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春梅狐貍
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
關于春節的英文問題,之前已經發過兩篇了。
2018年,網絡上忽然就開始流傳出“Lunar New Year”的說法是源于“去中國化”,并且矛頭直指韓國人和越南人(雖然現在大家似乎已經忘了越南人這一趴了,主要是帶韓國人)。當時就轉載了知乎用戶iREC的回答發了《》。
iREC的回答主要梳理了“Lunar New Year”在過去的使用情況,否認了網友們“近年在韓國人或越南人要求下才修改的”論斷。而網友們的論斷依據,主要來自于高曉松在節目《曉松說》里的講述,盡管后來高曉松在其著作《魚羊野史》里附上了“春節我認為也可以由東亞民族共有”等,算是又跟網友站了不同立場。
(2018年知乎網友相關回答配圖)
除此之外,網友們主要還抨擊了“Lunar New Year”的譯法,盡管從論證邏輯上來說這個譯法錯誤和網友們的論斷毫無關系,但不妨礙每次反對的時候都要拿出來叨叨一下。這個譯法錯誤來自于哪里,并不清楚,但即便在中國民間,將“農歷”稱作“陰歷”依然是非常普遍的現象,總不能因此就說中國普通老百姓也讓韓越收買了。
但既然已經說到了農歷的歷法問題,2024年的時候就發的《》就是從農歷編算角度出發進行解釋:同樣使用源自中國的農歷編算規則的國家或地區可能會因為時區、編算細則等差異編排出不同的農歷年月日,從而出現同節不同日的情況。也就是說,在極端案例的情況下,某一年的中國春節就非常有可能僅是中國的春節,而另外使用農歷的國家的正月初一并不在這一天。
當然,以上的解釋都比較復雜,遠不如找到某個商家、某個媒體、某個商場、某個自媒體使用“Lunar New Year”的案例,然后扣上一個韓國人或50W的帽子來得便捷與吸精,更能獲得極高的流量。互聯網上,情緒總是最快被傳達和擴散的,而站“對”立場的情緒表達也總是最快被推崇和擁戴的。
但是,這真的是我們(僅指我們)所需要的嗎?
本來今年算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的第一個春節,很多文旅文博都打出了“首個‘世遺版’春節”的旗號,雖然短時間內可能還是和往年相似的活動和議程,但終究是一個邁向下一個階段的契機和開端。我們可以往前挖掘更多的文化遺產,當下實踐更多的社會建設,往后思考更多的生活方式……總之,命題不論大小高低,總歸是一個特殊的節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將中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但沒想到,引爆的第一個相關熱點,還和2018年一樣。時間倒回去,在“申遺”成功之時,很多自詡文化的自媒體打出的標題是“還好沒被偷走”這種對“申遺”認知極為偏差和淺薄的話。
這里再說一遍,“申遺”不是在國際上搶注商標,也不是爭奪發明權。國家之間可以聯合申遺,也可以申遺別國傳入自己的“非遺”,也可以申遺相似的項目。世界不是班級里的同學吵架,不存在哪個組織會出來幫你評評理,如果有,我覺得反而很值得警惕。
其實去年春節的一些熱點話題已經讓我覺得有不錯的勢頭——
比如雖然福州游神引發了很多爭議,但這種地方民俗出圈讓我們看到了春節習俗的多樣性,我想著是不是其他地方特色春節,如“年例”能在今年上熱榜嗎?
(湛江的年例—東海島人龍舞,圖/人民網)
(“四大園”年例“四船同游”,圖/南方日報)
(穿令箭,圖/南方+)
比如非常感人的“醉關公”,是不是可以繼續帶一帶社火的熱度呢,“改善”下地域熱度不均衡的問題?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臺閣表演,也可以多一些曝光呢?
(醉關公)
(1985年陜西關中社火)
(西安社火)
比如英歌舞火了,但我還挺想看到更多書上提到的“中棚”、“后棚”表演的,想看看更多的隊形套式,是不是今年就可以將這些表演宣傳專門補上了呢?
(英歌臉譜,圖/中新網)
(高蹺英歌,圖/《英雄禮贊 潮汕英歌舞》)
(英歌中棚,圖/《普寧英歌》)
比如去年元宵節朋友帶去看板凳龍,朋友說好多年沒這么熱鬧地迎龍燈了,那些消失了幾年、十幾年的習俗是不是可以趁著那些老人還在,重新拾起來呢?
我們“申遺”成功從來不是一個名詞、一個日期,“申遺”成功的不僅是“春節”,更是“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就像日子不是說出來的,而是過出來的一樣,春節也是每個中國人共同實踐出來的。
(申報中所附圖片)
對了,項目申報文件里,它的英文名稱是“Spring festival, social practices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celebration of traditional new year”。但似乎“Spring festival”這個名稱和“Lunar New Year”一樣令網友不滿意,在2018年那個挑動情緒的豆瓣帖子末尾是這樣說的:
最后,墻裂要求教育部把中小學英語課本里的Spring Festival這種辣雞說法全部換成Chinese NewYear,國內媒體海外英文版之類的對外宣傳口也應該統一口徑趕緊改過來,外交部更應該統一春節一詞的英文表達方式,不要多種說法混搭造成混亂,給邊夷賤類們可趁之機!!!
所以,我有時候也挺搞不明白的,他們僅是虛浮地去爭一個“名”,還是在爭一面唯我獨尊的的令旗?
感謝閱讀,喜歡請記得分享哦^_^
※ 如無另外標注,文章為 春梅狐貍 原創,如有疏漏歡煩請指正,文章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須經授權并支付稿費;
※ 所使用的圖片、視頻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以協商相關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貍 傳統服飾
臉著地的藏狐,故紙堆里的服飾愛好者
筆者已出版《圖解中國傳統服飾》,請多支持
如果喜歡 ? 記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