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丟,大家也可以在“事兒君看世界”找到我
關注起來,以后不“失聯”~
安妮足足等了50年,終于等來了一顆新的心臟。
安妮出生時患有心臟問題,她出生的第二天就進行了一場心臟手術。
在之后的50年里,她在醫院進進出出、兜兜轉轉,直到2016年,她才終于找到了匹配的心臟捐贈者。
她滿心歡喜地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但幾個月后,她意識到自己身上出現了異常之處——當她看丈夫的時候,她失去了心動的感覺,看到家人和朋友也不會讓她感到溫暖和親切了。
安妮說,她內心深處知道自己愛著家人,但她就是不再有那種特別的感覺了。
2022年,她接受一家媒體的采訪時提起了自己的轉變,她說自己現在變得更冷酷,也更現實了:“我還愛我的丈夫,但我不再感覺心里小鹿亂撞了。”
(安妮與丈夫的合影)
對于自己的轉變,安妮覺得非常難過。
“這絕對是一種損失……我原本是個非常有愛的人,我超級有愛心,對每個人都很親切,我很懷念當初的自己。”
“我就是不懂,我為什么找不回當初的感覺了呢?”
在當時,人們都以為安妮瘋了,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更有可能的情況是,安妮“繼承”了捐贈者的性格和記憶……
科學家在2024年發表的一項研究稱,在他們調查的器官接受者中,近九成都出現了性格方面的變化。
這種變化是十分微妙的,可能只是更想喝一口可樂,可能只是對音樂的品味出現了變化,這些變化不足為外人道,但很多器官接受者堅持認為,自己真的不一樣了……
在《綜合醫學》雜志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采訪了74名接受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接受了心臟移植。
其中有一位47歲的男子,新心臟來自一位青少年。后者在一起駕車射擊事件中喪生,死的時候手里還緊緊握著小提琴盒。
這名男子說,他從前很討厭古典音樂,覺得特別沒勁,但手術后他愛上了古典音樂。
“它能讓我平靜下來,我非常喜歡它。”
(一名接受了心臟移植手術的患者)
這項研究還舉了更多從捐贈者繼承愛好的案例:
凱文出生時就患有先天性大動脈轉位(CCTGA)。
這種心臟病的發病率是25000分之一,是由于心臟的兩個心室顛倒而引起的,這會導致血流和心率出現問題,久而久之會使心臟衰弱。
2014年,凱文從一位名叫約翰的自行車狂熱愛好者那里得到了一顆心臟,約翰在騎自行車時遭遇車禍而亡。
手術一周后,過去從未騎過自行車的凱文請理療師在房間里安裝了一輛健身自行車。手術一年后,凱文完成了一場橫跨英國的自行車比賽,他參賽時的頭盔里寫著“RIP John(安息吧約翰)”。
(凱文參加了自行車比賽)
1988年,西爾維婭接受了心肺移植手術,術后第三天,她在接受采訪時脫口而出:“我現在真的很想喝一杯啤酒。”
她對自己的愿望非常驚訝,因為在手術之前,她從不喝酒,她甚至討厭啤酒的味道。
等她出了院,獲準開車之后,西爾維婭第一時間開車去了肯德基,因為她真的很想吃雞塊。可在手術之前,她從來沒吃過快餐。
她的女兒也說她走起路來“越來越有男人味”了……
10年后,西爾維婭又接受了腎臟移植,在移植后的幾個月里,她突然又開始對烹飪產生了極為濃厚的興趣,而且她本人也變得更加自信、獨立和果敢了。
(心臟移植手術患者正在分享自己的改變)
第三位患者名叫杰西卡,她六年前接受了肝移植,她的性格沒有變化。
然而在手術大約兩年后,她對食物的喜好發生變化了:“有很多食物我曾經非常討厭,但我現在卻很喜歡它們。還有一些我過去很喜歡的,如今卻碰都不碰了。”
她舉了個例子,自己原來從來不吃腌黃瓜,但如今吃漢堡的時候她總要往漢堡里加上一大堆……
(杰西卡在手術后口味發生了變化)
認為器官移植可以改變性格的科學家們給出了兩個猜測。
其一,新的器官引入人體會引發接受者的免疫反應,導致基因以不同的方式表達以適應新的組織,從而導致器官接受者產生了不一定跟捐贈者相同的偏好和性格特征。
但還有一些專家認為,這一切發生的原因,是因為原主人的記憶儲存在了器官當中。
根據2020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記憶可以儲存在大腦外細胞內的DNA、RNA和蛋白質中。雖然科學家們尚不清楚其中的原理,但某些器官是真的可以獨立于大腦儲存記憶的。
這也是為什么當病人接受了新的器官時性格會發生變化,因為他們接受了一份不屬于自己的記憶。
比如科學家們發現,有許多器官的接受者會突然得到捐贈者死亡時的記憶。
在一個案例中,一名九歲男孩兒接受了一名三歲女兒的心臟,后者由于父母的疏忽在自家游泳池中溺水身亡。
男孩兒不知道捐贈者是如何死亡的,但他母親說,自從移植手術之后,他變得“極度害怕水”。母親說,他們家住在湖邊,原來男孩兒總喜歡在湖邊玩,但手術之后,他再也不去湖邊了,還會把門鎖好,遠離湖水。
“他說他怕水,但不知道為什么。他也不愿意談論這件事。”
(示意圖)
另一份采訪稱,一個五歲男孩兒接受了一名三歲男孩兒的心臟,這名捐贈者在拿超凡戰隊玩具時從公寓窗戶掉了下來。
獲贈者的母親說,她兒子在手術之后就再也不玩他的超凡戰隊玩具了,他甚至預測對了捐贈者的年齡。
研究人員還采訪了一位56歲的大學教授,他接受了一位陣亡警察的心臟。
警察家屬稱,這名警察死于面部中槍。
而接受者說:“我只知道我的捐贈者是一位34歲,非常健康的男性。在接受心臟幾周后,我開始做夢。我會看到一道光照在我的臉上,然后我的臉會變得非常非常熱,真的,有一股灼燒感。”
(示意圖)
目前科學家們仍然無法用科學的方式準確地解釋一切,還是有許多反對者認為這些都太過巧合,不足以證明記憶可以通過器官捐贈而轉移。
反對者們認為,性格變化可能是大手術和致命的心臟病后的心理反應。
比如器官接受者們為了避免免疫系統攻擊新器官,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藥物,而這種藥會增加食欲,也有可能改變他們對食物的看法。
手術和疾病的壓力會改變患者的人際關系,而且接受捐贈前病人對捐贈者的了解和猜測,都有可能會導致他們行為模式的改變。
總之,這一切目前也只是猜測而已,雙方都不能拿出一個確切的結果說明對方。
而安妮是堅信器官移植會改變性格的人。
上個月,她又因為健康問題接受了腎臟移植,她表示,雖然這方面的科學性尚不明確,但只有真的接受了器官移植的人才能體會到這種變化。
(前段時間,接受了腎臟移植的安妮)
那我們也可以靜待一下,看看人體到底還隱藏著哪些秘密,看看安妮的性格是否真的會再次改變吧……
ref:
https://www.dailymail.co.uk/health/article-14313945/patients-inherited-donor-memories-transfer-organ-transplants.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