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醫學檢驗科主任吳國球教授課題組研究揭示白細胞介素40(IL-40)可能成為膿毒癥新的治療靶點。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期刊Critical Care(中科院一區),第一作者為東南大學醫學院碩士研究生蔡詩婕和李霄,通訊作者為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醫學檢驗科高珣副研究員和吳國球教授。
吳國球教授介紹,該研究發現,IL-40的表達在兩個獨立隊列的膿毒癥患者入院時均升高,且其高水平分泌與PCT、CRP、乳酸(LDH)、序貫器官衰竭評估(SOFA)評分呈正相關,可作為膿毒癥危重患者早期死亡的分級依據。此外,與野生型(WT)小鼠相比,IL-40基因敲除(IL-40-/-)改善了實驗性膿毒癥小鼠的結局,表現為細胞因子風暴減弱、多器官衰竭減少和早期死亡率降低。
在隨后的機制研究中,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和RNA測序(RNA-seq)顯示S100A8/9hi中性粒細胞流入腹腔以及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Ts)的形成是IL-40介導的膿毒癥預后惡化的主要原因。臨床上,膿毒癥患者IL-40水平與NETs形成相關的MPO/dsDNA比值呈正相關。最后,使用抗生素(慶大霉素)時,IL-40基因敲除比未使用慶大霉素治療時更有效地預防了混合菌膿毒癥的死亡。
綜上,該研究揭示了膿毒癥的一種新的預后策略,提示IL-40可能作為膿毒癥的新的治療靶點。(通訊員趙峰峰 編輯劉敏 校對王倩 編審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