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提到副縣級干部,就把他們跟副縣長對等起來,認為其身份、社會地位、工作待遇、收入水平跟副縣長一樣。其實副縣級干部有4種身份。
1)
第一種,公務員身份
副縣長就是典型的公務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縣區人大、政協機關的副職,也是具有公務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還有一些政府組織部門的局長,如縣教育局局長、縣財政局局長,如果行政級別為副縣級,也是擁有公務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
這些擁有公務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有的是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公務員隊伍,然后一步步走上領導崗位的;有的是通過轉崗轉任,從其他機構進入機關單位,從而獲得公務員身份的。
第二種,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普通事業單位中的副縣級干部,身份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像副縣級中學的校長,本科院校內設學院的副院長、部分科研院所的負責人或者內設機構的負責人,雖然行政級別為副縣級,但不具有公務員身份,只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第三種,“參公”身份
所謂“參公”,就是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比如承擔干部培訓、理論研究等重要任務的縣區一級的黨校,里面的常務副校長是副縣級干部。但因為所在單位性質為事業單位,人員參照公務員法管理,所以這些副縣級干部的身份是參公人員,只是享受與公務員類似的待遇,不算是嚴格意義上的公務員。
第四種,企業管理人員身份
一些地方國有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或者大型國有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也是副縣級干部。不過他們的身份是企業管理人員,組織是按照企業的管理制度去管理他們的。這些副縣級干部的工資待遇也是參考企業的薪酬體系,跟市場變化有一定的關聯。
2)
應該講,這四種身份的副縣級干部,在社會地位、職業發展以及經濟待遇等方面各有優勢。比如公務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由于在權力中樞,在地方經濟發展、民生保障等重大問題上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擁有很大的決策影響力和資源調配權,因此在普通民眾心目中有著更高的社會地位。
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大多是在專業技術領域有深入研究和豐富經驗的“帶頭人”,他們在行業內有很高的聲望,且政策執行壓力比公務員系統中的副縣級干部要小。但從行政管理這個職業發展方向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比不過公務員。
“參公”身份的副縣級干部工作強度不是很大,但待遇跟副縣級公務員基本一樣,“性價比”較高;企業管理人員身份的副縣級干部通常收入較高,而且工作方向明確,工作性質較為單一,“性價比”也非常高。
簡而言之,即便都是副縣級干部,也會因為身份不一樣導致待遇不同,未來的發展方向不同。
當然,在越來越卷的今天,不管是公務員,還是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企業管理人員,能成為副縣級干部都非常不容易。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在體制內單位上班的朋友嗎?他們是什么行政級別的干部?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王老師教育課堂
(圖片來源網絡,若侵權,請聯系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