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大洋鉆探船‘夢想’號正式入列”榮登“2024年度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榜單。為了使公眾更深入地了解我國的海洋科研裝備,并加強對海洋資源的認知與理解,1月24日18時,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指導,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和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主辦,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廣州市南沙區科學技術協會協辦,廣東科技報社承辦的科普中國說廣東(“夢想”號)專場活動在科普中國、廣東科普、南沙科普、廣東科技報視頻號及南方網、南方+、觸電新聞平臺準時開播。約164萬網友在線觀看,在四位海洋領域相關專家帶領下,跟隨各種探海“神器”挺進浩渺海洋。
本次活動中,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夢想”號大洋鉆探船船長管鵬、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寧波、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技術方法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陳宗恒、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海洋生態環境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唐得昊四位專家分別從不同角度作主題演講,“帶”我們走近大洋鉆探船——“夢想”號,跟著“海馬”號探秘深海,“問”海洋要清潔能源,探討海洋修復“更優解”。
演講之初,管鵬船長帶來《探秘“夢想”號大洋鉆探船》的主題演講,以圖文為媒將“夢想”號的相關性能、先進設備、科研任務等娓娓道來。“它涵蓋基礎地質、古地磁、無機地化、有機地化等九大實驗室……”跟隨著他的演講,我們走進這座傲然挺立于波濤之上的“科技城堡”。
海洋的魅力不止于深邃的地質構造,更在于它所蘊含的豐富資源和多樣生態。接著,寧波老師以《清潔可再生的海洋能源》為題,帶我們認識來自于海洋的新能源——海洋溫差資源。
陳宗恒老師的報告主題為《跟著“海馬”探秘深海》,他給大家認識“海馬號”的硬核裝備、“進化”歷程,還展示了“海馬號”無人潛水器執行任務時取得的海底珍貴片段,帶我們領略深海世界的神秘魅力,讓人大飽眼福。
我們的海洋是一個美麗而完整的生態系統,深海中的每一個變化都可能對整個海洋生態產生連鎖反應。最后,唐得昊老師以《海洋生態環境地質調查和保護修復》為題,為我們深入解讀海洋生態的結構、功能以及其微妙的平衡關系。
眼里有光、乘風破浪,在直播的最后,策劃方特邀中國首位入選旺代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的船長,世界首位獨臂完成6.5米單人不間斷跨越大西洋航程的船長徐京坤錄制視頻,為大家講述他的環海航行故事,重溫他走過的一趟趟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感受無垠大海的魅力。
在演講直播的同時,為了使公眾能夠更加親近地目睹“夢想”號的風采,適逢“夢想”號停靠南沙之際,主辦方從現場觀眾中邀請了10位科技小記者作為代表,前往“夢想”號的停泊地,與管鵬船長深入交流。
“‘夢想’號不僅是一艘船舶,它更是夢想的發源地,激發我們對科學的追求和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我渴望像科學家們一樣,去探索海洋的奧秘!”……在采訪過程中,小記者們被“夢想”號的宏偉所震撼,“夢想”一詞仿佛喚醒了孩子們內心深處的探索欲望。活動后,他們給“夢想”號的船長寫信,畫出自己眼中的“夢想”號。那字里行間無一不流露出對科技探索的熱忱與好奇。
科普中國說是為科技工作者充分展示自己掌握的科學技術而搭建的演講平臺,以“讓思想有光”為主線,每期邀請不同領域的科學人物為觀眾奉上科學的盛宴。通過“見人見物見精神”的方式向公眾展現新時代中國科學家的風采風貌,幫助科技工作者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同時在科學家群體中形成示范傳播效應,引導全社會廣泛關注。
編輯:張文鑫 董敏煒
審閱:莫文藝、馮海波、劉肖勇
來源:廣東省科學技術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