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精準辨“敵友”的秘密初解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研究揭示了植物根系識別微生物的機制。研究發現,粗裂地錢植物的LysM類受體激酶可以分別識別共生與病原微生物的分子標志,通過不同的信號通路增強或抑制免疫反應。該研究深化了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理解,并在農業生產中具備潛在應用價值。
12年揭秘植物"門衛",上海科學家新發現再登《細胞》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王二濤研究員團隊,經過12年的研究,揭示了植物識別和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機制。這項研究表明,植物細胞膜上的LysM類受體激酶如同“門衛”,通過識別微生物的“身份證”來觸發免疫反應。這一發現不僅有助于提升作物產量,還可以減少化肥使用。然而,如果病原菌不能被正常識別,可能導致嚴重的農業危機,如歷史上愛爾蘭因馬鈴薯晚疫病引發的大饑荒。
英矽智能登Nature子刊:利用量子-經典混合模型設計新KRAS抑制劑
英矽智能與多倫多大學的研究展示了量子計算和人工智能對藥物發現的潛力,但未能證明其比傳統方法更有效。盡管研究中生成了具有新結構的KRAS抑制劑,并在實驗室測試中表現良好,但這項工作僅為概念驗證,未提供明顯的量子優勢跡象。
Sci Transl Med丨翟博/金浩杰/孫敏敏/張傳杰等合作揭示抑制CAR-T細胞治療“中靶脫瘤毒性”新策略
近日,科學家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通過同時敲除CAR-T細胞中的PSGL-1、CD11a及CD49d,可以有效降低其治療過程中的中靶脫瘤毒性。該研究指出,中靶脫瘤毒性一直是CAR-T細胞療法面臨的嚴重安全問題,尤其是在實體瘤治療中表現突出。這項創新工作為優化CAR-T療法的安全性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方法,但也需注意多基因編輯可能帶來的技術挑戰。
浙江大學團隊開發一種靶向巨噬細胞的體內RNA編輯策略用于腫瘤免疫治療!
浙江大學平淵團隊于2025年1月15日發表了一項新研究,報道了一種針對巨噬細胞的特異性編輯系統,用于提高腫瘤免疫治療效果。研究指出,傳統的質粒遞送方式可能引發炎癥反應和細胞死亡,而該系統通過使用聚(β-氨基酯)載體遞送CasRx編輯器,有效繞過了核酸傳感器的限制。然而,這種方法在阻斷吞噬檢查點時仍存在副作用風險,特別是由于CD47在非惡性細胞中的廣泛表達。
Cell|高福院士團隊揭示牛傳播H5N1禽流感病毒的跨種間傳播機制
2025年1月22日,研究發現自2024年以來,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在美國牛群中持續傳播并導致人類感染。受感染奶牛表現出食欲降低和呼吸急促等癥狀,并在牛乳中檢測到傳染性病毒。首例牛傳人病例于2024年4月在得克薩斯州出現,患者癥狀為結膜炎。截至2025年1月17日,美國已報告67例此類感染,多數與奶牛接觸有關。這一情況引發對病毒在人類中的傳播能力以及潛在公共健康風險的擔憂。
上海交通大學倪俊團隊開發首個人工多酶復合體理性設計工具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倪俊團隊在《Cell》期刊發表研究,推出了首個人工多酶復合體理性設計工具iMARS。然而,該研究也揭示了多酶組裝領域長期以來面臨的挑戰,即空間構效關系復雜且難以標準化。這一突破可能為多領域的生物制造提供新機遇,但也強調了早期技術實施時可能遇到的未知問題和局限性。
多個仿制藥生物等效性數據雷同 專家稱肯定不正常
2025年1月24日,多款仿制藥一致性評價試驗被指數據雷同,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對此作出回應。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和Lek Pharmaceuticals d.d生產的瑞舒伐他汀鈣片、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和四環制藥的鹽酸曲美他嗪片等產品,被發現生物等效性研究結果完全相同,引發關注。然而,官方更正聲明指出,這些問題源于早期信息編輯錯誤,并已修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