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很多關于醫保集采的爭議。
一個感慨是:
關于集采,很多人都被帶節奏了。
藥品問題關系萬千普羅大眾,我覺得有必要去澄清、去回應,現在網上對于集采的一些誤解:
01 醫保集采就是計劃經濟,走回頭路嗎?
不是。
醫保集采本就不是中國的獨創,美國、日本都有醫保集采。
集采的本質是招標。
如果有問題,那是招標出了問題,而招標是市場經濟產物,說計劃經濟的,純粹帶節奏。
現在是中美大對賬時代,希望古墓派切實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的水準,別再給“公知”招黑。
黃臺之瓜,何堪再摘?
02 為什么要搞集采?
打擊醫藥腐敗,減少醫生、藥店吃回扣現象。
減少藥物流通成本,進一步實現醫藥分離,降低藥價,解決大多數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最新的醫保目共納入91個品種,淘汰43個品種,藥價降幅達到63%,全年可減輕病人負擔500多億,這都是實實在在的數據。
03 集采就是只要中成藥、拒絕進口藥嗎?
不是,在最近納入醫保的91個品種中,只有11個是中成藥,80個是西藥。
西藥里面也有不少進口藥,比如進口藥阿卡波糖,從2元跌至0.18元/片,價格驟降91%。
不過,中成藥賣的還是很貴,我后面還要鞭撻。
04 國產仿制藥,就一定比進口原研藥差嗎?
這要多重對比,業內專家估算,70%以上的進口原研藥在藥效、副作用的表現上比國產仿制藥好。
國產仿制藥對比進口藥,差點的有60%藥效,大部分是8、90%,有的甚至能做到110%(也有不少仿制比進口原研好的)
算個經濟賬,80%的藥效,換來的是原版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售價,不經濟嗎?
中國人并不富裕,電影《我不是藥神》里面,印度的仿制藥“格列衛”,價格只有原版的1/40,中國患者搶著吃,難道他們不知道原研藥更好嗎。
關鍵是,高價藥給普通人帶來了多大的經濟負擔!
可能常用藥大家沒感覺,但是抗癌藥呢,需要長期服用的慢性病藥呢?
很多農村老人,如果知道看病吃藥要花幾十萬,你猜他們會怎樣——不治了,回家讓子女料理后事。
有一位肺癌患者對記者說,原來吃進口靶向藥,每月費用高達3萬,家里賣房賣車、四處舉債,要不是有了集采,整個家庭都完了。
此外,不要一味看不起國產藥,中國去年在研藥物數量超過6000個,位居全球第二,研發資金量也是全球第二。
總體成績確實是越來越好。
尤其是阿司匹林、阿莫西林、阿奇霉素這些常用藥,真沒必要刻意去追求原研進口。
過評的仿制藥,能滿足絕大部分患者的90%的需要。
當然,市場上也有不少特殊患者和特殊需求,依然要給他們留有一定的選擇空間。
05 中了集采的藥企,為什么會偷工減料?
這不是集采問題,而是監管漏洞。
就像建筑公司一樣,中標后偷工減料,一些藥企中標后,也會存在更換輔料行為。
過評時用的是原研輔料,過評后再換成國產輔料。
還有就是監管不嚴,導致藥企存在數據造假問題。
但如果沒有集采,這個問題照樣會存在,而不是因為價格被打下來了才存在。
所以說,因為藥價降低,藥企才降低藥品質量的說法,本身就是邏輯錯誤。
就像房地產一樣,房子價格暴漲,房企就能把質量搞好了?前幾年精裝修房還不是一塌糊涂!
06 三分一顆的阿斯匹林腸溶片能吃嗎?
肯定能吃,美國的仿制阿斯匹林也差不多這個價格,之前算過賬,原材料只要3厘一顆,加上輔料、包衣、包裝、運輸、工人工資、設備折舊等等,分攤到足夠的產量上,可以做到3分一顆的成本。
藥企還有的賺,只是賺的辛苦錢。
用常識想想,那么多家藥企能去競標,說明這里面還是有賺頭的。
07 被集采搞傷的是誰?
想吃回扣的醫生、尤其是掌握處方、采購權的主任醫生。
他們沒法吃回扣了。
去年新聞報道抓了幾百個醫院院長、專家,貪腐額度上億的都有,其中不乏醫學界的泰斗、名師!
實踐中,也是一些內心想吃回扣的主任們反對集采。
說破了,就是錢的原因。
過去沒有集采,醫藥代表們搶著送紅包、請吃飯,就是希望醫生開自己的藥。
我有個同學是干CRO的,過去經常吐槽:每次去醫院都要用黑塑料袋給主任送東西,在他們面前,自己就是孫子……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可能很多人沒有窮過,沒有感受到醫藥背后的暴利,腐敗。
集采,是一種對醫藥分離的探索。
如果沒有集采,回到以前的高價藥時代,不說別的,小紅書對賬美國人抱怨看不起病的事,就會在我們身上發生。
美國富二代謀殺保險公司CEO,底層人居然紛紛叫好,要知道,美國人的收入可是比中國人高的,他們都尚且扛不住高價藥……
總之,不要著了某些人的道。
我們發展改革醫藥的初心,就是讓老百姓看得起病,吃得起藥。
08 醫保為什么不能都采購進口原研藥呢?
貴,多數外企也不想降價。
醫保集采是托底的,幫助老弱病殘窮的,只能照顧大多數人,很難顧及少數人、高要求的人。
09 醫院只給病人開集采藥,不給進口
問題大多出在醫院也注重成本控制和藥占比的考核,想早點完成集采任務,操作上變形了。
此外,集采的要求是,不走醫保的病房可以申請用原研藥;要走醫保,就需要完成集采任務后才能用原研藥,
如果想買進口原研藥,可以多跑幾家醫院,幾家藥店問問,還是能買到的,電商平臺也有得賣,但確實要折騰點,后續要優化政策。
10 一些知名專家說“血壓不降、麻藥不睡”是怎么回事?
我看了新聞,專家只是拿自己的老父親舉例吐槽,并沒有拿出實驗數據,這是一個bug。
也有記者采訪多數醫生表示:這些感覺都是經驗的、主觀的,沒有確切的相關數據統計。
如果是法官斷案,對于證人的主觀描述,也要通過足夠有信服力的證據去驗證。
我還特地找了幾篇正兒八經的論文看,結論是:
采用原研及仿制氨氯地平治療均能獲得較好效果,可有效降低血壓水平,且安全性相當。
但話又說回來,是不是論文的試驗結果就能代表市場的最新情況?
也不盡然,總之,要多角度去分析,多用證據說話。
這里我覺得北大腫瘤醫院的張曉東專家講的比較中肯:
“這件事情原來似乎是不可以被討論的,現在變成可以被討論的,那就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那既然可以被討論,咱們就講事實、擺證據。用科學去討論它,避免用情緒去討論它,這會是對咱們醫療事業真正的推動。”
我以前拔智齒就打的國產麻醉藥,便宜很多,也沒感覺藥效不好,當然網上也有說國產麻醉藥不行的。
還是以證據和數據說話比較好,藥物問題不是小事,需要科學去論證。
11 中成藥問題
我呢,不是中醫黑,不反中醫,但我不喜歡中成藥,怎么解釋這個問題?
我想先談談自己學習經歷。
小時候我得過一次面癱,吃西藥幾天不見好,后來轉看中醫針灸了幾個小時,就有了效果,幾個療程就痊愈了。
后來本科學藥,有兩位老師給我印象深刻。
一位教藥理學,早年留學美國的老博士,經常在課堂上吐槽中醫不科學,吐槽自己的工資不如上海的月嫂,看什么都不順眼。
一位教中藥學,待人和藹,教學水平非常高,他的課幾乎沒人逃課。
同時他也是學校附屬醫院的主任專家,平日里找他求診的人絡繹不絕,口碑從醫院好到學校。
中醫只是文化嗎?
如果只是文化,那西醫西藥沒進入中國的2000多年,中國人是怎么治病的?
難道都是靠文化,靠安慰劑?
恐怕這并不是什么常識吧。
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就有展臺專門呈放中國中醫藥專家在坦桑尼亞治療艾滋病的中藥飲片和處方箋。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抗逆轉錄病毒療法尚未出現和不可及的情況下,中醫藥救治了大量坦桑尼亞的艾滋病病人,英國人對這事是認的,而且倍感神奇。
實際上,很多外國領導人來中國訪問,私下里也主動體驗過中醫,反饋都很好。
但在輿論場,一些古墓派拿著個別庸醫庸藥的案例,來全盤否定中醫中藥,甚至是作踐中醫。
我是不認的,我想全國幾十所中醫藥大學,數十萬真正研究這行的學子,也不會認。
韓國、日本還有一大幫人研究針灸、漢方藥呢。
一個事實是:
在當前全球中藥市場中,日本、韓國的所占份額遠超國內中醫藥。
但中醫藥在今天的發展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
1 醫生水平參差不齊,中醫偏經驗學科,難學好,需要積累。
好醫生和普通醫生水平差距巨大,甚至不少都是庸醫,你還沒法檢測他的水平。
好的中醫是非常稀有的,普通人往往接觸不到頂尖的中醫,我們不能把一些庸醫庸事拿去全盤中醫。
2 中藥材也參差不齊。
都是當歸,田七,人參,但十年期的和一年人工種植的藥效能一樣嗎?(當然,價格也不一樣)
我們國家的中藥材市場過去有個毛病:一流的藥出口給老外,二流給大藥鋪,三流的乃至藥渣級別的,賣給藥廠做中成藥。
現在不知道這個毛病改好了沒有。
但一個讓人心痛的事實是:普通患者很難接觸到好的中藥材,導致吃了也沒多大效果。
此外,中藥材的種植市場,也出現了科技與狠活……
你看某某堂的速效救心丸,新批次的口碑就不如老批次的。
所以,我不太相信普通的中成藥藥企,能用什么頂尖的藥材制藥,搞不好里面真正起作用的,還是一些西藥成分。
當然,這也是我個人的感性認識,沒有數據依據,我只是提供這個思考。
此外,中成藥擠占醫保資金也確實是個問題,因為醫保目錄里,中成藥的比例很大,普通發熱,5毛錢的國產仿制對乙酰氨基酚就能對付,吃40一盒的中成藥蒲地藍,就有點不劃算了。
也很難說,這是在給患者減負。
還有就是集采的本質是招標,那么一些企業會不會也通過走后門中標?
所以很多事,還要優化優化。
大家覺得呢?
輿論場講究拉一踩一,偏激才有魅力。
但寫完這篇文章,我是感覺把幾撥人都得罪了,既沒有鼓吹進口藥,又沒有鼓吹中成藥,既維護了集采的價值,又指出了集采現有的弊端。
可能還得罪了部分既得利益者,要被罵。
罵就罵吧,既然在公眾平臺發聲,就要有被罵的覺悟。
我是不可能因為被罵就關評論,又或者抑郁訴苦,裝作可憐兮兮的樣子。
為了沉默的大多數,有些事,必須得扛。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