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將至,祈運求吉,
財運滾滾,見者有喜。
感謝大家相伴樂藝會又一年,我們在此探索,在此鑒賞,在此發現,在此獲得價值,奉獻我們這一代人的見識與歡樂,不亦樂乎。祝大家新年都能有新的開始,心的生長,薪的升漲。
蛇年大吉 財運滾滾
樂藝會文物藝術靈蛇專題2
伏羲女媧篇
伏羲乃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
風姓,燧人氏之子。又寫作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后與太昊合并,在后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相傳女媧造人,以泥仿己摶土造人,后因世間天塌地陷,于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即女媧補天神話。
《文選 王延壽》曰:“伏羲鱗身,女媧蛇軀。”《后漢書人表考》卷二引《春秋世普》曰:“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媧人頭蛇身。”《山海經·大荒西經》郭璞注:“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變。”
“金鉤玉帶入夢來——中國古代帶鉤展”
中國港口博物館臨展
鮑甚光藏品
《魯靈光殿賦》中說:“伏羲鱗身,女媧蛇軀。”漢畫像中伏羲女媧的圖像既豐富也繁雜。含義豐富。伏羲女媧造人類的神話,漢代以前就已在中國內地流傳。漢代時,伏羲女媧像在畫像磚上出現最多。這兩位形象怪異的男女往往以對應關系出現,他們的尾部常呈交纏狀,有的畫像中間有小型人像出現,表達人之創生的奧秘。也有西王母與伏羲女媧并存的圖像。
山東微山兩城畫像石 西王母與伏羲女媧并列圖
《雄才大略漢武帝——劉徹和他的時代》
中山市博物館特展
花腳大仙分享
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特展
申一涵分享
臨沂市博物館吳白莊漢畫像石
樂藝會資料
臨沂不僅是漢畫像石的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也是最發達,范圍最廣的地區之一,臨沂畫像石的雕刻技法多種多樣,而臨沂的吳白莊漢畫像石墓,是整個漢畫像石發展鼎盛時期的翹楚,這也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幾座大型漢代畫像石墓中規模最大的,規格最高的,形制最為復雜的一座墓葬。
畫像石現存臨沂市博物館,畫像內容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展示墓主生平、身份地位以及豪華生活的社會生活類的內容,如車馬出行,迎賓拜謁、庖廚宴飲、樂舞百戲等;二是表現神仙世界的內容,如西王母與東王公、伏羲、女蝸、神農、蚩尤等;三是垂教后世的歷史故事。如蒼頡造字、董永賣身葬父等。吳白莊漢代畫像石墓畫像石現存臨沂市博物館,均為國家一級文物。
四川博物院漢畫像石
樂藝會資料
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徐州漢代畫像石博物館
樂藝會資料
瀘州博物館陳列
周倜拍攝
瀘州市博物館現藏有漢代陶、木、石棺多具,其中若干為畫像石棺。這些畫像石棺多為近幾年征集或出土。
東漢 伏羲女媧畫像石
山東博物館藏品
成都博物館《靈蛇傳奇》藝術特展
l如拍攝
《大漢氣象——中國漢代畫像藝術展》
內蒙古博物院特展
孟和套格套拍攝
伏羲女媧畫像磚拓片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藏
到了唐代,在新疆吐魯番古代墓葬中,也出現了大量伏義女媧畫像。這些畫像在人物細部及裝扮上,除了唐代的文化風尚。還有一類表現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伏義和女媧的面部特征被描繪成深目高鼻的胡人形象。
無論是漢妝還是胡風的伏羲女媧像,他們都是一個持規,一個拿矩,意示著“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而且四周漫布日月星辰,表達人類世界的根脈與自然天象的聯系。這些意味深長的畫卷出現在新疆,說明新疆古代各民族居民,在人之根脈的續接——祖先崇拜方面達到了認知上的深刻統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品
花腳大仙拍攝
窺山樓主拍攝
彩繪伏羲女媧絹畫。出土于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唐代
吐魯番博物館陳列
花腳大仙拍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