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是日本人 死為中國魂》
記日本八路——小林清
作者:小林陽吉
第八章 冬季反“掃蕩”
1942年11月,膠東大地漸漸換上了冬裝。初冬的天氣,陰沉沉地被一層薄霧遮蓋著,使人感到有些透不過氣來。從渤海灣吹來寒冷的朔風一陣緊似一陣,凍得人們瑟瑟發抖。
日本軍隊很快要對膠東地區進行冬季大“掃蕩”的消息,傳得一陣比一陣更緊,膠東老百姓的心情也一天天的緊張起來了。連日來,日軍向膠東地區大量增兵。公路上,來往車輛日夜不絕。反戰同盟膠東支部根據軍區發來的敵情簡報得知,日軍除調集了15000余名陸軍準備進攻膠東外,還有部分海軍、空軍配合作戰;另外還有偽軍30000多人。
日軍的這次“掃蕩”,采取的是極其殘酷毒辣的“拉網式合圍”戰術。以往,日軍進行“掃蕩”的辦法,一般多采取“分進合擊”或反復平行推進的“篦梳式掃蕩”。在多次“掃蕩”失敗以后,日軍改變了戰術,改為大縱深重重包圍的“鐵壁合圍”戰術。這次又集中了比以往多幾倍的兵力,并采用了所謂的“拉網式合圍”,足見日軍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已達到窮兇極惡,登峰造極的地步了。
在煙臺通往青島,濰坊等地的公路上,幾天來日軍、偽軍運送武器彈藥的車輛來往不絕;軍艦整天游弋在黃海、渤海的海面上,封鎖了所有的港口;飛機不斷在膠東半島上空盤旋偵察;各個據點里的日偽軍紛紛出動,拉丁抓夫,搶糧搶牲口;煙臺城內的日軍加強了警戒,嚴密地封鎖了一切消息;過去由偽軍駐守的交通要道和據點,全部由日軍接防,其他據點也改由日偽軍共同駐防;敵占區和游擊區挖掘封鎖溝的范圍擴大,進度也加快了;敵人派往抗日根據地刺探情報,進行破壞的特務猛增,活動加劇。
膠東地區的大漢奸趙保原親自率領一個師的頑固軍,配合日軍“掃蕩”,逼近了抗日根據地。日軍還調撥了大量武器彈藥,裝備趙保原的頑固軍。而且日本侵華華北派遣軍最高司令官岡村寧次陸軍大將也由北平飛抵煙臺,親自坐鎮。
一場惡戰,一觸即發。緊張的氣氛,幾乎使人感到窒息。
從日軍調兵遣將之多,動員范圍之廣,軍需物資準備之足來判斷,特別是以嗜血成性和陰險毒辣而臭名遠揚的岡村寧次親自來煙臺坐鎮指揮,預示著膠東抗日軍民所面臨的日軍策劃已久的冬季“拉網式掃蕩”,將是空前規模和極端殘酷的。
為加強領導力量,粉碎敵人冬季大“掃蕩”,許世友司令員從山東軍區回到了膠東,組成了由膠東地區黨政軍負責同志參加的反“掃蕩”斗爭聯合總指揮部。
11月上旬,軍區在海萊邊區召開營以上干部會議,作了緊急反“掃蕩”動員,仔細分析了形勢,研究部署反“掃蕩”的作戰計劃。根據以往八路軍反“掃蕩”的經驗,會議確定采取“保存有生力量,保衛根據地,分散活動,分區堅持”的方針。
在軍區統一的領導下,以煙青路為界,將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統一劃分為兩個指揮系統。煙青路以西第十三、十四、十五團和西海、南海、北海三個軍分區,歸五旅指揮。煙青路以東第十六、十七團和抗大膠東分校、軍區直屬隊、東海軍分區,歸軍區直接指揮。并具體規定,在東西兩個指揮系統內,分別以團、營或連為單位,劃分地區,分散活動,避免大部隊過于集中。軍區總的意圖是,敵人要“拉網”,八路軍就“破網”。部隊分散堅持,帶領群眾開展游擊戰,堅持根據地。
反戰同盟和敵工科的同志們,也隨軍區劃分的兩大指揮系統分散活動。張昆、劉芳棟和渡邊等同志去煙青路西面的大澤山根據地活動;小林清和孟凡、石田、成山等人在煙青路東側的昆崳山根據地活動。虞棘同志領導的劇團也和他們一起行動。
父親他們按照統一部署,迅速地離開了軍區政治部駐地,奔赴昆崳山根據地。根據軍區的指示要求,他們每個人都做了最大限度的輕裝,除了盡量多帶糧食,彈藥以外,扔掉了一切與行軍打仗無關的東西。他們平時用來進行宣傳工作的油印機、紙張和已經印好的宣傳品,都掩埋了起來。
父親平時認真保存的學習材料和在日本工農學校學習時的筆記本與照片,盡管十分珍貴,但為了適應反“掃蕩”斗爭的需要,也忍痛堅壁了。可惜這個村子在“掃蕩”中被敵人燒毀,后來父親曾去找過這些東西,但他埋的地方怎么也找不到了。
政治部里一些行動不便的女同志和老弱病傷的同志都脫掉軍裝,穿上當地老百姓的衣服,暫時離開部隊分散隱蔽到老鄉們家中。這樣做,一來減輕了部隊的負擔,便于行軍打仗,二來也充實了區、村黨組織的力量,加強了對基層群眾反“掃蕩”斗爭的領導。
軍區除許世友司令員、林浩政委和賈若瑜參謀長等少數首長騎馬外,其他同志的馬一律寄養在老鄉家中。
11月21日清晨,天色陰沉,朔風驟劇,敵人的“掃蕩”開始了。蟄伏在萊陽、棲霞、福山之敵全部出動。在大漢奸投降派趙保原、秦毓堂等頑固軍的緊密配合下,分幾路向八路軍棲霞、牟平、海陽、萊陽等根據地瘋狂襲來,“拉網合圍”以牙山、馬石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日軍的“合圍圈”南北90公里,東西75公里。15000名日軍和5000名偽軍像餓狼似地燒、殺、搶、掠。白天,他們搖旗吶喊,步步進逼,像梳頭發一樣,以密集的隊形,齊頭并進。他們無山不搜、無村不搶、燒草堆、挖新墳、清山洞,就連荒庵、野寺等小土地廟也不漏過。他們見人就抓,凡是18歲到45歲的男人都被抓了起來,在背上寫上號碼,用繩子捆成一串,編好隊,押送到海邊的軍艦上,運往東北或日本去當勞工。劉連仁,以及莫言的《豐乳肥臀》小說中的人物,就是這樣被日軍送到日本當勞工的。
老百姓的糧食被搶光了,房屋被燒掉了。膠東沃野千里的大地上,處處火光濃煙,斷壁殘垣,滿目瘡痍,一副慘不忍睹的景象。
夜晚,敵人就在野地宿營。為了保命,他們在山口、要道設置了帶響鈴的鐵絲網。燒起一堆堆篝火,崗哨林立,構成一道方圓數百里的大火網。每當夜深人靜,哨兵容易發困的時候,還不時聽到傳遞口令聲,軍官查哨,訓斥哨兵的吆喝聲。稍有異常動靜,就是一排槍彈掃射過來,接著就有小股士兵前去搜索一番。
敵人的“掃蕩”不分白天黑夜,時時都處于緊張的戰斗狀態,搞得整個膠東地區晝夜不得安寧。
11月底,敵人“掃蕩”逼近了昆崳山。昆崳山方圓百里,山高路險,山勢蜿蜒起伏。主峰泰礴頂海拔920米,是膠東的高山之一。敵人的炮兵輜重進不了山區,就集中兵力對昆崳山和文登、榮城一帶進行突擊性的“蓖梳式鐵壁合圍”。
敵人集中了5000余名日偽軍,混編在一起,嚴密封鎖了煙青公路。北起渤海,南至黃海,呈一線形密集平推,并以兵艦6艘,汽艇20余艘,分別在渤海、黃海海面游弋封鎖,妄圖一舉殲滅昆崳山根據地的所有抗日部隊。
父親他們和膠東土生土長的八路軍戰士們并肩戰斗在一起。他們人和地熟,憑借著山溝、山澗、樹林的掩護,在崇山峻嶺間和敵人周旋。
日軍的“網’越收越緊了,他們的行動更加困難了。為了縮小目標,便于部隊的行動機動靈活,以盡量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決定將他們這支隊伍再次化整為零。
敵工科、反戰同盟和國防劇團與兵工廠各自分散活動。由于敵人“掃蕩”越來越猖狂,他們白天只能在偏僻的山溝或十分隱蔽的山洞休息,天黑以后再出來悄悄轉移。天一擦黑,只見敵人在山里燒起一堆堆篝火,一來取暖休息,二來用火堆形成一道封鎖線。從高處望去,敵人所在之處,火光綿延數十里,好像一條猙獰的火龍,橫臥在山路上。但是八路軍也比較準確地看清了敵人所在位置,于是朝著與敵人火光相反的方向轉移。
經過幾天輾轉周旋,他們身上帶的干糧吃光了。在冬天的山溝里,連半點吃的東西也找不到,他們只好到向陽的山坡下挖草根來充饑。一次石田意外地打了—只野兔,他們高興極了,一躍而上,七手八腳地用刺刀剝開皮,架起火烤熟了吃。真是口福不淺,每個人都心滿意足。盡管沒有鹽,但大家吃得香噴噴,贊不絕口。可是到了第二天,大家又只好挖草根,剝樹皮來充饑。
12月初的一天,他們在轉移過程中,遇到了軍區司令部的隊伍。大家都感到異常高興,興奮地湊在一起說笑著。在這極端殘酷的“掃蕩”中,環境非常惡劣,每個人隨時都有犧牲的危險。眼前,父親和司令部的首長們重逢了,心里真有說不出的高興和辛酸。這兩種心情摻合在一起,真不知是個什么滋味。
軍區首長特別囑咐炊事班為他們做了些好吃的。吃晚飯時,炊事員端來了一盆香噴噴的玉米渣粥和一籃沒摻野菜的窩窩頭,還有兩碟咸菜。政治部歐陽文主任笑哈哈說:“按理說,應該請同志們吃上頓肉或是宰只雞,再讓大家吃個白面饅頭,可是眼下我們讓敵人追得鉆山溝,蹲山洞,實在對不起大家,這筆賬大家先記著,等反‘掃蕩’斗爭勝利了,我一定請大家放開肚皮,飽飽地吃頓饃和燉肉。”說完,他拿起窩窩頭塞在父親他們手里。父親他們已有好幾天沒吃上這么香的窩窩頭了。他知道,這一頓不摻野菜的窩窩頭,至少用了首長們兩天的口糧,誰也舍不得吃。歐陽文主任見大家都不吃,就帶頭咬了兩口,然后說:“同志們放心地吃吧!很快我們會沖破敵人的包圍,只要回到我們的根據地,見到鄉親們,就有糧食了。”
吃罷晚飯,歐陽文主任告訴父親和反戰同盟的同志,今后隨司令部一起行動。這下子,他們的心里就更有了主心骨,大家的情緒也活躍起來了。前些天,他們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山溝里躲躲藏藏,加上生活十分艱苦,有的盟員情緒低沉,個別人還發牢騷說:“八路軍平時待我們挺好,這一打起仗來,就把我們扔進這無人住、無糧吃的山溝里不管了。”現在他們也轉憂為喜,一個個顯得信心百倍,勁頭十足。
一連幾天,天總是灰蒙蒙的,雪花紛紛揚揚從空中飄落下來。天老爺好像故意和他們作對,這一年的雪下得格外早,給他們的行動增加了許多困難。
他們和司令部會合后不久的一天傍晚,遇見一群躲進深山里來的老百姓。鄉親們見到他們便一下圍攏過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約有二三百人,其中大部分是年老的婆婆和年幼的女孩。她們都走不動了,還有不少人已凍傷了。他們突然看見這么多八路軍戰士,就像見到自己久別的親人一樣。從他們表情上可以看出,他們又高興又覺得有些委屈,每個人的眼眶里飽含著淚花。特別是上了些年紀的婦女們,拉著戰士們的手,聲淚俱下地向戰士們哭訴敵人的暴行和多日來風餐露宿的痛苦。鄉親們懇切地要求和部隊一起轉移,同時把期待的眼光,緊緊盯在司令部負責人身上,把生存的希望,寄托在保護自己的子弟兵身上。
第二天早飯前,他們突然接到轉移命令。部隊的早飯剛剛做好,因為情況緊急,只好用漱口缸裝上小米飯,一邊走一邊吃。拿著缸子的手被那刺骨的寒風凍僵了,不時用熱飯缸暖著,嘴里不斷地發出噓噓的聲音。
后來,他們才知道,部隊出發時日軍離他們只有2.5公里路。大家不禁驚出一身冷汗。因為有這么多鄉親一起轉移,目標很大,部隊不能機動靈活地迅速行動;人民子弟兵的神圣職責,又不允許扔下這些和八路軍血肉相連的老百姓,讓他們遭受日軍的蹂躪,遭受這風天雪地的折磨。所以,軍區司令部決定尋找有利地形,破網突圍,掩護鄉親們轉移。
父親一看情況緊急,向軍區賈若瑜參謀長要求,參加突圍戰斗。賈若瑜參謀長說:你們日本同志的主要任務是搞好反戰宣傳,這項任務十分重要,你們發揮的作用,是我們中國同志所不能做到的。
他接著說:最近你們十分辛苦,如果讓你們參加掩護突圍的戰斗,我可無法向反戰同盟和軍區首長交代。
父親說:我過去是有罪于中國人民的日本軍人,現在是我為中國人民立功贖罪的機會,更何況我現在也是一名八路軍戰士,保護鄉親們突圍脫險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我是個優秀的機槍射手,與一般的戰士比起來,使用歪把子機槍更熟練。發揮的作用會更大一些,即使在戰斗中犧牲了,也是光榮的,死而無憾。
后來這事一直反映到許世友司令員那里。
許世友司令員痛快地說:“日本八路也是八路,讓他參加突圍戰斗吧!”
父親與石田雄來到軍區警衛連。他與一位姓王的班長共用一挺歪把子機槍。
待到天黑,部隊開始突圍,敵人在山上點燃的一堆堆篝火綿延不斷,像一條兇猛的火龍攔住了司令部和鄉親們的去路。父親他們匍匐在一個小山坡下,打算在這里撕開一個缺口沖出去。所有的槍口都指向敵人,整個陣地一片沉寂。
“砰!”指揮員的槍聲發出了命令,頓時,所有輕重機槍、步槍一齊怒吼,子彈雨點般地射向敵群。父親咬緊牙關,用力把機槍抵在肩頭,熟練而準確地瞄準敵人射擊。王班長和另一名彈藥手緊貼在他的兩側,為他裝卸子彈夾。機槍在父親的手中輕輕地上下抖動,就像是在演奏一支熟練的小提琴曲。一個個敵人在父親的槍口前倒下。
敵人一下子被打懵了。趁敵人慌亂之際,突擊隊的戰士們從雪地上爬起來,端著槍,口里喊著震天動地的殺聲,向敵人猛撲過去,打得敵人四下潰逃。父親和突擊隊占領了敵人陣地,迅速向兩邊擴大被撕開的封鎖網網口。參謀長指揮著司令部警衛部隊,帶領老鄉們沖向山路,沖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然而訓練有素的日軍很快清醒過來,他們立即做出正確判斷,重新組織起兵力,向丟掉的陣地反撲過來。為了掩護突圍部隊和鄉親們跑得更遠更安全一些,突擊隊員死死地據守著剛剛占領的、敵人拼死要奪回的陣地。戰斗打成了白熱化。
在一片狂喊亂叫聲中,父親隱隱約約聽到日軍指揮官用日語大叫:炮轟八路軍機槍陣地。他立即沖到王班長面前喊道:“快!快告訴同志們轉移陣地,敵人要打炮!”
王班長帶著機槍趕緊轉移,與此同時,敵人的炮彈落在了八路軍機槍陣地上。真懸!突擊隊的同志們都很感謝父親。這時,突擊隊又重新找到了地勢較高、更加隱蔽的陣地,繼續狙擊敵人。
突然,父親的胳膊像被誰重重打了一拳。憑經驗,他知道自己負傷了。在這緊急關頭,他顧不得包扎,仍舊死死地盯著敵人射擊。這時,敵我的步槍、機槍、手榴彈、大炮聲攪在一起,震耳欲聾。敵人的進攻被迫停了下來。司令部和老鄉們已撤離得很遠了。隨后父親與突擊隊員們一起安全撤出了陣地。衛生員為父親包扎了傷口,用擔架把他送入后方醫院。
敵人精心策劃的這次冬季大“掃蕩”,在膠東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沉重打擊下,日軍疲憊不堪,損兵折將,不得不在12月底收兵回竄。
膠東抗戰史上,日軍發動的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掃蕩”,終于被膠東軍民勝利地粉碎了。反戰同盟和八路軍終于保住了抗日的有生力量,保衛了膠東抗日根據地。
這次反“掃蕩”斗爭勝利,來之不易。膠東軍民在這次反“掃蕩”中,付出了很大的犧牲。許許多多英勇的八路軍戰士,為粉碎敵人“掃蕩”,為保衛根據地,為保護鄉親們,用滿腔熱血和中華民族大無畏的革命精神,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
那一件件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在父親腦海里翻騰了很多年,后來在內蒙古的時候回想起來,心情仍十分激動。
八路軍山東縱隊膠東五旅13團的一個班,在執行任務歸隊的途中,路經馬石山時,遇到了被圍困在山上的鄉親們,就帶領鄉親們連夜突圍。他們和地方干部、游擊隊、民兵一道,往返數次沖破敵人封鎖線,從“火網”中解救出群眾近千人。天剛亮,當他們再次殺進重圍搶救群眾時,被日軍團團圍困在一個小山包上。全班十名戰士燃燒著復仇的怒火,奮勇殺敵,先后有七名戰士陣亡,最后三名戰士彈盡路絕,緊緊擁抱在一起,拉響了僅剩的一顆手榴彈,英勇獻身,血染馬石山崗。他們被膠東人民譽為“馬石山十勇士”。
此次反掃蕩,除了馬石山之戰打得相當慘烈,涌現出了“馬石山十勇士”等可歌可泣的英雄團體外,八路軍16團政委、萊陽英雄張寰旭犧牲。
跳出日軍包圍圈的八路軍各部隊在外線發起攻擊,在萊陽孔家村、福山猴子溝給日偽軍重大殺傷。日軍40天的三次反復掃蕩不僅沒有達到消滅膠東抗日力量的目的,反而處處挨打,不得不于12月底撤回。此戰,八路軍殲敵2000余人。
膠東人民在這次“掃蕩”中,也遭受了極大損失。多少村莊被日軍一把火燒掉,成千上萬的鄉親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多少無辜村民被日軍野蠻殺害,日軍制造了一起又一起血腥大屠殺。日軍攻占馬石山后,極端兇殘地將被抓捕的500多名老百姓全部殺害,老弱婦孺無一幸免,制造了慘絕人寰的“馬石山慘案”。還有一股日軍“掃蕩”至榮城山區時,將被圍困的群眾300多人殘酷殺害。
這是日本法西斯在膠東根據地犯下的滔天罪行,中日兩國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中日兩國人民永遠不允許這一歷史悲劇重演!
日軍獨混第5旅團又稱桐部隊。司令部代號為桐4270部隊。直屬隊為桐4271部隊。各大隊代號依次為桐4272-4276部隊。轄第16、17、18、19、20共5個獨立步兵大隊以及炮兵隊、工兵隊、通信隊3個兵種直屬隊。約有5200人。
這個桐部隊,相當于八路軍的一個旅,竟然可以在膠東的文登、榮成、招遠、昆崳山等根據地橫沖直撞多年。
當時膠東八路軍實力最強的115師第五旅以及山東縱隊第五支隊,控制著膠東以牙山、昆崳山為首的廣大根據地,鼎盛時膠東軍區許世友司令員手下近兩萬兵力,卻無法與這個獨混第5旅團當面抗衡。從獨混第5旅團1938年駐防膠東后,到1945年在青島投降美國海軍,八路軍始終未能對這個獨混第5旅團進行有力的戰術打擊,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
這就是當時中日之間血淋淋的實力差距。很多人認為,落后不一定挨打。這句話是偏頗的。落后意味著,如果對手要打你,人家只要伸出一只手,就能把你打得頭破血流,甚至奄奄一息;即使你手里有槍,即使你有戰死沙場的勇氣,也只能被追得滿山跑,甚至眼睜睜看著戰友身陷絕地,自己卻無能為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