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堂課是我們這一期的《法華經》的課程研討。
我們一個佛法的修學者,基本上你要掌握兩個重點:第一個,什么是流轉門;第二個,什么是還滅門。就是說,我們今天的病根在哪里,第二個,我們的解藥在哪里,這兩個是要清楚的。
整個生命的流轉的根本,簡單地說就是我們一念的顛倒妄想,一種向外攀緣的心。那么解決之道,有三種力量可以解決,一個是佛陀的本愿功德力,一個是法門的力量,一個是我們內心的自性功德力,這三力。佛力、法力、心力,三力的方法。
這三力當中,我們可以說分成兩類:佛力跟法力是權法,心力是實法。
我們一般人剛開始修學佛法,都是從權法下手。比方說你修布施,修持戒,靠著這個布施的法,靠著持戒的法,去改變我們內心的顛倒妄想。你去不斷地布施,你內心就會產生布施的心;你不斷地持戒,你就會從持戒的行為當中去創造一個持戒的善根的心,所以就會把三惡道的門給關掉。或者我們喜歡念佛的人,可能一開始學佛就整天念佛,就是仰仗佛力的攝受,創造一種彌陀的本愿的加持力。
但是這個佛力跟法力有什么問題呢?因為它都是心外的東西。所以,我們一開始修學是,我們是一個業障凡夫,顛倒妄想,我們追求外在的佛力跟法力的加持,來改造我們內心的病痛。這樣子的修學一開始可能會有效果,但是時間長了以后你會發覺,會停頓不動。因為你今天是心外求法,所以你一定會產生法執。
產生法執的時候,你會產生自我設限。就是,誰把你限制住呢?你自己把你自己給限住了。就是我們本來是應該修法,但是我們的攀緣心,會把修法而產生的后遺癥變成法執。這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為你沒學《法華經》。
那怎么辦呢?那只有一個方法,你去學《法華經》,才能夠會權入實。你打開你內心的力量,然后跟外在的佛力跟法力對接,這個問題就解決了。所以,第一種人是先修權法,然后再會權入實,會歸到心力不可思議,然后才能夠產生突破。
第二種人是比較幸運的,善根也比較強的,他一開始就學《法華經》,他沒什么事修的功德。那么他學《法華經》的三周說法以后,知道原來整個佛法的問題在于內心,所以修行,正本清源,先把心態擺正。就是先內觀,回光返照:我這一念的顛倒妄想,你從什么地方來?哦,回光返照,原來這個妄想是多生多劫的一種妄心攀緣妄境,產生的一種虛妄的作用,根本沒有實體。它最怕你回光返照,它最喜歡你隨順它。所以你一回光返照的時候,它的本來面目就現前——何期自性,本來清凈;何期自性,本來具足。
你今天在整個學佛的第一步就把內心擺正,恭喜你!因為你從稱性起修,再去修法力,再去修佛力,你沒有法執的問題了,這就得到自在力了,就是你一開始就走上大白牛車。或者說,人家一開始是在外面流浪,打工賺錢,賺到一個程度他就沒辦法進步了;你今天學《法華經》就直接先回家,父子相認,繼承家業,然后再去賺錢。
所以,學《法華經》的人,他的好處就是稱性,你依止性德。你想想看,你依止性德在修學。什么叫性德?兩種力量:自性清凈心、自性功德力。而別人是依止妄想在修學,那這兩個力量當然不同了。
但現在有一個問題。如果你以前完全沒有事修的功夫,你學《法華經》,從三周說法當中你也知道了“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是不可得,而你本具的心性是本來清凈跟本來具足,那你現在面臨一個大問題了,就是,你怎么從理觀的智慧來對接佛力跟法力?這個技術就很重要了,因為你完全沒有經驗。
所以,我們今天的研討課的重點就是,當我們明白了自性清凈心、自性功德力,心力不可思議以后,我們的心力怎么跟法力、怎么跟佛力來圓滿地結合,就理觀跟事修之間怎么對接,它的比例多少,怎么樣比較適合。我們今天就來討論這個重點。
今天的研討課有三大科,五個主題。第一大科講到跡門,佛陀的智慧;第二個是講到本門,佛陀的功德;第三科講到法華跟凈土如何地交互作用。
一、有關跡門:會權入實,開顯佛慧
我們先看第一大科的“有關跡門:會權入實,開顯佛慧”。先看第一個主題。
1. 我們在讀誦《法華經》時,是隨文解義起觀效果好;還是如持咒一樣,以自己誦讀的音聲為所緣境效果好?
這個題目講到受持、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基本上,我們修學,不管你修什么法門,就兩個重點:一個修止,一個修觀。
修止是無分別住的,你不能動思惟。比方說你念佛,比方說你持咒,這個就是修專注跟皈依。它是靠佛力、咒力的不可思議的熏習,所以這個時候是不能起分別的,這是修止。
但是讀誦《法華經》不一樣,你要隨文入觀的,它是修觀的。所以諸位,我們看《法華經》的五品觀行位,它的第一個,隨喜,然后讀誦、解說、兼行六度、正行六度,所以讀誦品是屬于觀行,那肯定是要思惟了。
那這種思惟,我們看這個研討的講義,它有兩種。
(1)智慧觀照
深入思惟——斷疑生信,建立信解(種子)
隨文入觀——凈法熏習,強化善根(灌溉)
智慧觀照,一個是屬于“深入思惟”,“斷疑生信、建立信解”的這種成就善根種子的思惟。就是你平常要經過聞思的學習了。不是說你今天什么都不懂,給你一部《法華經》你就可以讀誦,不是這個意思,那你讀誦效果就很差了。
你要先成就善根種子。什么叫善根種子?就是信解。你要深入地思惟,哦,為什么我這念心是清凈的?我現在是清凈,那為什么還打妄想呢?那清凈跟妄想是怎么并存的?那這個清凈心是怎么安立的?哦,原來清凈就是不隨妄轉,就是清凈了,你不隨它轉,你本來就清凈的。就跟鏡子一樣,鏡子的清凈是因為它的影像不會染污鏡子,這就是清凈了。
所以,你一定要經過怎么樣呢?不斷的聞思的論證,聞經達理,你要能夠讓你自己相信,你的內心本來清凈、本來具足。你自己要堅定地信解,這是第一點。然后,你就有資格去讀誦了。
我們看,讀誦是怎么讀誦呢?
“隨文入觀——凈法熏習,強化善根。”就是不斷地透過水分的灌溉,法水的灌溉,來使令你善根的種子輾轉增長。所以,讀誦《法華經》,讀誦經典的觀行是直觀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寶樹、蓮花的各種莊嚴。它沒有像我們在聞思的時候那么深入、那么復雜地去論證,因為你信解成就了,它只是簡單地隨文入觀,產生一種凈法熏習。所以,這個讀誦的觀行是隨文入觀,而學習的觀行是深入思惟,這不一樣。
那我們來會歸到第二段,看誦經。
(2)誦經——文字般若 觀照般若 實相般若
誦經,有三個重點:
第一個,你讀誦的經典必須是佛陀或者是法身菩薩的法語。因為佛菩薩的法語是一個圣境界,所以他講出的話,它里面文以載道,這個法語當中有圣道的力量在里面。然后呢?然后我們去讀誦這個文字,我們要起觀照般若,就是說你自己要有信解的基礎,你可以隨文入觀。
觀照就是說,文字里面有般若,但是跟你沒關系,那是文字相的般若;那你觀照以后,你把文字相的般若,透過你的觀照轉到你的內心當中,去加強你的般若,就是轉他成自了。
你透過觀照般若以后,慢慢地你的般若智慧加強了,它就會引導你趨向于實相般若,就是真理。就是,你一開始是修一心三觀,最后就成就法身的功德,這就是真理。
這個地方,讀誦的好處來自于輾轉相續。你成就實相般若以后,你第二次再去讀誦就不一樣了。比方說你讀了十部《法華經》。讀第一部的時候你的觀照般若是薄弱的,這個燈光是可能只有一燭光。后來你慢慢地讀到第十次的時候,同樣的文字般若,但是你的觀照般若變成十倍的力量。
所以它引導的力量,使得你在第十遍讀誦的功德可能會超過你前面九部的功德,因為觀照般若加強了。所以,你這個讀誦的好處,它是輾轉增勝,你后后超勝前前。你越后面讀誦的東西,你的功德越大,因為你那個亮度,光,你那個對文字的消化度增強了。比方說你以前讀到《法華經》,你消化的程度只有百分之一。那也不錯,慢慢來。但是你讀到最后的時候,你能夠消化百分之十。這個就是讀誦的好處,它會透過一次一次的思惟、直觀,不斷不斷地引導你,慢慢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趨向實相般若,就是輾轉增勝。
不過,有關讀誦有兩點要說明:
第一個,我們剛剛講過,你要有信解作基礎。有些人把讀誦《法華經》當功德想,他完全不懂,這樣子功德是有限的。六祖大師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就是,你完全沒有學過《法華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然后就去讀誦,那你的心被文字所轉,因為你不知道它說什么。這文字相,對你來說,文字般若不能轉化成你心中的觀照般若,它沒辦法轉換,這第一點。你要先明白道理,至少要掌握它的核心思想,這第一個。
第二個,要相續。讀誦經典最怕就是一曝十寒,讀一讀以后中間隔太久。你哪怕是一天讀十分鐘,你哪怕是三天讀十分鐘,你哪怕是一個禮拜讀十分鐘都可以。你養成一種怎么樣?唯識學說,輾轉相續嘛。你看造業,不管造善造惡,最大的力量都是相續的。你說,我一個禮拜讀十分鐘。也可以,三年后不可思議。為什么?因為輾轉相續。一個輪盤轉起來的時候,它越轉越快。所以以前慧天長老講一句話,說修行不怕慢,只怕站。就不怕你走得慢,就怕你原地不動,這最糟糕了。
所以,讀誦《法華經》,第一個,你一定要透過聞思產生信解。就是說,你想想看,你要有善根種子,然后才用水去灌溉。你連種子都沒有,你灌溉什么東西?你讀了十年,你還是在讀這個東西。所以第一個,要有信解的善根。然后,要有恒心地去操作。這個是兩點,這是讀誦《法華經》的方法。
我們看第二題。
2. 在《妙法蓮華經》中,師父講到成佛,在見道位就算真正意義上成佛了。以前學唯識,把修行成佛分成五位: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按此分法,究竟位之前似乎都屬于成佛的因地。是否可以說,《法華經》是從心性開始起修,空觀和假觀會歸一心,同時操作,我法二執是同時破除的,因此不必像二乘人一樣,走一條先破我執再破法執的曲折之路?
這一個題目是講到唯識學,就是大乘的別教,唯識學跟《法華經》之間的對接關系。
我們看這個講表:
首先,成佛之道就是一佛乘的妙法修學。
我們說過,一般人可能一開始學佛都是從權法,他可能從聲聞法、緣覺法跟菩薩法下手。諸位!學佛第一個目標當然是了生死了,因為這很現實,你生死都沒有了,你談什么成佛之道呢?界內的問題都沒有解決,你哪兒去處理界外的變易生死呢?
所以,三乘共坐解脫床,佛陀給三乘的行者開出一個共同的法門,叫做空性。因為,你要了生死,很簡單,什么叫生死?就是我執,你想要掌控你的身心世界。我執的解決方法當然是空性,但是空性這個地方的味道就不一樣了。
你看,佛陀對聲聞人的空性,叫做滅色取空。聲聞人的空性是帶有出離心的,因為他的重點在苦諦。所以,聲聞法的空性,帶有出離心的空性,它的力道特別強。因為他修空觀的時候帶有厭離心的,厭惡生死,厭惡身心世界,這是一個聲聞的空性。
緣覺的空性,他是利根人,二乘的利根人,他的空性是包容緣起法,就是我不排斥我的身心世界,但是我的身心世界是緣起性空的。他只是不排斥,不排除也不排斥,但是他的重點還是放在空性,所以緣覺乘的空性是比聲聞乘的這種對立、出離的空性高一點。
菩薩的空性是最高,因為他空性里面有菩提心。也就是說,菩薩是“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是兩手修學:一方面觀一切法空,無所得;一方面努力地積極地行六度。他所謂的中道是這樣子安立的。
那么,這種權教的菩薩,特別唯識學的菩薩,他那個中道跟《法華經》的中道不一樣,他這個中道是心外求法。就是離開一念心性,他安立了一個空跟有之間的平衡,叫做但中。所以他那個心外的中道基本上不是真實意義的中道,他只是說在修空觀的時候兼修一些六度的法門、菩提心的愿力,用空跟有來加一個平衡,安立作中道,而不是你內心本具的清凈心跟菩提愿的開顯,不是,他是心外求法。
那么這樣講,這個三乘,的確,只能夠共坐“解脫床”,不能共坐“菩提床”,所以三乘法門沒有成佛之道。為什么呢?因為因地不真。這三個乘的因地修學當中,沒有一個是成佛的因地。因為什么?因為你的重點都在消滅我執,你的重點里面沒有開顯真實的心性,本具的清凈心、本具的性功德都沒有開顯。
但是沒關系。這三乘,就像我們前面講到三周說法,它這個三車可以把我們帶到三界火宅之外,至少它解決生死問題了。然后呢?然后,你成就三乘以后,自然佛陀就會出現。或者你往生凈土,或者你當生的因緣,佛陀為你說《法華經》。你開始從心外追求空性,加上內觀真如,開顯自性功德力。好了,心力跟法力的結合,成就法身功德。
所以諸位!我們看,阿羅漢們聽完《法華經》以后,幾乎當下就成就法身了,因為他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他只是知見上的那個法執那個點,他是向外,現在把它回歸到向內,他當下就證得法身,佛陀馬上授記了。當然,我們也不要忽略了,他們多生多劫事修的人,他是生生世世的辛苦,每一期的生命深受老病死的折磨,所以他們走的是一個漫長的菩薩道。
那比較幸運的人是誰呢?前面的人是由下而上的,由下而上的三乘會歸到一佛乘,叫做會權入實。而有些人他是過去生多善根、多福德,他直接能夠學習到《法華經》,他就是從清凈心、菩提愿以后,稱性起修,再回過來補修前面的聲聞、緣覺、菩薩。當然這個時候你有選擇權了,你可以修聲聞法、緣覺、菩薩,你也可以修凈土法。這個事修,事修叫做什么?叫做契機。沒有人規定你要把所有法門修好。
諸位!成就法身是靠一個法門。諸位你還記得嗎?是一個法門就夠了,就理觀再加一個法門就夠了。什么時候是法門無量誓愿學,你知道嗎?是法身以后。所以,你成就自利功德的時候,是依止你一心三觀的理觀的智慧,再加修一個法門,或者是念佛,頂多配合一個持戒,再配合一個四念處,可能三個法門就成就了。就是自利的時候,你在無量法門當中找幾個法門,反正能夠讓你成就往生的,成就了生死就夠了。
那你說,那四弘誓愿中,為什么法門無量誓愿學?那是成就法身以后,開始修行無量的三昧、陀羅尼。因為你要廣度眾生,那個時候才去把過去沒有修的再補起來。所以,成就法身是靠幾個法門而已。就是自利很簡單,你問題少你法門就少,你的問題很復雜那你的法門就多,應病與藥。所以,佛陀開出無量法門不是要你馬上學,你只要解決你的生死問題跟法身的問題就夠了。
所以理觀以后你去選擇你相應的法門,然后重點事宜,先成就法身,這是最關鍵的。你透過理觀配合三乘的事修來破我執。成就法身以后,那后面的路就好走了,因為你自在了。你開始親近十方諸佛,跟十方諸佛學習各式各樣的三昧、陀羅尼,顯神通,做什么事呢?你做兩件事情:第一個成熟眾生,開始跟你過去有緣的眾生想辦法去度化他,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讓他栽培善根,善根成熟、脫落。然后呢?創造你未來成就應化身的佛土。所以成就法身以后就做兩件事。
那不斷地應化、不斷地應化,一次一次地應化以后,你的法身功德不斷地增長,最后究竟圓滿。究竟圓滿做什么事?還是成熟眾生、莊嚴凈土,你成就究竟佛陀還是做兩件事情,當然你做得更殊勝圓滿。
所以,假設我們今天走的路是先學《法華經》再事修——看第二個,結論——叫做稱性起修、全修在性。你一開始的時候就把心擺正,把心帶回家,所以你的立足點不是從妄想起修,你的立足點是從你的自性清凈心、自性功德力這兩種力量,這種性德,去找你相應的事修。然后,這種修德又回過來讓你的性德更加地開顯,更加圓滿。所以,它是一個直捷、圓頓的快速的法門。從果地上,它是總一切法、持無量義的總持的法門,它是功德圓滿,所以快速成就功德圓滿。
好,我現在問大家一個問題:
假設你今天事修基本上是還沒有啟動,或者是很薄弱,你先修理觀;你學《法華經》以后,你又修凈土,信愿持名。那從凈土宗的角度,我們要補的三乘的功課是哪一個?你們猜猜看。
是的,聲聞乘。有些人他學佛以后就會說,欸,我一個大乘菩薩,我怎么就修聲聞乘了?從《法華經》的思想,它沒有什么大小乘,契機就是妙法。我解釋給你聽,為什么要聲聞乘。
凈土宗的特別,它要速戰速決。假設你今天學了《法華經》以后選擇求生凈土,如果你去修菩薩道,不是菩薩道不好,叫做不契機,你的因地跟你的目標不相符合。菩薩道的修學是生生世世在人生歷練,它可以做一個長期的規劃。我可以花一百世的時間好好地懺悔業障、積集資糧,我可以暫時不碰空性,都可以,我就修皈依。
凈土宗,你不可以說,欸,我規劃我以后第十生以后往生。凈土宗沒有這樣規劃。凈土宗是當生。你今生只有兩種情況,要么成功,要么失敗,只有兩種情況而已了。你不能說,欸,我今生不往生,我來生往生。凈土宗沒有人發這個愿的,沒有人發來生往生這個愿的,因為來生你到哪去沒有人知道。所以凈土宗它就是速戰速決的戰術,就是你要么今生往生,要么今生就是失敗,就這樣子而已。所以在極短的時間當中,很簡單,治亂世用重典,只能夠用聲聞乘的滅色取空,所以叫做厭離娑婆。
注意看,凈土宗對娑婆世界是厭離的,它并沒有說觀空,就帶有厭離心的空觀,所以四念處是必修的。就是你可以不斷煩惱,但是你要有厭離的心態。就是你對娑婆世界、對三界的輪回,要有強烈的出離的觀照,而這個觀照剛好跟聲聞乘是最適合的。
所以諸位!你學《法華經》以后,對你來說沒有什么大小乘,也沒有高下了,只有契機不契機了。這樣懂嗎?
那你說,欸,我修聲聞乘,我會不會落入小乘的偏空?諸位!你安住一念心性,你還怕偏空啊?那表示你這個心性安住的錯了。你安住一念心性,你對一切法執就有免疫性了,對你來說沒有大小乘了。有大小乘,是沒有學《法華經》的人才會說:哦,你修小乘,你成就偏空涅槃;你修大乘,你成就三賢位。那是他沒有會歸心性,所以約法,依著法去安立他的階位。回歸心性的人,他就是一佛乘,哪有什么大小乘?他修什么法門,就是契機就好。你的目標是什么,你就根據你的目標找相應的法門。
所以,從凈土宗的角度,你要解決今天的生死,就是用一心三觀配合聲聞法的四念處,然后配合凈土宗的本門,本科目,憶佛念佛,往生。
所以,這個表你了解以后你就知道,假設你是從清凈心、菩提愿起修的,三乘的法門對你來說你就自我選擇,你只要覺得你相應就可以了。你也不用怕落入小乘大乘,對你來說沒有大小乘了,你是稱性起修。
這個就是《法華經》的修學有兩種:
第一個是先從權法會歸到實法。這種人修行有兩個問題:第一,容易退轉。因為他的力量是從外來的,他本身的問題蠻多的,容易退轉。第二個,他功德會受到限制,因為他一定會執著。因為他自己是從一個顛倒妄想,在一種動蕩不安的情況下學佛,他不是先把心安定了再來學佛,所以他一定會向外追求法的力量。所以,這種追求的法就把自己給限住了。
假設你是從稱性起修的,就沒有這個問題了。但是并不表示說你可以省略前面的權法,不是。比方說,欸,我貪欲重。那很簡單,多貪眾生不凈觀,你還是要去補前面的功課。不是說你“何期自性,本自清凈”就了了,沒那么簡單,這力量對你來說太薄弱了。你要站在沒有貪心的角度去修對治。那說我脾氣很不好,修慈悲觀,還是要修的。只是你在修的時候跟別人不一樣,因為你知道這個煩惱是不存在。所以對你來說,你是進步很快。但是不表示你事修可以省,不是這個意思。
二、有關本門:開近顯遠,宏贊佛德
我們看下一個大題,看本門。前面講智慧,這以下講功德。本門有兩題,先看第一題。
1. 佛陀法身壽命無量,報身壽命無量,應化身壽命無量。請師父慈悲開示,如何將這三種壽命無量融入我們凈土宗的修學?
我們還是從《法華經》的本科開始下手。就是假設你是先安住一念心性,這是成就信解。
(1)一念信解
是心作娑婆 —— 是心是娑婆
是心作極樂 —— 是心是極樂
從凈土宗的角度,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把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這個理論套到凈土,就是說,“是心作娑婆,是心是娑婆”。就是,對你來說娑婆世界怎么來的?一切法總有一個因果。就是你以前打娑婆世界的妄想。
這個“作”就是造作。身口意里面當然是意業為主。比方說,你以前打的妄想是怎么樣?欸,你經常打布施的妄想,但是你口業修得不好,一天到晚罵人,所以你今生的娑婆世界果報是怎么樣子呢?福報很大,但是長得丑陋。你各式各樣的妄想結合起來,就變成你娑婆世界每一期的果報。
極樂世界也是這樣子。既然是一心通十法界,極樂世界也在里面。就是極樂世界是怎么來的?你不斷地憶念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生起欣求,就是“是心作極樂,是心是極樂”。
你說,欸,我今生當中,我都沒有念想西方。那對不起,你跟極樂世界完全沒有緣,不可能說你對極樂世界完全沒有念想而往生。就是你的念頭一動,這才會產生緣起。就是我們前面說的,一念心性本來清凈,那是本體,但念頭一動就變成十法界十如是。
比方說,我念頭動的是極樂世界,那極樂世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就出來。欸,我有時候動了一個布施的心,哦,這布施的心就有了人天乘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好了,到臨終的時候來算賬了,哪一個力量強。不是看次數,看誰力量強。
就是說,你要修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怎么來的你總要知道嘛。就是十法界唯是一心,就是你念頭不斷地念念地造作,最后念念地顯現,就是心作心是。這個是你學《法華經》最重要的觀念。
就是說,我們以前沒有學《法華經》,我們對十法界是認為是“萬般皆是業”。你用業力的思想來解讀人生,那這個事情就復雜了。娑婆世界是有漏業力創造出來的,極樂世界是無漏的業力創造出來。如果從業力的角度,那你憑什么離開娑婆世界呢?
業力就是,這個法是真實的,我空法有。那你必須要消業往生,因為你今天各人造業各人了。如果你從業感緣起,凈土宗往生是不成立的。從業感緣起,從小乘的業感緣起,往生是不成立的。你阿賴耶識里面那么多業力都沒消掉,你就往生了?但是如果說“一念迷生死浩然,一念悟輪回頓息”,對十法界的解釋,我們不講業力,這個業力是很粗的,我講一念,迷悟,那可以。
就是說,你的認知就是你生命的現象。為什么我們要提升我們的認知?你認為“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這樣子認為,那你的人生走的就是人天乘,頂多走到二乘,因為你用業力來解讀人生。
所以,你學《法華經》,一定要知道,“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一念心性本來清凈,既然本來清凈,世界怎么有的?就是心作心是。你念頭一動,就是一念三千,具足十法界的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你把各種動的念頭合起來,你就知道你來生會去哪里了。這是一個基本信解,就是把業感的思想而回歸到萬法唯是一心的思想。
好,你有這種基本概念,你就有資格來修凈土了。
我們看第二段。
(2)稱性起修
站在一念心性角度(法身)
安住佛號 念想西方(應化身)
那么,《法華經》的一心三觀,約阿彌陀佛的三身是怎么操作?
從理觀的角度,我們直觀佛陀的法身,就是建立一個自他不二的概念,這很重要!就是說,你跟阿彌陀佛要感應道交,第一個,我們要找到跟阿彌陀佛的共同的交集點。從因緣的角度,我們跟阿彌陀佛沒有交集。從因緣的角度,你想想看,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我們是業障凡夫,他是大富長者,我們是一個流浪的乞丐,這兩個沒辦法交集的,沒有交集。
但是如果我今天回光返照,我這個乞丐是怎么來的?是你把我生下來的,原來我是你的兒子。就是回光返照,回到生命的原始點。佛陀的萬德莊嚴是一個因緣所生法,你把后來的因緣所生法撥開來,佛陀的心是一念心性;而我是業障深重,業障深重也是因緣所生法,也是后來有的,你把它撥開來,也是一念心性。好了,彌陀雖萬德莊嚴,是我心內之佛;我雖業障深重,是彌陀心內之眾生;既然心性不二,自然感應道交。
所以諸位!修凈土宗,第一件事情,你不能只看佛陀萬德莊嚴,要從一念心性去看他,就是自他不二。我們兩個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所以第一個,修理觀,自他不二,這樣你才有辦法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
第二個,事修,就是憶佛念佛。
諸位!你要記住,學《法華經》的,千萬不要用理觀來礙事修。理觀是講心性,事修談因緣。你該念佛還得念佛,該念想西方還得念想西方,就是修皈依的信心。也就是安住心性來念佛,接著依止愿力來觀想極樂世界的大地莊嚴、寶樹莊嚴、樓閣莊嚴,最后回歸到蓮花池的莊嚴,各式各樣的莊嚴。你這個凈土依正因緣的事相,對阿彌陀佛的應化身所創造的依正莊嚴,一個都不能少。
那么,理觀跟事修的操作,它的關鍵在哪里?這以下很重要了!
平常的念佛偏重事修,偏重在皈依。比方說念佛的時候你不能一天到晚打妄想。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我同體。你這樣沒有意義。念阿彌陀佛就是,你念一句佛號,就是專心地聽佛號的聲音,皈依,就是一心歸命就夠了。所以,平時念佛它是一種事修,你就以阿彌陀佛的音聲為所緣境。你要觀想極樂世界,你就用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為所緣境就好,不用會歸到心性。就是平時的念佛重信愿。
但是到了往生就不一樣了,往生就是重理觀了。這個我們會說明。往生的時候,你不能從因緣上來建立理觀,因為往生這個問題太復雜。因為,你從娑婆世界的生命體要轉換成極樂世界的生命體,這個從因緣上是沒辦法轉換的,轉不過去的。你從一個生死輪回轉成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這個從因緣上沒辦法建立,沒有管道可以轉換。只有透過心性這個管道過去的。
所以,平時的重點是七成的事修、三成理觀就夠了。就是你念佛的時候你就老老實實念佛,你拜佛就老老實實地拜佛,就聽聲音。然后對這個聲音,觀想它就是極樂世界的功德、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這個音聲就是阿彌陀佛。修皈依就好,專注皈依。
但是臨終的時候,理觀就是關鍵了。因為臨終的時候有阿賴耶識善惡業力現前引導,而平時的時候只有第六意識的分別,沒有善惡業力引導的問題。至于臨終的時候的問題,我們下一個題目再說。
總而言之,你記住一句話,理不能礙事,事也不能礙理。事修的時候就是恭敬皈依,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這樣懂嗎?
你不能夠說,你這個拜佛你也不好好拜,香也不供,你說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那你這個理就礙事了,對不對?你說,欸,我跟阿彌陀佛平等不二,我干嘛要去拜他呢?不能這樣講。諸位!你這個就執理廢事了。
就是,事修的時候就好好事修,觀想我是業障凡夫,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我一心歸命阿彌陀佛,這個是事修。修理觀的時候就是平等不二。所以這個地方要分開。
我們看第二題。
2. 《法華經》開顯一佛乘的因果,而因地的理觀智慧尤為重要。請師父開示,對于未到六根清凈位的凡位菩薩,怎樣判斷理觀的智慧有進步?
我們的理觀有兩個,一心三觀嘛,一個是一心即空,一個即假。我們前面說過,即空,安立清凈心;即假,安立菩提愿。但重點,我們從般若道的角度,先從清凈心。
清凈心到底想要清凈什么?就清凈你的六根。那么六根你慢慢慢慢地清凈以后,它對外在的受用就是由濃轉淡。就是說,你以前覺得人生是很有滋味的,尤其福報大的,覺得,欸,我的人生就是享受人生,吃喝玩樂。但是你開始修清凈心的時候,慢慢慢慢把心收回來,安住一念清凈心再觀人生的時候,你會發覺人生淡薄了,甚至于你一開始會覺得人生沒有什么滋味,沒什么意思了。恭喜你!恭喜你!如果你認為人生沒什么意思,我真的要恭喜你,因為你的六根已經被你慢慢收攝了。而六根的收攝表示什么?表示你的生死業力也被收攝了。這六根跟業力兩個是互動的。
所以凈土宗,你如果覺得人生還很有滋味,你不要說往生了,你娑婆世界都跑不開。什么叫往生你知道嗎?就是你要能夠走出娑婆世界,你才有辦法面臨未來的極樂世界。走出過去,開創未來。你連過去都走不出去,你還跟我講開創未來?是不是?所以,這晚年為什么要收心?收心其實就是把業力收起來,就是讓業力沉淀。業力怎么沉淀?就是把你的六根,都攝六根。六根一收攝以后,你的煩惱業力就由重轉輕了,這兩個是一體的。
所以你看《法華經》的六根清凈位,到六根清凈位的時候業就消了。當然我們達不到六根清凈位,但是六根清凈位是一個目標。
諸位!六根清凈位不是說從零突然間六根清凈位,不是。它也是慢慢地,我今天比昨天更接近六根清凈位,我明天比今天更靠近六根清凈位,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
那你說,我六根,我從哪一根下手?六根只要一根解決,“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看下面這段。
(2)下手方便
業報身 借假修真 送想西方
最簡單的就是從身根下手,藥王菩薩給我們這個啟示。就是業報身,尤其是凈土宗。
諸位!我們臨命終很容易舍棄外財,就身外之物,你的車子、房子、眷屬,這對你來說不是問題。但是你的內財,它的問題在哪里?它從小陪伴你到大,你一出生這個色身就跟著你。
這個色身跟你的內心有什么問題呢?它感同身受,它跟你同一個感受。就唯識學說的,為什么我們對身根執著?就是,它痛苦,你的內心絕對不好受;它色身健康安詳,你自然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我們的內心跟身根這兩個感受相通的。它痛苦,你就一定會痛苦。除非你修空觀,離一切相,你才能夠把痛苦降低。
但是,現實的客觀環境,痛苦就是痛苦。所以,長時間它跟你同一個感受,你就會把它當真。如果你不對治,到臨命終的時候你就變成生龜脫殼了。因為你長時間跟它咬得很緊,因為你們兩個同一個感受,同一個快樂,同一個痛苦,長時間養成一個非常殊勝的感情。
那怎么辦呢?借假修真,這是最好的方式。
我也不要像二乘人那么排斥它。二乘人是把色身看得一無是處,因為他的觀身不凈,觀受是苦。但是你不能排斥它,因為你該調養還得調養。你色身有問題也不行,對不對?阿羅漢、二乘人是恨不得趕快把色身給拋掉,進入偏空涅槃,早一天都好。
但是我們大乘菩薩是不這樣做,不采取極端的手段,我們是隨緣。我這個色身拖一天算一天,但是只要在一天我就好好保養它,只是我不執著。我們不像凡夫那么執著,把它當真,我們也不像二乘人那么排斥它。就是用借的。
用借的這個方法特別好。就是說,欸,我跟你借一個房子住。我在這個房子當中不斷地用功,我慢慢增長,但是對這個房子我也不執著。該打掃打掃,該保養保養,但是這個房子是借的,遲早得還。是這個意思。
既然色身不能執著,那我的心要放在哪里?想辦法把你的心“送想西方”。這善導大師很強調。諸位!你來生到蓮花去,你這條路要慢慢地習慣。不是說,你現在對蓮花完全都沒有概念,突然間就到蓮花去的。你的心要慢慢地一點一滴觀想:我這個色身是暫時的,我的歸宿在極樂世界的蓮花。你這個心要慢慢地一點一滴把這條路由生轉熟,慢慢走過去的。所以,送想西方。
也就是說,凈土宗,它的優點是即生成就,但它的缺點也是即生成就,因為你的時間太短了。就是說,凈土宗要求你要把所有該有的正念今生就要成就。如果走菩薩道的,他可以慢慢來。你看菩薩道,他花一萬劫才成就不退轉,所以他有大把的時間慢慢修——我今生就做這件事,來生做這件事。
修凈土宗你要有一個原則,你的修行時間只有這一期生命,就是快打。所以你很多事情要把重點抓出來,就是跟臨終正念往生有關的要抓出來。當然要放下很多東西,但是關鍵就是你的色身,你這個色身怎么處理。而且這個不能等到臨終再來決定。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模擬死亡的狀態,把這個死亡早做準備。這樣懂嗎?
就是說,反正你遲早要搬家的。如果你今天是想要往生的話,你今天就是從娑婆世界搬到極樂世界去。你不能說到臨終再來搬,沒辦法搬的,來不及了。你今天就帶一點東西過去,明天把桌子也搬過去,后天把你的床也搬過去。它是把死亡的時間拉長。就是你娑婆世界你借的遲早要還,那你就慢慢地分期付款。
尤其是,諸位!年紀大的人一定要知道,你不能夠把所有的希望都等到,欸,我臨命終一次還。一次還你還不起,諸位!你還不起,你沒那個本事。所以,把臨命終的時間提前到,就是大概你六十幾歲就要注意,欸,這很多東西借的都是要還的,“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當然,所有的財產里面,色身是你最大的財產,因為它是你的內財,一路走來陪著你,同一個快樂,同一個痛苦。
所以這個地方就是重點了,就是借假修真,然后送想西方。當然,關鍵就是,你的理觀是你最好的支持者,就是本來沒有色身,這對你是最好的加持力。你要把色身還回去,最好的加持力就是色身本來就沒有。如果你認為色身本來是你的,你就還得很辛苦了,你就還得心不甘情不愿了。本來是我的,我干嘛要還?是吧?假借四大以為身。這個色身是你前生的業力創造出來的,你不管還不還,它總要消失的。既然它總要消失,你就還得瀟灑一點,你遲早得還。所以你要用你所知道的道理去處理很多的人生的問題,尤其是死亡的時候。是這個概念。
那么這個本門的功德就這樣。
三、有關法華與凈土之修學
我們看第三題,最后一題。這一題就是重點,往生的重點,法華與凈土的修學。
1. 師父在講解< < 隨喜功德品> > 時曾說,凈土行人臨命終時往生的重中之重,不是要記住外在的佛像,也不是提起佛號,而是要安住在內善根,在一念心性理觀的清凈。但一念心性當中,也包含了假觀,就是對極樂凈土依正二報的觀照。那么臨命終的理觀具體要如何操作呢?
我們前面說過,平時重事修,臨終重理觀,這個是關鍵了,往生的關鍵。我們念第一段,往生的關鍵。
(1)往生關鍵
皈依佛陀 —— 自他不二,真實信心。
厭離娑婆 —— 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
欣求極樂 —— 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凈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
—— 海印三昧
臨命終的時候,一個凈土宗人,你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阿彌陀佛,你跟阿彌陀佛是什么關系。
這個很重要,因為這個會影響到你的信心,你往生的信心。如果你到臨命終的時候還是覺得阿彌陀佛是萬德莊嚴,你是業障深重,你這個信心就危險了,因為你們落差太大。如果你在臨終的時候不是很順利,阿彌陀佛沒有馬上現前,你的信心就動搖。因為你老是覺得你是一個乞丐,阿彌陀佛是大富長者,你高攀不上。這個信心是薄弱的,這個事相因緣的信心是薄弱的。臨終順利還好,如果有逆境的話你就禁不起考驗。
所以第一個,我們跟阿彌陀佛關系,很簡單,他就是我的父親,我們就是他的兒子,我是一時流浪的。但是我不管怎么樣,父子關系叫做天倫,不可改變的。就是自他不二,我跟佛陀是同體的。既然同體,當然就可以感應道交。而這樣的從理觀的信心,叫做堅定不可破壞的信心。不管阿彌陀佛什么時候來都沒關系,反正我跟他同體的,這第一個。
第二個,你怎么看待娑婆世界。
我們今天不是在娑婆世界活一生兩生了,諸位!我們是無量劫來的生命,在娑婆世界有無量無數次的生命現象,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地上的螞蟻,都跟我們有密切關系。離開一個非常熟悉的人事地物,那我們面對娑婆世界的時候,最難的就是收心的問題了。你怎么放下?你告訴我你怎么放下?你說放下就放下?那么熟的一個環境,娑婆世界每一塊石頭,不要說人了,每一塊石頭都跟你很熟,你怎么放下?
放下,我告訴你怎么放下,就這句話——“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人生一場夢,這是最好的收心。就是說,你昨天晚上做一個夢,從小時候到長大,但是你醒了,哦,一場夢!我相信,你從夢里醒過來的時候,你不會去想說,哦,夢的時候怎么樣怎么樣。因為它是一場夢。
諸位!你把娑婆世界當真,娑婆世界就沒辦法收心了,沒那么簡單了。它之間的恩恩怨怨,你怎么收心?你告訴我,你怎么收心?就靠理觀來收心嘛。就是本來沒有娑婆世界,就是我一念妄想做了一場夢,現在我醒過來以后,這個夢本來就沒有。這就是收心,就是這樣收心的,用夢來收心。那這個娑婆世界收心,是第二個。
第三個,是極樂世界的開啟。
諸位!我們沒有人去過極樂世界,你也沒有去過,我也沒去過,而且又距離那么遙遠,你說我怎么就能夠去到極樂世界呢?
來,我們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此心具心造的凈土為所觀境,念想欣求。諸位!極樂世界是你本來具足的,你就憑這一點去往生了。本來具足的,它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我過去是忽略了它而已,我忽略它不表示它不存在。你如果把極樂世界不從心性的具足來看,你把它當作在十萬億佛土外,那就壞了。極樂世界對你來說是十萬億佛土外,這有那么長的距離,那你就增長你的恐懼了。
所以,三種觀照:第一個,對佛陀的觀照,建立真實信心。第二個,對娑婆世界的觀照,圓滿收心。你娑婆世界怎么收心,怎么收尾。第三個,對極樂世界的觀照,你怎么啟動極樂世界的功德。就是靠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三種智慧的觀照。
諸位!養兵千日,用在一朝。你學《法華經》就是在處理這三個問題,用理觀來疏通你事修上的這種因緣的差別相。
我們看第二段,結論。
(2)結論 —— 安住一念心性
觀照佛陀 —— 自他不二
觀照娑婆 —— 達妄本空
觀照凈土 —— 知真本有
—— 理事無礙
這個地方你要永遠記住,你平常就要收心了。反正你臨命終一定要面對三個問題:
第一個,你怎么看待佛陀?自他不二。我們把因緣所生法拿掉,看到佛陀的本質跟我的本質是不二的,自他不二,所以建立感應道交。
第二個,你怎么看待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本來沒有的,那是一念的顛倒妄想創造出來,就跟做夢一樣。現在我覺悟了,覺后空空無大千。本來就沒有,所以很好收心。你本來就沒有,那只是恢復本來面目而已。
第三個,你怎么看待凈土?是我內心本具的,所以我只要憶念,它就會出現,這很正常。
這樣子,理觀事修就不二了。
那現在有一個問題來了,最后,那萬一我在臨終的時候,沒想到這一點怎么辦?
這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是你運氣非常好,有人跟你開導。恭喜你!臨終有善知識,把《法華》的思想跟你開導一下,欸,突然間你醒過來。當然你也要有善根,沒有善根怎么開導也沒有用。就是印光大師說的,這個佛法的道理,你平常健康的時候都學不會,怎么可能臨終的時候人家給你講幾句話就會了?不可能。所以臨終只能復習,不能學習。就是你本來有善根,突然間忘失了,欸,有人開導你。第一念的正念。恭喜你!你真的是多善根、多福德,廣結善緣。
萬一沒有人開導你,我們現在追求怎么樣?追求第二念的正念,第二念。就是說,在你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到理觀,就是養成習慣。你順暢的時候要修理觀很難,因為你在因緣上修的,每天拜佛打坐,身體狀況都很好,就是你一帆風順,你真的很難想起理觀。但是你訓練你自己,一有病痛、一有煩惱,就想到理觀,那你這樣子可以培養第二念的正念。就是臨終的時候遇到障礙,你就能夠培養第二念的正念。
那你說,我前面打了妄想。沒關系,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諸位!光明永遠不嫌太晚,因為它是一個真實的念頭,所以它不怕虛妄。
所以,第一念的正受,我臨終的時候馬上進入真如三昧,一心三觀,那這個叫可遇不可求。除非你真的是得癌癥了,因為得癌癥可以規劃,哦,我還有三個月。對不對?我每天去熏習。那突然間死掉的呢?就是你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就是障礙現前了,比方說心里的煩惱過不去了,還有你的子孫在那邊哭,一天到晚刺激你。這個時候,你要能夠遇到障礙突然間回光返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你的底線就是要有第二念的反擊力量,第二念的正念。
那第二念的正念怎么來的?就你平常的時候,你記住,一遇到刺激馬上回光返照,去養成遇到逆境馬上內觀,然后再提佛號,只能這樣子。因為第一念的正念,到善知識的開導,叫做可遇不可求,不能操之在我。不能操之在我的,不能列入規劃。
也就是說,我們今天把一心三觀的理觀跟凈土宗的事修對接起來,簡單講就是說,理觀叫做必修課程,尤其是凈土宗更重要。因為你在凈土宗,你要在短短的一生當中去處理過去生命的收尾、未來極樂世界的開拓、你跟阿彌陀佛的關系,這三個關系都不是簡單的。而凈土宗只論今生,就是你今生要么成功,要么就失敗,它只有兩種可能。
你說,欸,我今生先積集資糧,做準備,我來生來往生。不可以!凈土宗的修學不能累積的。所以你在這么短的時間當中要做三件事情,那理觀就必須了,因為它是捷徑。
那理觀的時候,我怎么知道臨終理觀現前呢?跟佛號配合,臨終跟事修的信愿配合。平常的時候遇到障礙就想辦法回光返照,先回家。這么一個情況。
那我們這一期的課程就到此圓滿,感謝大家的參與。阿彌陀佛!
大家學到這里,應該對《法華經》的修行架構有點認知了,那么剩下就是讀誦了。你要慢慢地去灌溉它,長養圣胎。這個種子成立了,諸位,它只是一個種子,你不灌溉它,它會枯萎的,你要不斷地去讀誦,日常生活遇到障礙去觀行、觀照。
好,回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