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春季森林火災頻發,專家教你如何有效防范!
王懷寧
1 引言
近 5 年來有近 70% 的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災都發生在春季3~6 月份,連續兩次的四川涼山 “ 3 · 30 ”森林火災, 2019 年山西沁源 “3 · 29 ”森林火災、 2020 年山西五臺 “ 3 · 19 ”森林火災和 2023 年河北淶源 “ 3 · 9 ”森林火災等都發生在春季。通常情況,我國春季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降水偏少,加之當前我國主要林區可燃物載量遠超 30 噸/公頃的國際公認的可能發生重特大火災的臨界值,很多輸配電線路穿過林區,樹線矛盾十分突出,因末端電線斷線、短路、并線熔斷引發的森林草原火災數量呈上升趨勢,森林草原防滅火形勢嚴峻復雜。
2 春季森林草原火災防治存在的問題
2.1 防滅火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當前,地方政府森林防滅火經費保障機制還不完善,航空消防建設還存在滯后,場站、停機坪等布局不廣且設施老舊。目前我國已有 219 個國家級森林城市、 3571 個森林公園,很多地方林城相間、林草環城、人林共生,一些石油天然氣管道、高壓線穿越林區草原,一些核電站、加油站、加氣站毗林而建,一些重要軍事設施和鐵路、水電站等大型建設項目廣布林區,綜合防范應對家火、林火交織疊加的機制還不健全。
2.2 火源管控不到位仍十分突出
近十年已查明火因的森林草原火災中,祭祀、農事用火和野外吸煙等人為引發的占 97% 以上,不少還引發了重特大森林火災,如 2017 年內蒙古大興安嶺 “ 5 · 2 ”特大森林火災就是護林員違規傾倒爐灰殘渣引發。清明節等,上墳燒紙、燒香點燭等傳統祭祀行為增多;我國林牧農交錯普遍,農事用火大量存在,隨著嚴守耕地保護紅線等利好政策的刺激,燒荒備耕等傳統農事行為有所抬頭;加之進山旅游、休閑踏青、野營野炊、野外吸煙等急劇增加,火源管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失火、跑火時有發生。此外,周邊國家防火政策寬松,邊境一線面臨境外火燒威脅。
2.3 森林火災防控基礎還有差距
我國森林面積已達 2.31 億公頃、草地面積達 2.65 億公頃,但是未形成與之適應的防滅火基礎設施,取水點、蓄水池、防火通道、隔離帶遠遠不能適應森林草原防滅火需求。全國林火阻隔網密度僅為 3.7 米/公頃,與 Ⅲ 級火險等級區(縣市級)阻隔網密度最低標準 5.66 米/公頃還有一定差距;重點林區防火路網密度僅為 1.8 米/公頃,不足世界林業發達國家的 1 / 10 ;森林火險預報主要是以氣象為基礎的概略預報,還不能以天氣、林分構成、植被含水率等綜合因素精準預測到具體林區、具體點位;防火通信覆蓋率僅為 70% ,存在較大盲區,衛星通信、機動通信保障能力不強;有線基礎網絡建設滯后,難以滿足語音通信、火險預警、圖像監控、視頻調度、信息指揮等防火需要。
2.4 專業應對處置能力還不適應
從專業力量看,森林消防隊伍主要部署在東北、西南等重點林區,力量布防還有許多 “空白點”,很多時候需要跨區調動、遠程增援、連續轉戰;消防救援隊伍長期以處置城鄉火災為主,對森林火災的致災機理和火場的形勢變化掌握不清,參與處置森林火災的意識和能力水平還有差距;全國地方專業撲火隊伍有 2000 余支、 10 多萬人,但建設達標率不足 60% ,人員老齡化突出,實戰能力有限。從裝備手段看,先進的大型設備數量有限,科技化水平總體不高,實用的高效滅火裝備不多,現有航空消防飛機數量不足,尤其是載量大、續航能力強和適應高海拔地區作業的大中型飛機缺乏,航空直接滅火能力不強,主要還是依靠人員抵近撲救。從滅火安全看,受火場氣象、地形、植被等因素影響,森林火災火情瞬息萬變,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人員傷亡,甚至是群死群傷。
3 森林草原火災防治的對策建議
3.1 完善責任機制
進一步壓實應急、消防、林草、公安、鄉鎮街道等各部門各層級責任,發揮宣傳、綜治等部門優勢廣泛發動、提醒居民群眾,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森林消防、應急、林草、公安、氣象、交通等部門要溝通聯系、信息共享,完善森林草原防滅火聯席會議制度,及時獲取火險預警、火災信息,確保遇有火情早出動、早到位、早撲滅。要組織開展森林草原火災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對重要區域、重要設施、重要目標,開展拉網式風險隱患排查,列出問題清單,督導限期整改,最大限度把隱患消滅在未燃之時。
3.2 抓嚴火源管控
森林消 防、林 草、應急、公 安 等 部 門,要 聯 合 發 動 村(社區)干部、護林員、消防志愿者開展清山、巡護、設卡等防火勤務,組織重大節日和敏感時期森林防火專項行動,對重點區域、進山路口設卡把守、靠前盯防,及時制止違規野外用火,切實守住山、看住人、管住火。要利用好播送廣播、發傳單、掛條幅、 “五進”等傳統方法手段,加大防火知識、法律法規、典型案例警示等宣教力度,積極拓展傳播渠道,創新群眾喜聞樂見的情景劇、微課堂等宣傳形式,增強群眾森林防火的法律意識和責任意識,營造濃厚防火氛圍。
3.3 加強基礎建設
按照 “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選址”的建設思路,進一步加強防滅火道路、通信設施、消防水池等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和維護,備足配好防護裝備、風力滅火機等應急救援裝備物資,做好直升機野外停機坪和取水點管理,確保戰時即調即用。要及時全面了解熟悉重點林區地形、植被等,研究制定針對性滅火救援預案。要對森林草原火險區域內的人員密集場所、居民村落、文物古建、易燃易爆單位等重點場所開展實地調研和風險評估,準確掌握道路、水源等情況,完善細化火場供水方案和保護重點目標滅火方案。
3.4 增強專業本領
按照 “保證重點、輻射周邊、相互策應、網狀覆蓋”的力量布控體系,統籌跨區域森林草原防滅火力量機動駐防,科學籌劃組織靠前駐防和跨區協防,把防滅火關口向一線延伸,確保第一時間處置,嚴防小火演變成大火巨災。要持續開展野外化、模擬化實戰訓練,加強聯勤、聯訓、聯戰,提升協同作戰能力。
4 森林草原火災科學處置的方法措施
4.1 把握最佳時段
森林滅火與氣象條件密切相關,時機把握非常關鍵,特別是近年來我國極端天氣事件多發、頻發、并發,打破了以往的一些氣象特點規律,滅火的有利時段也隨之發生變化,加之以往隊伍主要對防火期的氣象特點研究比較多,現在各地防火期提前或延后的情況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出現汛期反旱、四季防火。要按照 “堅決避開高溫、大風等危險時段,充分抓住氣溫較低、濕度較大、風力較小等有利時段”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任務地區氣候規律和氣象特點研究,既要找出普遍性規律和通常有利滅火時段,又要在滅火任務中根據現地氣象條件靈活把握,找準滅火最佳窗口期,穩妥高效實施撲救。
4.2 選擇最佳地段
各地區的地形、植被特點差異很大,比如在北方林區可以進入火燒跡地實施緊急避險,但到了南方林區就要考慮火燒跡地會不會發生 “二次燃燒”的問題,同樣是火燒跡地,既可能是安全區域,也可能是危險環境,因此不可一概而論。所以,隊伍每次滅火行動,一線指揮員都要對火場進行全面勘察,切實搞清楚山形地貌、林相植被、河流水域、道路分布和火勢蔓延等情況,堅持從火翼或火尾方向接近火場,選擇在地形比較安全、火勢相對較弱地段突破火線、穩扎穩打。要充分依托河流、道路、防火隔離帶等實施隔離阻火、以火攻火,盡量減少人火直接對抗,降低人員安全風險。
4.3 運用最佳手段
近幾年,隊伍的森林滅火常規裝備實現了更新換代,同時引進配發了不少特種裝備,為更加靈活選擇滅火手段、運用滅火戰法創造了有利條件。各級要切實訓好、用好手中裝備,堅持以水為主、多手段并用,充分利用直升機吊桶、消防車、水泵、水槍等裝備,實施以水滅火,達到一舉奏效、徹底消滅、確保安全的效果;要因地制宜、因情就勢,綜合運用風滅、化學滅、點燒、阻隔等傳統滅火手段,發揮裝備最佳效能,提高滅火作戰效率;同時要積極探索遠程滅火系統、無人機集群滅火等新型手段運用,不斷提升懸崖火、高山火等特殊火情的應對處置能力。
5 結束語
從多年來的實踐經驗來看,森林草原火災雖然是危害性大的自然災害,不可能完全避免,但是從森林草原火災成因角度看,人類活動導致的火災占相當大的比重,因此 “管火先管人”,必須規范人的用火行為,增強防火意識和法律意識,積極采取 “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積極消滅”的方針,認真落實森林草原防火責任制,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預防得力、撲救及時、方法得當,就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森林火災的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