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娜
來源 |閑時花開(ID:xsha369)
只因爸爸一句話,山東一名獲獎的小學生,把獎狀撕得粉碎。
他撕碎的是獎狀嗎?
不。
他撕碎的是大人的功利心和分別心。
1
孩子的喜悅,
大人的嘲諷。
前幾天,全國中小學生都放寒假了。
離校之前,不少小朋友高高興興領到了獎狀和通知書。
山東有個小學生,也是“榮譽少年團”中的一員。
他被老師頒發了“學習之星”的獎狀。
雖然,班里獲得“學習之星”的少年,不止他一個。
但從照片看,他顯然是笑得最開心的那一個。
露出小豁牙的明媚笑容里,藏著一個少年對學習最初的自信和熱愛。
他拿著獎狀高高興興出了校門。
結果,被前來接他回家的爸爸批評了一通:
“不要太得意,這獎狀含金量不高。”
一句“含金量不高”,就像一盆冷水,把興沖沖的少年澆了個透心涼。
少年顯然委屈極了,坐在爸爸的車上,眼淚就開始簌簌而下。
爸爸又對他一陣輸出教育,大意就是“說你兩句還不行了”“謙虛使人進步知不知道”“你怎么這么愛哭”。
回到家后,少年被嘉獎的喜悅一掃而光。
腦海里唯有爸爸那句“含金量不夠”的打擊,還有一路的責備。
委屈和羞恥中,他一怒之下把金燦燦的獎狀,撕成一張張碎片。
原本美好快樂的寒假第一天,就以這樣的噩夢記憶,痛苦收場。
少年怒撕的是獎狀嗎?
不。
他怒撕的是爸爸的否定和嘲諷。
爸爸毀掉的是少年的獎狀嗎?
不。
他毀掉的是一個孩子擁有自信和快樂的能力。
2
精神的刑場,
成長的創傷。
“爸爸一句含金量不高,孩子氣哭怒撕獎狀”被媒體曝光后,#掃興的家長是孩子一生的陰霾#沖上熱搜。
很多曾經是孩子、現在是大人的網友,紛紛現身說法,講述自己小時候,被掃興爹媽傷害的過往:
“我小學時候拿了年級總分第二,我記得我爸也說過這種話,后來不管什么時候的獎狀,我都再也沒有帶回家過,都是到手就撕了。”
“真的可以記一輩子,我小學三年級學期末評了勞模,回家以后家里人說我沒本事拿三好生,勞模說明我天天在學校就知道打掃衛生。我都三十多了還記得這事兒。”
“我換工作之后第一年,就拿了優秀員工獎,和‘最受學生喜愛獎’,我媽說,這有啥用,給你漲工資嗎?”
“女兒化妝很好看,就被母親嘲諷成夜店小姐,不僅不讓女兒出門,還把家里東西砸了,這令人窒息的掃興竟然來自親生母親。”
諸如此類又引發共情的跟帖,都讓人想起羅翔老師的那段話:
“一個家庭最可怕的不是貧窮,而是有個善于制造內耗的人。”
且不說“幾塊錢的碗打碎了,青菜買的不新鮮了,鞋子放的位置不對了,煮飯水放多了”這種小事,ta都會讓全家人如臨大敵,雞飛狗跳。
就算是家里發生了好事,比如孩子考了好成績,拿了獎狀,ta也會雞蛋里挑骨頭,找到機會制造矛盾,傳播垃圾情緒。
這種家庭內耗,有著極其隱秘且可怖的傳染性,會慢慢把家里變成一座精神刑場。
習慣性否定和打壓式教育,是小孩最熟悉的家教配方。
很多父母因自己過得不如意不快樂,內心儲存太多又苦又澀的死能量,也見不得孩子快樂滿足。
他們精準地在孩子“學習進步”“拿了獎狀”“被人贊美”“受人喜愛”的每個節點兒上,找茬炮制痛苦。
讓孩子陷入“快樂是有罪”的羞恥里。
就還打著“我還不是為你好”的旗號。
他們不知道的是:
肯定和快樂不會讓孩子驕傲,只會讓孩子在正向體驗里,變得勇敢且自信。
- 而打壓和羞恥,才會讓孩子陷入內耗和恐慌,在“我不敢,我不能”“我不配”的負面認知中,變得畏手畏腳,自卑自輕。
心理學上有句話說:
最糟糕的家長,不是錢少,而是心窮。
心窮的家長,會通過破壞幸福的方式,人為切斷流向孩子的快樂,一次次把孩子推向“我不夠好”的低配感中。
而心富的父母,哪怕沒有太多錢,也沒有什么文化,但會在能量流動中,讓孩子擁抱“我很好”配得感。
是用羞辱打壓的方式,讓孩子陷入“死能量”,還是用鼓勵賦能的方式,讓孩子陷入“活能量”,是考量為人父母,合格與否的標尺。
除此之外,我還想和朋友們探討的是——
3
分別的二元,
赤子的全然。
為什么我們很多大人,總是理所當然地傷害孩子而不自知?
就像那個山東爸爸,看到兒子獲獎,脫口而出的不是“孩子,你真棒”,而是“這獎狀含金量不高”?
答案是:
大人們的分別心太重,功利心太甚。
山東那個爸爸認為,既然班里很多孩子都拿到了獎狀,那這獎狀就是低賤的。
低賤的,又有什么好高興的?
只有拿到班級第一、年級第一或全市第一的獨一無二的獎狀,才是含金量高的,才是值得慶賀的。
當爸爸說出“含金量不高”時,他壓根兒就沒去看自己孩子站在一堆孩子中間露出的明媚笑容。
他陷入了“第一的才是最好”的功利思維和面子考評里。
哪怕他自己小時候,也沒有考過班級第一。
這,才是這件事中細思極恐的一點:
唯有第一,才是最好的;與大多數人為伍,就是可恥的。
這種分“高低貴賤好壞”的二元對立,以及由此帶來的攀比和焦慮,才是當下教育的萬惡之源:
- 第一名才是好,第10名就是差;
- 學習好才是好,勞動好就是壞;
- 考上名校就是好,考上技校就是丟人;
- 光宗耀祖就是好,平平凡凡就是沒出息……
從家長、學校到社會的二元對立,正在逼瘋我們的孩子。
而我們的孩子,尤其是6歲之前的幼童,是壓根兒沒有分別心的。
不信你去觀察幼童,他們都是渾然一體的,純凈明亮的,不會功利化待人的。
他們不管是遇見月薪3000的保安,還是遇見開著300萬豪車的親戚,都是露出同樣的笑容,都會甜甜叫一聲“叔叔”或“伯伯”。
你帶他們去吃豪華大餐,還是給他們煮碗方便面,他們都吃得滿嘴流油。
你是月薪5000的牛馬,還是月薪50萬的老板,他們都會開心地摟著你的脖子說“爸爸媽媽,我愛你”。
這,就是赤子之心:
- 赤,就是紅。
- 赤子之心,就是像全身通紅的軟糯幼童一樣的明亮之心。
- 是對天地萬物毫無分別的慈悲之心。
那我們的孩子,是怎么一步步弄丟赤子之心,陷入二元對立,漸漸變得面目全非的呢?
答案是:
- 上學后。
- 尤其是進入教育競賽后。
- 被二元對立的大人們比較來比較去后。
- 在犯了錯和做的不夠好被大人貼上“失敗者”的標簽后。
- 或者說明明很努力,拿到自己拼盡全力得來的榮耀,卻被大人嘲笑“含金量不夠”后。
簡而言之:
- 孩子們的赤子之心,是被功利思想的大人們,一點點污染后,才殘缺消逝的。
由此延伸出的另一個話題是——
4
全然的接納,
真愛的通道。
一個孩子,到底是能成為生機勃勃的高能量者,還是淪為死氣沉沉的低能量者,和父母有多少錢有什么地位,沒有太大關系。
而取決于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是美貌還是平凡,是優生還是差生,是出類拔萃還是泯然眾人,能否被父母毫無分別心地愛與接納。
父母能全然接納自己的小孩,發自內心地肯定接納小孩,不帶分別地支持幫襯小孩。
孩子縱然平凡,也是快樂的平常人。
否則,就算孩子非常優秀,也深陷痛苦的輪回。
吳謝宇這樣的悲劇,還少嗎?
家庭教育,或許沒有那么高深。
它只需要我們不帶分別心的布施:
通過言施、身施和心施,讓我們的孩子免于尖酸刻薄與自我攻擊,習得善言善語和自我珍重。
為人父母,或許也不用太多文化和錢財。
它只需要我們持戒而行:
戒比較,戒二元,戒分別,戒焦慮,戒功利。
最后,講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
“媽媽,我以后要考上清華呢?”
“媽媽會為你驕傲的。”
“那我要是以后烤地瓜呢?”
“你如果把地瓜烤得又香又甜,媽媽也會為你驕傲的。”
第二個:
5歲女兒對媽媽說:
“媽媽,我的愿望是當環衛工人。”
媽媽:
“很好的愿望,那現在開始要養成每天把家里打掃干凈的習慣,然后才有機會當環衛工人。”
第三個:
我孩子自己滑倒了,把她的牛奶麥片潑了一身,地毯上也是。
我沒有沖她大喊大叫。
我趕緊把她扶起來,幫她換一身衣服,然后她幫我一起把這里收拾干凈。
全過程沒有淚水,沒有羞恥,沒有喊叫。
我想起小時候,每當我灑了東西,我爸媽都會沖我喊叫,會收拾我,會指責我,會揍我。
我知道原生家庭會影響一個人,但我拒絕變成他們那樣。
這世上的愛,有很多種。
但真正的愛,只有一種,那就是:
不管你是怎樣的,我都毫無分別地愛著你。
*本文來源閑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80后老女孩,情感專欄作家,文藝也理性,溫柔也死磕。新書《見字如面》全網熱銷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