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細觀察,我們發現中央安排給東野(四野)以及華野(三野)的戰略任務是不同的,
一、東野是絕對唯一主力
我黨最開始的戰略方針是“向北防御, 向南發展”,后續,解放戰爭開打,我黨察覺到東北對于戰略局勢的重要性,于是,將戰略改變為“向北發展, 向南防御”,東北就是這個“北”,就是要將東北作為核心根據地發展的。
因此,東野(前身是東北民主聯軍)作為東北的野戰部隊,是重點扶持的部隊。從軍事層面來說,我軍幾乎集各個根據地之力,把最精銳的部隊給了東北。
在中央的戰略布置當中,有了東北,其他戰場打仗就有了后勤保障,贏了固然好,輸了還能通過東北扭轉局勢。
因此,東北是絕對不容有失的一塊根據地。
二、華野則是前鋒角色
在中央最早的戰略規劃中,東北野戰軍作為坐鎮后方的絕對主力,前方向南設立了3至4道縱深防御的體系。
中間位置的防線是華北軍區,再后邊有冀熱遼,包括陜甘寧,都是屬于第二線的防御。
最前沿的位置則是華野和中野了,華野擔負左翼攻勢,中野擔負右翼,屬于第一線前鋒角色,能攻則攻,不能攻則采取守勢,這符合“向南防御”的戰略設想。
三、基于戰略分工的不同,兩支野戰軍所采取的策略不同
(一)東野首要任務是穩步發展
因為東北非常重要,中央對于東野的首要安排就是發展壯大,只要東北還在我們手中,只要東北能發展起來,我黨就有大后方,其他區域輸得起。
因此,為了發展東北,在我軍精銳力量進入東北后,第一任務不是打仗,而是先后組織部隊撤離沈陽、長春等大城市,派出大批干部深入到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發動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和生產運動,建立地方武裝和人民政權,很快在東滿、北滿、西滿的廣大地區建立起革命根據地。
后續,四平保衛戰,雖然殲敵萬余人,打擊了國民黨軍的進攻氣焰,但東北我軍遭受了損失,這和穩步發展的戰略不符合。于是,東北我軍停止了打仗,一直持續到1947年5月才發起夏季攻勢,這中間長達半年時間之久,我軍都在休養生息,完成土改和整編工作,讓軍隊得到飛躍式發展。
即使發起夏季、秋季、冬季攻勢,東野也只是圍攻國軍的城市,并不需要大范圍地跑動,自己有穩固的大后方發展。
(二)華野的首要任務是殲滅敵人
毛主席給華野發了一份名為《對粟裕部在寬大區域機動作戰的指示》,明確提到“一定要殲滅多少敵人的想法,能殲多少即算多少。軍隊疲勞了就休息(充分注意休息),休息好了就打仗。”這句話已經明確指出華野的戰略任務了,主要就是要殲滅敵人,能殲多少就多少。
因此,華野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打仗。絕不可能如同東野一樣,自己主動愿意休整大半年時間。華野的粟裕大將,甚至陳毅元帥,他們不是在打仗,就是在考慮下一仗應該如何打,至于發展壯大華野,這不是他們最主要的戰略任務。
因為上述原因,以至于東野和華野,雖然在戰績方面都很優秀,但從兵力發展開來,兩者相距甚遠。
因此,我們在討論軍史的時候,經常會說,為何東野能夠擴軍10倍,而關內華野打來打去卻始終增長不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戰略分工的任務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