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正式獲國務院批復,本規劃是西安第一部“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西安市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空間藍圖,是各類開發保護建設活動的政策和總綱,是編制下層次國土空間規劃的法定依據和基礎。
官方解讀:
明確西安城市性質、核心功能,
未來十年市域常住人口1560萬
一、落實國家任務要求,明確城市核心功能
1、西安城市性質:為“陜西省省會、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2、西安城市核心功能定位:為“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交往中心,國際旅游目的地”。
3、西安目標愿景:為“共建‘一帶一路’國際門戶城市和中華文明傳承代表城市”。
二、統籌保護與開發,嚴守國土空間底線
1、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2.48萬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低于135.28萬畝;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鎮開發邊界面積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內。
2、構建農業空間格局。構建“七田、七板塊、一帶、多點”的農業空間格局。
3、系統保護生態空間。構建“一屏一帶、多廊多片”的生態安全格局。
4、推動城市發展方式由規模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優先保障城市核心功能承載區、城市空間結構調整重點區域的發展空間,嚴格控制秦嶺等生態環境敏感地區新增城鎮建設,合理統籌用地布局。
草案公示圖
三、優化國土空間格局,促進城市精明增長
1、構建國土空間總體格局。促進自然與人文的融合保護,立足西安都市圈發展格局,傳承古都營城理念,構建“一屏一帶、八水七田、雙心六片、軸線傳承”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2、優化城鎮空間結構。落實加快特大城市轉變發展方式要求和西安都市圈發展空間格局,構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組團”的城鎮空間結構,形成“中心城區、副中心、綜合性新城(縣城)、專業化組團(重點鎮)、一般鎮”五級城鎮體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萬人以內。
3、有效保障產業空間。重點保障科技創新中心和先進制造業基地發展空間,形成“中心引領,六極支撐”的產業空間格局,劃定44個產業片區和工業用地控制線,保障工業用地規模,加強工業用地管控,健全工業用地產業準入機制,提升發展效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草案公示圖
四、創造高品質生活,建設人民城市
優化公共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和配置標準,積極推進15分鐘生活圈服務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建設;
管控城市通風廊道,構建具有文化特色的城鄉公園體系,實現城市“300米見綠、500米見園”。
劃分鄉村振興片區,細化村莊分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
在中心城區因地制宜推進城中村改造與低效用地再開發,補齊各項設施短板,提高公共空間品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草案公示圖
五、保護歷史文化,推動歷史文化傳承標識地建設
彰顯西安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中華文明重要標識地、聞名世界的東方古都、古絲綢之路起點和東西方交流中心等歷史文化價值,整體保護古都山水環境、周秦漢唐都城遺址、遺跡等自然和人文遺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展示傳承空間和交流活動平臺。
統籌劃定歷史文化保護線,推進歷史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建立古都特質的文地系統,建設傳承古都文化的典范地區,探索完善大遺址區保護利用新模式,積極推動老城保護與更新。
草案公示圖
六、增強基礎設施支撐,提高綠色安全水平
1、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構建“鏈接國際,輻射全國,陸海聯動,東西互濟”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提升國際航空樞紐能級,高標準建設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強化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增強區域交通網絡輻射,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提升城市運行保障能力。建設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統籌城市供水、排水、電力、能源、固體廢物處置等基礎設施布局。
3、筑牢城市安全底線。通過優化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設施布局、統籌布局“平急兩用”公共基礎設施、提升城鄉抗震防災能力、打造高效消防救援體系、持續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進一步完善公共安全體系。
草案公示圖
七、堅持區域協同,著力高質量發展
西安地處新亞歐大陸橋和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交會處,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和共建“一帶一路”沿線的重要節點城市,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地位重要。
1、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形成面向中亞、南亞、西亞國家的通道,以打造商貿物流樞紐為突破口,推進重要產業和人文交流基地建設,促進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動力。
一是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
一方面,通過增強西安咸陽國際機場樞紐輻射能力,發揮機場面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航空網絡節點作用,增強洲際連接能力和全球輻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中歐班列西安集結中心作用,打通與區域主要貨源地的快運連接線,提升供應鏈組織能力。
同時,統籌高新技術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咸新區、浐灞國際港等區域的產業發展和物流設施布局,高水平建設國家物流樞紐。
二是優化高水平開放空間。
提升西安臨空經濟示范區能級,留足航空樞紐保障、臨空先進制造、現代服務以及醫療服務等功能發展空間;拓展西安國際港綜合服務能力,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規劃建設西安城市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西安對外開放和國際交往中心與新質生產力的承接區。
2、推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深化與周邊城市群協調聯動,積極參與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加強與新亞歐大陸橋銜接,共同打造引領西部地區開放開發的重要引擎。
首先,聯動關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通過聯合研發、異地設廠、合作轉化等模式,共同打造先進制造業走廊;其次,聯動陜南市縣,圍繞健康產業、旅游業、制造業等特色產業加強合作,與漢中市共同打造“西漢蓉”航空產業帶。
同時,聯合周邊城市,協同推進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跨境河流協同污染防治等工作,推動生態環境共同保護修復治理。
3、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體化區域,發揮西安引領帶動作用,加強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共建西安都市圈跨界一體化區域,以西咸新區為紐帶推進西安—咸陽一體化建設,以共建富閻產業合作園為重點,推進富閻協同發展,完善都市圈綜合交通、重大市政基礎設施支撐體系。
在西安都市圈核心區、渭北先進制造業走廊核心區、渭河兩岸協同保護利用區,推進西安中心城區、咸陽中心城區和西咸新區率先實現同城化,形成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合理安排富平-閻良協同發展區、臨渭-臨潼協同發展區、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協同區,加強與相鄰地區的協同共建,支撐完善城市核心功能。
相關鏈接:
①
②
③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關注長安范兒,專注西安解讀陜西,讀懂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