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1829年8月8日-1884年11月18日),漢族,浙江會稽(今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后改字撝(huī)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與吳昌碩、厲良玉并稱“新浙派”的三位代表人物,與任伯年、吳昌碩并稱“清末三大畫家”。自幼讀書習字,博聞強識,曾以書畫為生。參加過三次會試,皆未中。四十四歲時任《江西通志》總編,任鄱陽、奉新、南城知縣,卒于任上。
趙之謙極為珍稀的十二幀扇面
鄒 濤
這是趙之謙于乙丑年三十七歲時所創作的作品,完整而漂亮。據筆者所知,十二幀一套的折扇,趙之謙一生中僅畫此一套,極為珍稀。陶北溟題簽:“金輪精舍銘心絕品”,可見其心愛至極。著名藝術大師啟功先生于1992年在香港觀看此十二幀扇面后大為贊嘆,并題云:“浩劫平生恨,悲翁苦自悲。文章多兀奡,畫法最靈奇。矯矯東方讃,峨峨北魏碑。剛柔行與藝,俗眼莫相疑。悲盦早歲丁東南浩劫,平生磊落每于筆墨中見之。其書其印,世所習見。書擬魏刻,或以姿媚少之,非真鑒也。畫筆靈奇,魄力雄偉,雖寫巨幛,如揮尺素。而此便面十二葉,一一有尋丈之觀,真絕妙之跡,絕妙神品。今年香江之游,屬有眼福,屢見精美之作。然未有能及此冊之奇者,擊節之余,特為表而出之。壬申孟夏,堅凈翁啟功行年八十。”啟功先生觀畫時的喜形于色,仿佛就在眼前。
筆者在編著《趙之謙年譜》(榮寶齋出版社出版)時,曾見過此件印本,雖未見原作,亦知其珍稀,因而錄入《年譜》中。惜,當時數據不詳,只能記錄大概。今有機會與原作對面,可謂“神交”已久,真眼福矣!
余曾撰文謂趙之謙乃藝術全才,詩書畫印,無一不能,亦無一不精,稱其為藝林全能之冠,當非虛語。其于諸藝中,以篆刻最先名世,三十三歲前后風格即已形成;繪畫稍晚,三十五歲前后,風格亦已基本完備;書法最晚,三十五歲前后開始“大變革”,棄帖入碑,直至四十以后才定型,四十七八,才進入“人書俱老”之境。從趙之謙的創作形成過程可知,書畫印中,畫、印兩門,頗能體現其超凡之天稟,而書法,則在天稟基礎上,更賴時日功力。其三十七歲時嘗自評所書有“起迄不干凈”五字病,而此病乃“天七人三之弊﹐不知何年方能五位相得也(鄧天四人六﹐包天三人七,吳讓之天一人九)”。觀其諸藝,皆“天七人三”,天分之高,確非鄧石如、包世臣、吳讓之所能比。
畫與印,天分第一,人力次之。無天分者,即便十二分努力,也難成就,而有天分,若趙之謙,雖只三分人力,亦已自成家數。正因為此,趙之謙于此二藝,先成其名,定其調。讀此十二幀扇面冊,則可知趙之謙于此際(三十七歲),畫藝已然進入佳境,十二幅,或設色,或水墨,或濃郁繁復,或恬淡清雅,因題材而別,神完氣足。正如啟先生所評,“此便面十二葉,一一有尋丈之觀,真絕妙之跡,絕妙神品”。
觀畫題,可見其此際之書法,已經完全從顏真卿轉為六朝碑刻,雖處在劇變之中,卻不失方正渾厚,已非當年館閣體所可比肩。
詩書畫印本非獨立文藝,相互必定關聯融通。趙之謙正是綜合治藝能手,將諸藝機關打開,合而為一,最后“一以貫之”。因此,其詩書畫印,乃至為文、成就皆高妙,不分類別等級。惜其一生不以藝術家為目標,而是一心追求所謂的“功名”。
壬戌年(1862年)好友魏稼孫為其編印譜,趙為題篆書“稼孫多事”,并記曰:“稼孫竭半載心力,為我集印稿、鈔詩、搜散棄文字,比于掩骼埋胔,意則厚矣。然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于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書四字儆之。”此并非其故弄玄虛,而是真實心理表白。由此而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疏于文藝,詩書畫印始終“天七人三”,而不能“五位相得”,因此傳世作品不多。余曾廣搜相關史料,統計過其篆刻作品,盡管翻閱種種傳世印譜,卻不能有更多發現,總是那三百九十方(兩面印按兩方計)左右,令人難以想象那么一位名家一生所刻不到四百這個現實。書法作品與清末的名家何紹基、吳昌碩等相比,簡直少得可憐,畫則更是極尠。
確切地說,趙之謙生性喜愛詩書畫印,更有藝術天賦,只不過,不想違背“父母之命”,致力于獲取功名,光宗耀祖。 在其生活無著落之時,也曾以書畫鬻食,但他“自愛自貴”,不輕易為人作,偶爾應同好之求,才動筆設色。 偶爾也以之討好潘祖蔭等朝廷高官,期待能完成“父母生我之意”之使命。 然而,一生三上京城,四試禮部,始終“名落孫山”。 不是他無此實力,乙丑春禮部試,由于答卷中多用古體字,“貪用緯書子史,致主司有不識之字三十余”,得而復失。 考官也許以為趙之謙故意發難,怎可輕饒,允其合格? !
其實,趙之謙在之前的一二年中,與好友沈均初、胡澍、魏稼孫等“癖嗜金石”﹐廣搜歷代刻石、六朝文字,編輯《補寰宇訪碑錄》、《六朝別字記》等,棄帖學入碑學,書風為之一變。可以想象,其于試卷中,書寫六朝文字,使用碑版別字,主司不識者三十余,能不懊惱?!試后,他致書好友胡培系云:“書至此﹐則于館閣體大背﹐弟等已無能為役﹐不妨各行其是。”
乙丑試后,雖未中榜,但致書好友云:“弟雖被斥落﹐尚得謄錄一名。如能到實錄館當差﹐則二年余便有保舉﹐優則厭班即選﹐次亦得本班分發。救貧之計﹐莫過于此。”看來,趙之謙滿以為可以兩年后有保舉,因此心情尚不壞。于是,是年秋回家鄉,臨行前創作了大量作品,分怡同好、同年。
是件十二幀扇面,便是此時此種心情下所創作之成果。
扇畫系應“季聞”而作。季聞姓祁,山西高平人,碩學,甲子、乙丑兩年常與趙之謙討論鼻煙等事,迫促趙之謙撰寫成《勇廬閑詰》一記述鼻煙之專著。兩人,當屬“畏友”。趙之謙于甲子、乙丑間,為季聞作書畫頗多。筆者著《中國書法全集71趙之謙》卷,收有《為季聞行楷冊》十二開二十四頁,系甲子六月所書,錄自作詩歌計二十二首,當可參閱印證。
趙之謙于繪畫師從何人?筆者廣搜趙之謙的各類資料,卻始終未能發現趙之謙書畫篆刻的師從關系。雖然有書法師從德林之說,但據趙之謙三十七歲致胡培系的信可知,趙與德林在京有過交往,也一起合作過繪畫,看過德林作書,從中悟出寫魏碑的“橫豎波磔諸法”,是“以片刻竊之”,師其法而未入其門。(參見拙著《趙之謙年譜》)看來其于繪畫,是“自學成才”,并未師從過何人。
曾見有他與任熊(渭長)合作之畫,可知,兩人曾有過不少交往。如果我們將趙之謙三十一歲所作的《為元卿花果圖冊十二開》(上海博物館藏)和《為英叔花卉圖冊十四開》(故宮博物院藏)與任熊的《姚大梅詩意圖冊一百二十開》(故宮博物院藏)和作于大碧山館的《花卉圖卷》(故宮博物院藏)相比,不難發現兩者的諸多共通之處。牡丹等花卉的畫法幾乎一樣。勾勒后設色,方法也相同。各種花卉綿密穿插,布置大開大合也非常相近。兩人的繪畫技法,繪畫觀念是相通的。
趙之謙出生于紹興,及長,來往于杭嘉湖一帶。浙江山水清淑,文人薈萃,藏家集中,這給趙之謙學習古典創造了極好的人文環境。因此,趙之謙很早就對宋元明清歷代繪畫有深入研究,并充分運用其天稟,過目不忘,汲取養分,為我所用。這套十二幀扇面,讀其畫題可知其取法:錢坤一(錢載)、青藤道士(徐渭)、復堂(懊道人、李鱓)、石濤、陸叔平(陸治)、冬心(金農)、虬仲(李方膺)等等。其中提及李復堂四次,可知他于李復堂用心最多。
清代繪畫尤其是花鳥畫,以惲南田為代表,研求沒骨法,上追北宋徐崇嗣畫風,設色典雅明麗,開時代新風。一時,學者多宗之,形成流派—“南田派”。惜南田之后,乏高手繼承發揚,這一派繪畫便呈強弩之末的態勢。“揚州八怪”出,一洗南田派末流纖弱風氣,以寫意法作畫,氣勢恢宏。他們學習徐青藤、陳白陽以及八大山人,以書入畫,追求書寫效果,重其神而輕其形,一時間在民間廣為流行。然而,任筆揮灑,若無書法功力及高深的文化修養,往往墜入俗態。“揚州八怪”之后,大多魚目混珠,寫意畫也趨頹勢。至道光年間,畫界相當沉寂。趙之謙正是在這個時期出生的。關于趙之謙學畫的經歷,并無記載。
趙之謙一生創作數量不多,作品比較集中在二十九至四十四歲間,四十四歲買官江西之后,“誓不操刀,畫不多見”(參見他江西同事張鳴珂《寒松閣談藝瑣錄》)。當他在江西實現了一個窮知識分子的最低愿望,當一個七品官后,他決心要去做一位賢官,受百姓愛戴的好官。他把絕大部分精力放到編輯江西通志、當好知縣上,然而,這種純粹的知識分子的善良愿望可能實現嗎?當然不可能!他為了為官而舍棄了他天生所鐘愛的藝術。歷史上由來已久的“官本位”害人不淺!這是他的不幸,更是人類藝術史上的不幸。他本來可以創作得更多更好!這位天才藝術家,留給后世的作品太少了。對此,我們只有惋惜,更無他言。
簽條:悲盦墨寶,金輪精舍銘心絕品。北溟并題識。辛酉十月既望。鈐印:祖光(白文)
扉頁:趙撝叔畫扇十二葉。壽陽祁季聞舊物。己未夏初得于夷明,真銘心絕品也,秋八月裝竟題。祖光。鈐印:陶祖光印(白文)
款識:
一、青藤道士畫荷法,撝叔撫之。乙丑六月。鈐印:趙撝叔(朱白文)
二、此亦臨復堂本,勉力或當過之。乙丑六月,撝叔記。鈐印:趙撝叔(朱白文
三、、昆山片玉獻者璞,桂林一枝乃惡客。乙丑六月,撝叔揮汗作。鈐印:趙撝叔(朱白文)之謙印信(白文)、
四、當得百齡,乙丑六月,撝叔擬陸叔平本。鈐印:趙之謙印(白文)
五、金蓮寶相,右肩偏袒。薔薇露耶手可盥。撝叔。鈐印:之謙印信(白文)
六、由人勺藥吾守其黑背臨懊道人本,乙丑六月,撝叔。鈐印:趙撝叔(朱白文)
七、撝叔戲墨,頗類錢坤一。鈐印:趙撝叔(朱白文)
八、雙清,撝叔擬石濤。鈐印:趙撝叔(朱白文)
九、秋風江上,撝叔作,乙丑六月。鈐印:之謙印信(白文)
十、兼有冬心由虬仲之長,妄自矜栩,大可哂不。撝叔。鈐印:趙之謙印(白文)
十一、臨李復堂,同治乙丑六月為季聞道長兄畫此十二葉,時將南歸,即以志別。趙之謙記。鈐印:之謙印信(白文)
十二、扁舟客歸去,來毋因陳菊花杯。臨李復堂,撝叔記。時同治六月八日也。暑雨初過,幾席蒸潤。寫此差足排悶。鈐印:之謙印信(白文)
跋:浩劫平生恨,悲翁苦自悲。文章多兀奡,畫法最靈奇。矯矯東方贊,峨峨北魏碑。剛柔行與藝,俗眼莫相疑。悲盦早歲丁東南浩劫,平生磊塊每于筆墨中見之,其書其印世所習見,書擬魏刻,或以姿媚少之,非真鑒也,畫筆靈奇。魄力雄偉,雖寫巨幛,如揮尺素。而此便面十二葉,一一有尋丈之觀,真絕妙之跡,無愧神品。今年香江之游,屬有眼福,屢見精美之作,然未有能及此冊之奇者。擊節之余,特為表而出之。壬申孟夏,堅凈翁啟功行年八十。鈐印:啟功之印(白文)元白(朱文)
作者 簡介:鄒濤,1962年生,浙江衢州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中國書法》雜志學術委員會委員。1990年獲第三屆全國中青年書法家篆刻家作品展優秀作品獎等,著有《中國書法全集·趙之謙》《趙之謙年譜》《篆刻津梁》等,主編《吳昌碩全集》(12卷)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