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艾青山
編輯| 劉漁
1月22日,以連花清瘟而聞名的以嶺藥業,發布了2024年度業績預告。
以嶺藥業預計2024年度歸母凈利潤將虧損6億元至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13.5億元盈利大幅下滑159.16%至144.37%。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以嶺藥業自2008年有公開業績披露以來的首次虧損。
消息公布后,以嶺藥業股價應聲下跌,盤中最大跌幅一度超過9%,收盤跌幅達8.80%。
顯然,如果沒有連花清瘟的巨大消費場景,以嶺藥業就瞬間被打回原形了。
在業績預告中,以嶺藥業自身將虧損歸因于多個方面:部分呼吸系統產品臨近有效期導致的收入沖減、存貨減值計提、收入整體下滑、原材料價格上漲引發的毛利率下降,以及持續的高研發投入等。
值得注意的是,以嶺藥業2024年度扣非凈利潤預計虧損5.91億元至7.91億元,與凈利潤虧損額基本持平,這表明公司的經營層面可能出現了實質性問題。
事實上對于以嶺藥業來說,這種斷崖式下滑的跡象早已顯現。
2023年,受呼吸類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影響,以嶺藥業營業收入同比下滑17.67%,歸母凈利潤更是暴跌42.76%。
到2024年前三季度,這種下滑趨勢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進一步加劇,期間以嶺藥業僅實現營收63.65億元、凈利潤5.55億元,較上年同期分別大幅下滑25.76%和68.46%。
業績持續惡化的背后,是公司各大業務板塊的全面承壓。
據公司202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雖然心腦血管類藥物重新奪回第一大收入來源的位置,占比達到50.25%,但其收入規模仍從上年同期的25億元左右降至23.14億元,減少近2億元。
與此同時,以嶺藥業其他類產品和專利產品的收入也呈現不同程度的下滑,顯示出企業在產品結構調整和市場競爭方面面臨的巨大挑戰。
連花清瘟這一拳頭產品的推廣,某種程度上也是以嶺藥業的發展縮影。
連花清瘟是由創始人吳以嶺在2003年"非典"期間研發的復方中藥,這款產品創造了中藥研發史上的一個“奇跡”——從研發立項到完成生產僅用了半個月時間,并在2004年5月通過抗非典新藥綠色通道獲準上市。
產品上市后,連花清瘟在此后的多次流行性感冒疫情中均表現出色。
根據米內網數據顯示,在特殊時期之前,連花清瘟在公立醫院同類產品中的市場份額就實現了驚人的增長,從2020年的17.30%迅速攀升至2021年的41.78%。
在整體感冒用藥市場,以嶺藥業TOP3產品的市場份額更是從2015年的21.51%一路攀升至2021年的56.30%。到2023年上半年,僅連花清瘟膠囊/顆粒一個品類的市場份額就高達26.19%。
在連花清瘟的帶動下,以嶺藥業業績也創造了歷史新高。2021年,以嶺藥業營業收入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到2022年,公司更是以125.3億元的營收和23.63億元的歸母凈利潤,創下歷史最好成績。
不過,隨著社會進入常態化運行,連花清瘟的市場需求開始急劇下降。更致命的是,此前為滿足特殊時期需求而大幅擴充的產能,導致大量產品沉淀在終端消費者和渠道環節,形成了巨大的社會庫存。
這也直接導致2024年公司不得不對臨近效期的產品進行大規模減值處理,給公司業績造成重大打擊。
2023年2月,在將公司帶到巔峰后,74歲的吳以嶺選擇功成身退,將公司交到兒子吳相君手中。
對這位新任掌門人來說,如何帶領公司走出當前困境,重塑業務增長動能,將是一場嚴峻的考驗。這不僅需要解決當前的庫存問題,更要思考如何優化產品結構,提升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
從樂觀的角度看,隨著存貨問題的集中處理,以嶺藥業在新的一年有望逐步擺脫業績低谷。但考慮到醫藥行業的激烈競爭態勢,以及各項醫藥改革政策的持續推進,以嶺藥業要重回高速增長軌道,顯然還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供參考,文內信息或所表達的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請讀者謹慎作出投資決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