排的。
包括數學中的計算和概念記憶,必要的鞏固還是要有的,我家也會買練習冊給孩子自主學習。
低年級寒假我也有抓過計算
但關鍵不是一口氣做幾頁,而是培養孩子自己掌控學習進度,以及去發現錯誤、改正錯誤的能力,也就是查漏補缺的習慣要養成。
比如孩子可以整個寒假都在學《學而思秘籍》、《新加坡數學》、《舉一反三》,但學了多少,先觀察看看,不用設下限,也不用定上限。
讓孩子獨立完成后,自己對照答案,找出錯誤后再問:
“為什么這里錯了? 是算錯了還是沒看清題目?”
這樣能讓孩子有機會鍛煉“自我檢查和糾錯”的本領。
小學低年級的英語:
從“刷單詞”到“主線教材”的綜合培養
很多家長在寒假計劃里,會安排孩子“背單詞”、“記句型”,目的當然是為了快速擴大詞匯量。
不可否認,單詞記憶對英語學習至關重要。但它真正的價值,只有在有系統主線教材或明確學習目標的前提下,才能充分發揮。
如果有一個清晰的考試或等級目標,比如我希望在2025 年Eric可以通過 FCE(劍橋英語)考試,那么寒假中的“背單詞”就顯得尤為重要。
因為 FCE 沖刺班所布置的課程和練習,都會與這些詞匯緊密結合,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
此時,背單詞不僅是孤立的記憶行為,而是與口語、寫作、閱讀和聽力等各環節相互配合,效率自然大幅提升。
可如果家長只是為了讓孩子學更多新單詞,卻沒有與任何主線教材或系統化的學習計劃進行銜接,孩子可能只是機械地記了幾個拼寫,真正使用英語時卻依舊“不會說、不會用”,導致學與用脫節。
就容易產生“ 寒假背完開學忘” 的現象,學習效率也會被拉低。
所以,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來說,如果目前還沒有系統的教材或學習主線,那么在考慮“刷單詞”之前,一定要先把主線學習計劃建立起來。
這可以是學校的教材,也可以是適合孩子水平的英語分級讀物、自然拼讀教材,或者是其他循序漸進的課程體系。
只有在此基礎上,單詞記憶才能更好地與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相互配合,真正讓孩子在語言運用中掌握單詞。
能做“主線學習”教材的:
學校或課外機構的系統英語教材
具備循序漸進難度的自然拼讀(Phonics)教材
特定考試或等級(如劍橋少兒英語、KET、PET 等)的官方備考教材
能做“閱讀主線”材料的:
適合孩子水平的英語分級讀物(如 Raz-kids、牛津閱讀樹等)
兒童英語繪本、橋梁書等
在此基礎上,再安排“背單詞”“記句型”等鞏固環節,就能形成一個有目標、有復習、有練習的良性循環。
如此一來,孩子不僅“記住”了單詞,更能“用起來”,獲得穩步而有效的英語能力提升。
只要是計劃,就會有優點和不足,關鍵在于如何不斷優化和成長。
很多家長擔心讓孩子自己安排寒假時間會導致學習內容“漏掉”,尤其在低年級階段,更是生怕每一天都要“填滿”才不至于浪費。
然而,對低年級孩子來說,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浪費時間”。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任何看似“無用”的探索或玩耍,都可能帶來認知和思維的成長。
在以周為單位來做規劃的框架下,家長可以利用復盤和總結的討論,讓孩子的每一天都更具“生長感”:
1.以“一周”為單位制定目標
孩子每天完成一定量的閱讀、數學或英語練習,剩余時間可結合興趣和狀態自由支配。
不用死盯硬管,讓孩子在“任務完成”與“興趣探索”之間找到平衡。
2.安排復盤時間,及時查漏補缺
每晚或隔天,預留十幾分鐘,一起回顧當天(或前一天)的學習進展、遇到的難題以及收獲的樂趣。
如果孩子發現自己提前完成了某些任務,或對某個知識點仍有疑惑,就能及時調整次日計劃,實現“邊實踐、邊優化”。
3.“自我復盤”與“親子討論”雙向促進
孩子通過“自我復盤”,對自己的行為和進步有更深的體悟;
家長則可在“親子討論”中提供必要的反饋與鼓勵,幫助孩子完善后續學習目標。
事實證明,只要我們愿意帶著孩子一起復盤、一起討論,他們的時間就不會被白白耗費。
這種對“自主規劃、主動總結”的持續練習,會在日積月累中為孩子打下堅實的地基。
不僅能穩固已學知識,更能在一次次反思與討論中,積聚推動自我成長的“自驅力”。
這比單純完成多少道題、背多少生字更重要,也能讓孩子在未來走得更遠、更自信。
1. 不是撒手不管,而是給予孩子盡可能的自主空間
每天給孩子一個自由探索或學習的時間段,比如半小時或一小時。這段時間里,孩子想先做數學題,還是先閱讀英文繪本,都由他自己決定。
家長只是在孩子請求時提供幫助,或在孩子做完后詢問他感受與收獲。這會讓孩子開始學著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負責任。
2. 用“目標清單”代替“死命令”
假期開始時,和孩子一起列一個簡單的“假期目標清單”。
比如“每天讀5頁書”、“每周做10道數學題”、“每隔兩天聽一次英文故事”等,讓孩子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么”,但具體何時完成,可以靈活掌握。
我們當年的低年級寒假計劃表
回顧文章:
這種方式既保證了學習任務量,又不會讓家長天天催著孩子“去做作業”,孩子獲得更多自主感,同時也學會時間安排。
3. 不要忽視陪伴和表揚的重要性
很多時候,我們忙于工作或忙于家務,習慣性把孩子的學習交給補習班或練習冊,但高質量的陪伴才是孩子前進的動力。
當孩子完成一個階段的小任務時,適度的表揚、分享他的成果(比如一起欣賞孩子的作品或聽他念英文兒歌)都會鼓勵他繼續下去。
低年級寒假時孩子做的diy小書
家長無需時刻緊繃,不用非要把每一步都盯死。
多復盤、少批評,當孩子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樂于探索時,或者當你發現孩子沉浸式在某個學習環節時,不要打斷他/她。
慢慢地你就會發現:“哎,怎么不用我操心這么多了?”
寒假,對低年級孩子來說,絕不僅僅是“放松休整”的日子,更是點燃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寶貴窗口。
與其給孩子密不透風地布置作業,不如在整體框架下給他們更多自主空間,并根據他們的狀態和興趣做微調。
這樣,家長才能從高壓督促的角色中“解放”,把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到陪伴與鼓勵里。
回顧文章:
當你親眼見到孩子因為自己發現、領悟而激動不已時,就會真正體會到:
最好的教育,往往是讓孩子帶著興趣與自驅力不斷前行,而我們只需默默做好“引路人”,看著他們在探索中綻放光彩。
從小就被激發出自驅力的孩子,后面的發展真的越走越穩,越走越精彩。這是我的切身體會。
姐妹們,我搶到了半夜高鐵票,如今人已經和孩子們在梅州啦!
今年寒假于我們來說并不長,特別是對于六年級哥哥來說,任務重、時間緊,但我們沒有什么焦慮。
Joshua保持著按部就班的學習節奏,并且對初中學習節奏越來越有信心, 真的是得益于自學能力的培養,所以寒假,不妨試試抓大放小。
給另一個低年級姐妹的小建議
最后預告一個高思全科會員卡的通知。高思老師告訴我們,他們即將下架全科課程了。
天!如果從全科變成單科收費的話,那價格要漲不少,所以如果有想培養孩子自學語文、數學和校內物化生需求的姐妹,一定要把高思囤起來。
返場直播預約
回顧高思教育的前世今生:
▼等不及直播間可下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