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到一周就要過年了,在老家的這幾天,明顯可以看到路上的車流、人流開始多了起來。隨著過年的氣氛越來越濃,我心里卻有一種感覺,年味似乎是一年比一年淡了。
小時候特別期盼過年,離過年還有大半個月的時候,每天就興奮得不行。可是如今到了真正快要過年的時候,心里才隱隱有了那么一點感覺:哦,要過年了。
年味為什么會變淡?
我問了身邊的幾個朋友。
阿澤說,可能是因為我們長大了。
阿澤說的這點我很認同。長大了以后,我們不會再像小孩子一樣為了墻角的一串鞭炮而歡呼雀躍,可如果年味僅僅是指鞭炮、春聯和壓歲錢,那就流于表面了,無論什么年齡段的人,對于過年,心里都應該有一種更深的情結。
那種情結很難用言語去形容,但卻是我們對于年的共同回憶。
還記得以前,年味是從臘八節喝臘八粥開始的。
過了臘八就是年,在一年一度“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的童謠中,在熱氣騰騰的粥香氤氳里,喝完一碗香甜軟糯的臘八粥,年的序幕就此拉開。
我向來不是一個多有儀式感的人,但我卻懷念那種儀式感,它讓生活多了些許期待,讓過年多了一些年味。
我們小的時候,年味很濃,過年也特別有意思,而現在有了各種各樣先進的設備,有了各種各樣好玩的科技,可年味反而淡了。
理由其實很簡單, 年味變淡,是因為我們變得隨便了。
以前的春聯都是自己手寫的,門上的福字也是自己倒著貼的,而現在,我們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春聯,各種各樣的福字。
其實多花點心思,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做得和過去一樣好,甚至更好,但我們沒有,我們只是隨便在商店里買了兩幅充滿著商業氣息的春聯,腳步匆匆地把它們貼上,年仿佛就已經過完了。
回家過年,看著墻上的春聯,看著那些充滿著祝福的字眼,卻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少了那些字里行間流動的情意,少了那個手寫春聯的過程,年味自然就淡了。
路過市場的時候,看到兩旁的店鋪都掛著一串串的臘肉臘腸,猛然間才發覺已經快要過年了。
其實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做臘肉臘腸了,想要吃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買到,很方便。
而在以前,這可是只有冬天才能做的事情,把做好的臘肉臘腸掛在能吹到風的墻上,等著它們自然風干。
到了過年的時候,忙碌了大半天,臨近飯點,從墻上取下幾串自己親手做的臘肉臘腸,放到蒸籠里,等著熱氣騰騰的臘肉臘腸上桌,望眼欲穿,口水直流。
臘肉臘腸可以買,可買不到的是那種期待,那種年味。
快要過年了,心里總有點不踏實,因為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年味,應該是建立在許許多多的“麻煩”事上的,這些麻煩事,是我們對于年的回憶,也是年味的具體呈現。
當然,我們現在更愿意把這些事情叫做儀式感。
《小王子》里說: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過年同樣也需要,或者說,它更需要。
路過市場的時候,看到兩旁的店鋪都掛著一串串的臘肉臘腸,猛然間才發覺已經快要過年了。
其實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自己做臘肉臘腸了,想要吃的時候,隨時都可以買到,很方便。
而在以前,這可是只有冬天才能做的事情,把做好的臘肉臘腸掛在能吹到風的墻上,等著它們自然風干。
到了過年的時候,忙碌了大半天,臨近飯點,從墻上取下幾串自己親手做的臘肉臘腸,放到蒸籠里,等著熱氣騰騰的臘肉臘腸上桌,望眼欲穿,口水直流。
臘肉臘腸可以買,可買不到的是那種期待,那種年味。
快要過年了,心里總有點不踏實,因為總覺得少了點什么。
年味,應該是建立在許許多多的“麻煩”事上的,這些麻煩事,是我們對于年的回憶,也是年味的具體呈現。
當然,我們現在更愿意把這些事情叫做儀式感。
《小王子》里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我們的生活需要儀式感,過年同樣也需要,或者說,它更需要。
我們在忙忙碌碌了一年之后,終于有一個理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圓,不管是自己一人,還是拖家帶口,對于和家人的這次團聚,我們內心都充滿著期待。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期待,才需要有儀式感,讓這個年過得特別一些。
想找到失去的年味,就要先找到失去的儀式感。
今年過年回家,不妨和家人一起包包餃子,一起看看春晚。
當然,也別忘了給自己,給家人,準備一份特別的新年禮物。
給年一點儀式感,找回一點年味,這個年,一定會過得特別一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