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圈”近期《中國“第十城”,南京“坐不穩了”嗎?》一文,引發讀者熱議及思辨。
日前,中國各地最新經濟數據陸續公布。據悉,寧波GDP已超越天津,晉級全國第十一城。
2025年1月21日,寧波統計局披露,“2024年全市GDP為18147.7億元,同比增長5.4%,高于全國水平。”此前,天津也公布了經濟數據,“2024年GDP為18024.32億元,比上年增長5.1%。”兩相對比,寧波GDP以超120億元的優勢,正式超越天津,排名上升至全國城市第11位。這也是寧波經濟總量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超越天津。
GDP排在第10位的就是南京。目前,南京2024年經濟數據尚未公布。但根據不久前的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2024年南京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4.5%左右,這一表現在已公布數據萬億城市中處于靠后位置。所以,能否守住“十強”,南京的壓力不斷增大!
南京“發展得比較困難”!不少讀者言及南京發展方向問題,且對“江北”頗有微詞。
南京江北新區,是2015年6月27日由國務院批復設立的第13個國家級新區,也是江蘇省唯一的國家級新區。
就在不久前,即2025年1月15日,江蘇出臺專門意見支持南京江北新區發展。
不過,10年過去了,“江北新區”似乎并沒有達到很多人心目中的預期,甚至還不如合肥濱湖新區發展得“更亮眼”。這是什么原因呢?
輿論認為,主要還是經濟大發展的時代不再了,也就是說,整個大環境發生了變化,江北新區錯過了高速發展機遇。其次是,“南京餅攤的太大”,政策連續性太差,正如網友的無奈:雨核、紫東、燕子磯、江北新區、江北新區核心區、河西、魚嘴、南部新城,這核那核,導致盤子鋪太大……
事實上,這么多年關于南京“跨江”的問題一直都是大家爭論的焦點,有支持的,當然也有不贊成的。
我們知道,南京因其地理位置原因,“本身就是蘇皖的中心”,“義不容辭”的肩負著帶動皖北蘇北的發展重任,這也是江蘇大力支持南京江北新區發展的意圖!
所以,從國家戰略上考慮,發展“江北新區”的意義重大不言而喻,但是,南京能否“有孚攣如,富以其鄰”呢?
一、為什么南京人不喜歡去江北呢?
南京江北新區緊靠皖江(皖中)皖北和蘇中蘇北,如果日后發展起來了,能對周邊地區經濟起到帶動作用。
但是,很多人不看好江北的發展也是甚囂塵上,理由大體如下。
首先是觀念問題。
縱觀南京整個歷史,本質上就是個“江南”城市,所以“寧過千山不過一水”的觀念在百姓心里根深蒂固,“南京本地人根本不買賬”。
知乎@九鄉河龍牙在回答“為什么南京江北新區能釣到大量外地人,而釣不到本地人”這個問題時稱:
南京嚴格來說是一座“體制之城”,軍公醫教等系統林立,在這座“長三角小東北”的城市中,你知道南京人口中“單位”和“公司”的區別是什么嘛?單位暗指國企、央企、事業單位、政府機構等,公司暗指民營企業、私企等。
如果一個人張口閉口“我單位怎樣”,不用猶豫和懷疑,這就是一種優越感的體現。因此,南京人在口語表達的時候,會代入這種差異化的詞匯,也代表了一種思維或者說刻板印象。
江北新區的“單位”太少了,只有一些“公司”,因此大部分南京人秒懂后,就不買賬了。南京人判斷江北新區是否靠譜只有一個簡單而精準的標準,鼓樓區那幾個“天王單位”搬不搬過去?什么?不搬?只是吸引一些公司來投資,蓋幾棟寫字樓搞產業園?南京老百姓:“懂賴!”……
為什么南京人對河西相對買賬的多得多?河西的4-9萬的房價確實也證明了,搬遷大量“單位”過去建立的新城是多么的有效,南京老百姓是多么的買賬。現在明白了嗎?發展江北,核心看有多少“單位”,而不是有什么“公司”……
其次也就是規劃問題。
為什么南京人不喜歡去江北呢?我們來看看自媒體“自愿主義投資”的分析:
“江北新區”,不僅不在南京向東南發展的主軸上,更是隔著一條天塹般的河流長江。因為南京的東南是中國最大的經濟體——長江三角洲,有著上海蘇錫常等N座萬億GDP城市,南京受著巨大的吸引力,必然城市會不斷往東南發展。
經常跑長三角的南京人必然也會選擇在東南方向置業,反過來,蘇錫常等城市生活在南京的人,必然也會偏愛南京東南方向置業,畢竟來回一趟要少走上百公里路程,便利太多了。可是現在問題來了,南京卻把大量的資源投入西北的江北新區,這完全和城市應有的發展方向倒過來了。
而且,長江不僅是天塹,還是一個巨大的心理障礙,“投資不過長江”,這是很多投資客內心的真實想法和心魔,太難破除了。這也就造成了現在的尷尬局面,江北新區就像一臺巨大的吞金獸,只吞入不產出,拖著南京一步步陷入泥潭,如同天津的濱海新區一樣。
當然,上述的這些觀點見仁見智,我們只是分析問題和現象,不代表贊同或支持。
毋庸諱言,一條長江橫貫,把江蘇劃分為南北兩大區域,也帶來蘇南和蘇北發展的落差。
南京作為江蘇省會,擁有豐富的經濟和文化資源,是中國重要的城市之一。然而,這座城市的繁榮并沒有完全照顧到蘇北地區,正因如此,蘇北人對南京的資源傾斜“心生嫉妒”。他們覺得南京與安徽的一些城市“走得太近了”,而蘇北與南京之間卻存在著“隔閡”,導致南京的繁榮與蘇北的落后形成鮮明的對比。
當前,南京應該先把“徽京”的名號去掉,多輻射蘇北的兄弟城市!事實上,南京與蘇北之間的距離雖然只有區區幾十公里,但由于交通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南京在照顧蘇北方面存在著鞭長莫及的困境。
這恰恰也是南京“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南京三面環安徽,天長三面環江蘇”。因此,南京輻射不到蘇北的“鍋”很多人就把矛頭指向了安徽和天長!
二、天長影響“阻斷了”蘇北發展?
從地圖上看,安徽有一處地方特別顯眼,它伸向江蘇腹地,好像緊握的拳頭,網友稱它為“安徽的小錘錘”,這里就是安徽的東大門天長市。
南京要想通達蘇北,天長是道繞不過的坎!坊間認為,“天長仍然阻斷了南京和蘇北的聯系”;北上通道被“堵死”,南京與蘇北的聯系就較少了。現實也是,南京與蘇北地區缺少一條真正意義上的直通鐵路,寧淮高鐵至今未開通。如果有了寧淮高鐵,南京對蘇北的輻射將大幅增強,淮安市和宿遷市、連云港市將分別在1小時和2小時內抵達南京,這將大大提高南京與蘇北地區的交流和互聯互通。因此,南京要輻射蘇北,則需要克服位于中間的天長的地域障礙。
“經濟總量全省縣域第4”,這是外界對安徽省天長市的第一印象,排在前面的,是省會合肥所轄的肥西、肥東、長豐三縣。可見,天長在安徽省內的分量。
天長市,幾乎被江蘇省包圍著,除一面與安徽省來安縣接壤外,三面被江蘇五縣市區(高郵、儀征、金湖、盱眙、南京六合)環抱。從天長的歷史淵源看,應屬于江蘇。資料顯示,唐天寶元年(742年),天長始置縣。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八月五日),“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廣陵郡)。后來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也隨之改名為天長縣。在1946年為紀念新四軍著名的將軍羅炳輝改為炳輝縣,新中國成立以后又重新改回天長縣。直到1993年,設為縣級天長市,由滁州市代管。
“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江都六合高郵分別隸屬于江蘇省的南京市、揚州市。因此,天長與揚州、南京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在風俗習慣、飲食口味等方面,與揚州市都非常接近,所以坊間對于天長,便有了“安徽的孩子、江蘇的娃”一說。
蘇皖之間這個“如一記重拳打在江蘇肚子上”的安徽天長市,其實對涉及地區經濟發展,尤其是對交通規劃建設影響巨大,本來是“兩地的協調”變成“三地”、甚至“多地”的“反復溝通”,當中的“利益阻礙”可想而知,但這也暫時無解,“都是歷史的選擇”。
雖然蘇北發展相對較慢這個鍋不能讓安徽和天長來背,但坊間認為,安徽天長“橫插一杠”客觀上確實影響了南京的資源向淮安、乃至蘇北城市的流通。
據悉,當年為了洪澤湖泄洪問題,“兩省鬧得不可開交”。后來為了更好的治理洪澤湖,安徽與江蘇互換四個縣,洪澤湖邊原安徽的盱眙縣和泗洪縣劃歸江蘇,原徐州的蕭縣和碭山縣劃歸安徽,于是就造成了現在兩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這樣的劃分有利有弊,天長深入江蘇腹地,受益匪淺;而徐州損失了“右臂”,元氣大傷,無法再向西南發展。
雖然天長不是當年互換四縣的主要參與者,但它卻是從此事件中獲利最多的城市!蘇皖互換四縣之后,造成天長“三面環蘇”的局面,不管是高速公路還是在建的寧淮高鐵,都繞不開天長,這就給天長的發展帶來無限機遇。
天長的經濟受到江蘇的輻射,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天長將淮安等蘇北城市與南京分隔開,造成了一個“腸梗阻”,這種阻擋不僅僅局限于地理層面,它更是從心理上把蘇北和南京的距離拉大了。
對于江蘇而言,天長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交通問題上。從南京到淮安宿遷的路,到了天長就得“斷頭了”,“不能飛過去吧”,所以,江蘇有很多路,不得不直接經過安徽,天長也算跟著沾光了吧。
多年來,江蘇一直希望天長這個“缺口”能夠劃給江蘇,這樣不僅江蘇的地圖更加完整好看,對于交通來說更是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畢竟在別人家門口修路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早些年,網絡上出現一些關于江蘇可以開出三個條件來和安徽交換天長市的話題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條件一:拿徐州豐縣交換滁州天長,這樣皖北碭山、蕭縣不再孤單,宿州實力大大增強。條件二:拿南京高淳區交換,這樣宣城實力大大增強,皖南多了一個富裕的地方。條件三:一塊地不拿,江蘇免費扶持安徽財政三千億,以交換天長。
三選一,不管哪個都極具誘惑力。而江蘇一旦得到天長市,可謂打通了任督二脈,蘇北的淮安、宿遷、連云港等地與南京之間暢通無阻,對于加速江蘇后三城市崛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當然,我們談及區劃調整,不僅僅討論地理邊界的更迭,更是在思考經濟發展、歷史文化以及人民心中的歸屬感。
總體來說,江蘇與安徽雖早已分家,但兩省之間依舊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在雙方接壤省界邊緣有太多“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有網友稱,“當時真應該再用豐縣把天長換過來,這樣天長也不用橫在江蘇中間這么難受了”。而且,天長人是完全不介意自己變成真正的江蘇人或者南京人,甚至還有很大的意愿,就像南京東面的句容那樣。對于無縫對接的天長來說,蘇北想到南京,要先經過天長,甚至可以這么說,有天長,南京才能叫“徽京”。
如今,在長三角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以鄰為壑還是以鄰為伴”考驗著蘇皖兩省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