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一個充滿異域風情,卻也飽受干旱困擾的地方。
這里有令人垂涎的瓜果,有廣袤的草原牧場,但這一切的繁榮背后,都隱藏著揮之不去的水危機。
新疆常年干旱,擁有著中國最大面積的沙漠,但就在新疆境內,還擁有兩條大河,而且水資源十分豐富。
但這兩條河并沒有“造福”新疆,還流向國外,試問,既然新疆這么干旱缺水,為何不截流造個大水庫?
新疆,究竟該如何破局?
新疆地區面臨干旱問題,水資源分布不均,地處亞歐大陸深處,離海較遠,四面環陸。
巍峨的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如同一道道天然屏障,阻擋了水汽的深入,使得新疆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干旱區”。
一年到頭下的雨總共才150毫米,差不多就像一個礦泉水瓶的水量。
對比一下,南方一些地區的年降水量可以達到1500毫米以上,是新疆的十倍!難怪有人調侃,新疆的雨,貴如油,甚至比油還貴。
塔克拉瑪干沙漠,我國最大的沙漠,也是這里干旱環境的明證。
風沙肆虐,寸草不生,這景象,無不令人感嘆大自然的殘酷,低降水量直接導致地表徑流稀少,地下水補給不足,生態環境脆弱。
干旱也加劇了土地荒漠化和鹽堿化,進一步惡化了農業生產條件,這種惡性循環,使得新疆的干旱問題更加突出。
更令人無奈的是,新疆地域遼闊,各地降水量差異巨大,部分地區甚至遠低于平均水平,可謂是“被平均”的典型案例。
其實,新疆并不是沒有水。
新疆并非完全沒有水
塔里木河,全長2179公里,橫貫半個新疆,被譽為“新疆第一大河”。這條河源頭在天山,穿過塔里木盆地,最后流入臺特瑪湖。
然而,這條看似水量充沛的大河,卻難以滋潤廣袤的土地。
塔里木河多次出現斷流,連臺特瑪湖都曾干涸過,挺讓人吃驚的,近年來,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塔里木河的流量有所恢復,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用水需求。
伊犁河也是一條讓人感到遺憾的河流,這條河流源自天山,水源充足,每年流過的水量有628億立方米。
然而,它卻流向了國外的巴爾喀什湖,成為哈薩克斯坦重要的水源。
試想一下,如果這些水資源能夠得到有效利用,將會給新疆帶來多大的改變?
水,對新疆來說,既是滋養生命的源泉,也是推動經濟繁榮的關鍵,新疆的水資源緊張,這對農業、工業和城市的發展造成了不小的限制。
農業方面,缺水導致耕地減少,作物產量下降,農民收入受損,工業方面,許多產業的發展都受到水資源的限制,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烏魯木齊這地方,一年的用水量差不多有10個億立方米,和國外流失的水量比起來,這簡直就是微不足道。
新疆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水資源的短缺,然而我們之所以不能用,還有點歷史關系。
歷史視角下的水資源爭議與合作
伊犁河與額爾齊斯河的國際化:伊犁河,這條新疆的母親河,最終卻流入了哈薩克斯坦的巴爾喀什湖。
額爾齊斯河,這條我國唯一流向北冰洋的河流,還穿越了哈薩克斯坦和俄羅斯,可以說,這兩條河流,都成為了國際河流。
這背后,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
在國際政治游戲中,水資源常常是關鍵的一張牌。
河流的走向,不僅僅是自然的選擇,更是歷史的印記,當初,清朝末年,國力衰弱,內憂外患,俄國趁著機會,占領了新疆不少地方,其中還包括了巴爾喀什湖,這段歷史,令人唏噓不已。
在全球化的今天,水資源問題不再是單個國家的問題,而是需要國際合作共同解決的挑戰,中國與周邊國家,在水資源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
通過協商談判,共同開發和利用跨境河流,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在伊犁河上的協作,給其他跨境河流的管理帶來了有益的經驗,只有加強國際合作,才能更好地解決新疆的水資源問題,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發展。
現有水資源管理措施的評估:面對嚴峻的水資源形勢,新疆并非無所作為,多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實施了一系列水資源管理措施。
“引鄂濟克工程”,每年從額爾齊斯河調水4億立方米,用于補充烏魯木齊等地的用水需求,新疆還積極推廣節水灌溉技術,修建水庫、灌渠等水利設施,努力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仍然有限。
一方面,新疆缺水問題由來已久,積重難返,另一方面,現有措施大多治標不治本,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有權從境內的國際河流中取水,其使用比例最高可達總量的20%,然而,出于對睦鄰友好關系和地緣政治的考量,中國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這體現了中國的大國擔當。
可持續水資源利用的路徑:新疆水資源問題的解決,需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