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芷瀟
來源 | 看電視
隨著《白月梵星》在愛奇藝熱映,白鹿、敖瑞鵬憑借其互動之間的“哥嫂”感,成為繼“昀牽孟繞”后的又一爆款熒屏情侶。一時之間,排輩分,碼人設,內娛“過家家文學”風頭無兩,“走進嗑學”成為現階段長劇留存用戶的一劑良藥。
但熱度反哺的背后亦有隱憂。當CP營銷的內容與流程步入同質化,滿屏“豹豹貓貓”不斷消耗著同一套話術的移情效應。重復扮演的親密角色,精心預埋的糖點嗑點,正在削弱CP關系的原生特質。即使是小作坊下的“猛料”,也沒能阻止“CP月拋”成為常態。
粉圈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嗑糖箴言”——從一搭、二搭,到勾勾搭搭。當CP成為長劇破圈的首要誘因,甚至已滲透進項目碼盤等決策流程,這筆“以愛為名”的流量生意,如何才能為長劇帶來具有差異性、可持續性的未來可能?
“內娛家譜”:
人設的想象力狂歡
“我們內娛有自己的幸福大家庭!”
近日,一組由網友自創的“內娛全家福”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 其中,“禹宙中欣”是留洋上海千金媽咪+藝術生文藝爹地; “昀牽孟繞”是美艷小姨+清秀愛笑的姑父; “瑞思白”是自戀表哥+姐感十足的漂亮嫂嫂; “林中月影”是最親近有梗的妹妹妹夫……
不同于以往超話榜單上的腥風血雨,這一屆網友對氣質鮮明、化學反應多元的高熱CP設定了合適的家庭角色,通過對影視劇形象的合理遷移,以及飽含受眾能動性的人設想象,完成風格區分。 無論是劇集還是現實空間,均是引申和推演CP關系猜想的豐富素材庫。
在《永夜星河》中貢獻晉江純愛的慕聲妙妙,將真誠勇敢的品質投射到了現實中的虞書欣和丁禹兮身上,讓人不得不聯想到蝴蝶振翅般的宿命論。而孟子義和李昀銳,一個經歷全網黑,一個跌跌撞撞闖蕩演藝圈,二人恰好應和了沉寂后涅槃的敘事腳本,因緣際會寫就一段內娛佳話。
嗑CP,其實是尋找一種情感代餐,核心是彌補某種幻想缺失,它需要承載想象的主體具備一定的稀缺性,即其所代表的情感是難能可貴,甚至是理想化的。
正因如此,一個個近似小說人設的配對畫像,成為了最簡單直陳的表征方式。偏愛哪對嗑哪對,從虐戀到甜寵,“內娛家譜”向大眾呈現了一段段極致且忠誠的愛。
縱觀過去一年,長劇市場頻繁上新,以古偶、現偶為代表的主要劇作類型在長期高產之后,已難以實現大幅內容突破,唯有在“方寸之間做騰挪”,以完成5%的創新。 而CP張力,就是其重要錨點。
如果說“內娛家譜”中的CP還不夠具有新意,那以下民選大勢CP,更能反映當下受眾的審美傾向。
《雪迷宮》中關系微妙的“北燃”,除了讓王子奇意外闖進人妻賽道,更是讓嗑生嗑死的觀眾質問黃景瑜“為什么不喝中藥”。《白月梵星》中憑借晉江式演技出圈的女二代露娃,與常華森共同打造了“嫵媚妖女+墮妖仙君”的純恨CP,陰濕帶感,相愛相殺。同理還有《邊水往事》中的但拓沈星、《新生》中費可程浩、《度華年》中李蓉裴文軒……
在新的親密關系幻想中,由于情感體驗更極致和禁忌,與現實缺乏相似性,故而形成了一種理想化的逃避機制。受眾不斷在新的故事腳本中入戲入迷,以此挖掘新穎的快感與刺激,看見那些被自己忽視的情感完整性。
正因如此,縱使長劇迭代再迅疾,總有些“雁過留痕”的印跡,總有一套針對受眾留存的有效機制,讓涵蓋角色名的四字CP短語提前出圈,用甜蜜親昵的互動和氛圍感短視頻招徠路人入場。尤其在2024年,以CP營業帶動劇集升溫幾近成為行業共識,用“CP營業編年史”來概括也不為過。
見效如此之快,其內部運作機制究竟如何?
CP營銷“顯學”:
全景敞視與沉浸扮演
在這個嗑CP如同家常便飯的年代,麥CP是一門顯學。
在《永夜星河》的宣傳直播中,有粉絲問祝緒丹,“姐姐姐夫的CP能麥得明白嗎?”祝緒丹直言不諱地回應,“我們已經相處兩部戲了,很自然,放心吧。”
仿佛已經達成了某種契約——粉絲不再過多糾結CP是真是假,演員大大方方地制造糖點,雙方都默契地認為一切親密舉動均是為了劇播效果,一旦過了宣傳期,該拆CP的拆CP,該搭新人的搭新人,至于是體面解綁還是難堪陌路,則又是另一門關于營業技巧的深奧學問。
截至目前,影視行業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CP營業機制,大概可以分為以下階段:
首先,在以愛情為主線的劇集中,從最開始的項目碼盤就會考量演員的CP感。在制作階段,會預先拍攝、預埋和收集各種CP向的花絮,并有專門的營銷公司定向策劃物料儲備,結合上新節奏有序釋放。等到宣傳期,男女主演固定捆綁營業更是屢見不鮮,直播、掃樓、晚會、盛典、雜志、采訪包括熱門短視頻拍攝,為觀眾提供一條龍服務的“撒糖大禮包”。
除了大勢CP和爆劇會另外安排衍生團綜之外,這幾乎能囊括內娛所有的CP營業模式。宣傳期內,演員的角色告別小作文是標配,超前點播會贈送片場花絮,還有平臺熱度值超過某閾值后,主演往往會回饋劇粉一定福利,或合體跳舞、或連線直播……
玩法頗多,但本質依然是一種獎勵機制,即用虛實內爆和情感投射,來達成拓展劇集輻射范圍、延長IP生命周期的根本目的。
在這個環環相扣的價值轉換鏈條中,受眾的剛性情感需求固然重要,但演員作為造夢主體,其狀態和信念感更決定了CP營銷的質量。
正如祝緒丹的坦然回應,“麥得自然”的基礎,首先是演員之間是否具有足夠熟稔的互動基礎,使其能在全景敞視下不刻意、不矯揉地完成售后。這也是為什么二搭、三搭組合往往能貢獻更自然的糖點,在一眾“豹豹貓貓”中脫穎而出,直擊觀眾的嗑糖命門。
譬如,曾合作過電影《一周的朋友》的沈月林一,不僅在《失笑》劇宣期間放出一搭未公開合照,還在劇中call back電影臺詞,讓粉絲直呼“這次真的不一樣”。而星光大賞上丁禹兮兩次迎接虞書欣下臺,互唱對方新歌,更讓人聯想到一搭現偶《月光變奏曲》中的晝川初禮領獎名場面,現實遠比影視劇更令人心潮澎湃。
那假如沒有合作基礎,是不是就理所應當地麥不好CP了? 也不盡然,畢竟短期營業更多考驗演員的沉浸演繹能力和配合度磨合,總體要求并不算太高。
如果一搭是憑借CP出圈,那么可以從環節設置規避演員臨場發揮的風險。而倘若是內容出圈比重更大,那么CP的作用就更接近于添益和賦麗,有正向引領作用更好,無功無過也罷,不破壞觀劇氛圍即可。但即便如此,“麥不明白”的先例依然大有所在。
去年暑期上線的小成本網劇《我們在黑夜中相擁》,本來憑借具有張力的CP戲份圈住了大波路人粉,卻因主演直播避嫌引粉絲不滿,陷入被CP粉討伐的輿論風波。《墨雨云間》雖誠懇營業,但在劇宣后不久被爆出主演吳謹言懷孕消息,巨大的心理落差和欺騙性合體,讓劇粉稱之為賽博案底。
要在預制流程中麥出新意,麥出高度,同時盡可能削弱人設親密和現實生疏的割裂感,既要全情投入又要全身而退……這門內娛顯學的門道,實在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猶記得在過去,演員戲外過度綁定是一則禁令,粉絲唯恐正主假戲真做,辜負既往情感勞動和真心托付。但在CP粉大行其道的今天,情侶營銷已具備更重要的意義——藝人影響力,劇集長尾效應,乃至IP周邊銷售,都是其重要的價值表征……
但隨著CP生產愈加工業化,長劇果真能憑借CP長盛不衰下去嗎?
共創、反差、即時:
CP不止有“豹豹貓貓”
數不清已經是第幾對豹豹貓貓。
從最開始的愛稱,演變為如今的內娛CP統稱,包括“此男文學”、“暗戀文學”等話術的套用,詞意不斷泛化,由此反映了CP營銷的同質化困境——移情效應終有失靈之時,“禹宙中欣”的成功并不具有普適性。
以《大奉打更人》為例。王鶴棣和田曦薇早在2024年1月就攜手出席紅毯,為“雙安CP”造勢,包括平臺也提前押寶爆款,安排定檔宴、團綜、掃樓、直播等一系列合體活動,但最終宣發效果并未盡如所愿。當嗑CP被剝奪了主體性和想象力,那么這種情感投射就會因路徑單一而變得索然無味。
因此,要想讓CP營銷持續煥發無限可能,首先要給予觀眾自由創作的空間,用留白和猜測代替意義明晰的陳列,用即時和保鮮取締千篇一律的預制糖精。
詹金斯曾提出“文本盜獵”概念,并將抵抗既定話語和參與積極實踐的受眾視為“游獵者”。而粉絲在顯微鏡下扒糖點、制作富有想象力的敘述文本等行為,無疑就是一種“游獵式”意義再生產。正是因為觀眾積極投入情感勞動并進一步形成多元話語景觀,才能讓CP營銷從不無聊走向精彩紛呈。
其次,另一行之有效的路徑,是立足于演員的真實性格,挖掘搭檔之間的反差磁場。
譬如,《白月梵星》中的“瑞思白”CP。與劇中的高冷嗜殺不同,戲外的敖瑞鵬與白鹿相處模式更像是“年上姐姐+白切黑弟弟”。其出圈切片之一,就是白鹿在直播時管教埋頭干飯的敖瑞鵬,事后“白鹿馴猴”詞條登上熱搜。熒幕內外上下位關系的對調,使得二人之間的拉扯更具張力。還有抽象互動和同頻思維,同樣消解了營業的僵硬感。
如今,CP營銷已全面邁向快消品時代,一旦產品走完劇宣前后的生命周期,就難逃被觀眾遺忘和被競品替代的宿命,但不得不承認,這依然是值得長劇抓牢的重要突破口。
倘若有朝一日,我們疲倦于CP換乘的人設游戲,流水線生產的CP即食罐頭不再被市場買單,請別忘記回歸幻象編織的核心,那就是“愛”——讓主創融入愛,讓觀眾體驗愛,讓內容值得愛。
讓我們等待一個充滿多種滋味,且不被“豹豹貓貓”統治的嗑糖時代。
主編:羅姣姣
文:張芷瀟???????
排版:張芷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