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末
1月24日,網易云音樂發布《致韓國SM歌迷的一封信》,表示因版權方單方面通知不續約,網易云音樂很可能不得不于1月31日下架韓國SM娛樂公司旗下全部歌曲內容。#網易云或下架SM旗下全部歌曲#話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并引發多個平臺熱議。
據了解,目前已有大量歌迷開始向市場監管總局舉報SM娛樂違反相關法規政策。
雖然公開信措辭簡潔,但背后的原因卻耐人尋味。從公開信息來推測,SM拒絕續約,主要原因應該并非價格問題。
網易云音樂還表示,平臺始終十分珍視這些優秀的音樂作品,深知SM版權內容對于廣大歌迷無可替代的價值,仍在以最大誠意,繼續通過多途徑、多方面、多渠道的努力,爭取版權續約的可能。
第一眼看到這個消息,恐怕很多人都會困惑:SM的這一決定不僅與版權反壟斷環境背道而馳,似乎也與其公司戰略南轅北轍,很難理解。
SM 3.0的戰略重心之一,正是全球市場擴張,與中國的重要合作伙伴網易云音樂斷約,顯然與SM公司“打造以粉絲和股東為核心的全球化娛樂公司”的愿景相違背。
要知道網易云音樂是全球第六大音樂訂閱平臺,擁有超2億月活和近五千萬的訂閱付費用戶,近兩年更是陸續拿下YG、JYP、kakao、CJ等主流韓國娛樂公司版權,匯聚的K-pop粉絲群體少說也有數百萬之巨,拋棄這一巨大受眾規模的SM,一定是有巨大利益損失的。
只能推測,SM還能從斷約網易云音樂中獲得其他更大的利益。
其實音樂行業內,版權談判磕磕絆絆是常有的事,行業慣例往往是:談判期間如果合作到期,先額外簽一個1~3個月不等的緩沖期,雙方在此期間可以敞開了聊、乃至針鋒相對地談條件,但不能影響用戶的體驗。
而此次SM與網易云音樂續約危機的爆發,距離過年僅有4個工作日,距離1月31號雙方版權合作到期日也僅有9天。
除了一份單方面不續約的通知外,SM似乎沒有留緩沖期、也沒有官方解釋。這看起來不太像正常商業談判中的所謂“極限施壓”,更像是SM對網易云音樂用戶的離棄。
k-pop歌迷這個年怕是很難過好了。
音樂版權反壟斷后首個主動斷約方,SM想拿版權換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音樂反壟斷成果落地后,SM公司與網易云音樂達成合作的過程也經歷過一番波折。
2021年10月,媒體曾傳出網易云音樂擬向相關部門舉報投訴韓國SM公司堅持獨家版權模式,拒絕開放音樂版權授權事宜,或涉利用音樂版權維持“二選一”壟斷狀態的問題。彼時業內紛紛傳言,SM公司無視中國監管部門的明確要求,在獨家協議被依法責令解除后,SM拒不與任何新平臺完成簽約,以此強行延續具有歧視性的音樂授權政策,維持在華多年來的高額預付金利潤。
直到2022年6月,網易云音樂才與SM公司達成合作,截至目前雙方合作期僅兩年半。
SM公司可能也是中國音樂市場反壟斷落地后,首個主動斷約的版權方。
此前的中國音樂市場,長期存在著“二選一”的痛點。而此次,SM版權若從網易云音樂下架,數百萬網易云音樂的K-pop活躍粉絲只能去其他平臺聽歌。
因而,SM娛樂此次斷約,并非放棄中國市場,而是再次給國內粉絲制造了一個“沒得選”的困境,迫使粉絲轉向其他平臺。但網易云音樂畢竟在中國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此次若無法續約依然將導致SM娛樂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曝光度和粉絲基礎受到不小的影響。
經驗判斷,當版權資源和受眾群體均集中到同一平臺后,很難說后續SM公司為了補償損失會采取什么經營策略,畢竟集中就意味著沒有制衡。
對中國K-pop粉絲的收割怕是已在路上。
不得不遺憾地說,這是中國音樂版權市場的一次倒退。
罔顧粉絲與藝人利益?SM口碑恐繼續受損
這次事件發生后,很多粉絲都在發帖吐槽:SM對藝人和粉絲的權益缺少基本尊重。恐怕,的確SM是很難辯解的。
近年來,隨著成員管理不善、經營權爭奪與業績不佳的重疊,SM娛樂公司負面新聞不斷,大眾對于SM的認知在日益惡化。從最初的Hot,到東方神起,再到SJ和EXO中國成員,頭部藝人與SM之間的糾紛不斷,這與SM自身的問題還是分不開的。
例如,SM娛樂在藝人活動安排、合同管理等方面曾多次引發爭議,被批評為過度商業化,忽視藝人的權益和感受。這些持續性的問題,對SM公司形象和業務發展造成了較大沖擊,也引發了藝人的不滿和粉絲的失望。此外,SM娛樂還被指通過輿論操控游戲,擴散競爭對手的負面輿論。
這與SM在韓國娛樂市場的連年下滑境況不無關系,SM的市值早已被HYBE等競爭對手超越。所謂SM3.0,不論是制作模式的大變革,還是IP開發的復雜性,都還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和市場驗證。
船大浪險,不好掉頭的。
近年來,音樂版權市場的糾紛爭議仍多發,全球音樂流媒體市場也都在尋找更加合理的版權合作模式,以平衡各方利益,推動市場健康發展。此次網易云音樂與SM的續約危機中,究竟是什么關鍵因素、關鍵方面影響了SM決策,SM公司所圖究竟為何?仍有太多水面以下的隱情。
但各種情況顯示,SM這類頭部境外娛樂公司在版權授權中的逐利行為無法被有效規制應是核心原因,這對中國音樂市場版權開放環境,是個很不好的錯誤示范。獨家版權的“余波”仍在影響市場,也讓廣大中國歌迷長期都無法實現“一個APP聽歌”的愿景。
*本文圖源網絡,如侵權聯系刪改
排版 | 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