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濟南戰役,僅8天便解放濟南,全殲守城之敵10.4萬余人,生俘國民黨第二綏靖區司令官王耀武等。
濟南戰役是華野在淮海戰役前的最后一戰,也是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城市作戰最成功的一個經典戰例。
過去我們聊濟南戰役聊的比較多了,無論是從戰役戰術層面,還是在敵我雙方將領的討論,大家看的也多,我們寫的也多,也因為寫的次數太多,所以很多細節甚至不需要比對資料,隨口就可以講出來。
一個比較廣泛的爭議也是過去我們多次聊的話題是。
粟裕在籌劃打濟南戰役前考慮“攻城打援”,即攻城的主要精力是在打援上,所以華野在布置打援兵力上要多于攻城戰役。
不過后來因為濟南戰役打的太快,國民黨軍徐州方面三個兵團的援軍因懼怕被殲,未敢繼續北進,致使打援的計劃未能順利實現。
很多人因此而歸咎于許世友,認為他指揮濟南戰役沒有顧及全局。
粟裕后來對濟南戰役的評價也遠遜于豫東戰役等。
一
有關粟裕和許世友之間關系的問題,過去也聊得多了。
以至于很多不了解情況的人,都以為他們關系很差。
許世友的女兒許華山還曾專門辟謠:
“父親對老上級粟裕一直十分尊敬粟裕將軍,兩個人的私下里關系處得也非常好。”
1969年,粟裕的母親住在南京生活困難,粟裕還專門打電話給許世友(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幫忙照顧,許世友也慨然允諾。
應該指出的是,粟裕和許世友個性脾氣都不相同,即便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像這樣的兩個人在同一個工作單位,難免有摩擦,但兩人只是就事論事,不涉及私下里的關系。
也就是說,即便是在濟南戰役期間,許世友不聽指揮,加快攻城進度導致打援失敗,也不會影響他和粟裕的關系。更談不上粟裕因為對許世友有意見。
許世友之前有兩次不聽號令的情況
第一次是在豫東戰役,當時在膠東的黃百韜的整編25師離奇的插到了豫東戰場,許世友拒絕抽調山東兵團馳援,導致豫東戰役收尾不是那么漂亮。
第二次就是濟南戰役,戰前許世友因病不在前線,后來是毛主席親自點將到的一線,那時濟南戰役已經基本上計劃好了。
當時,許世友還很奇怪,因為華野在兵力安排上打援要遠遠多于攻城,他認為濟南的王耀武不是那么好對付,所以要求增調攻城的兵力,后來是毛主席一紙電文到前線,要求聽從粟裕指揮,許世友這才沒再發表意見。
其實就從濟南戰役層面上來講,攻城雖然是許世友指揮打的,可實際上執行的是華野司令部的命令,也就是說華野是統管全局的。
粟裕在豫東戰役期間,就想到了后續的濟南戰役。
黃百韜的整編25師調離膠東后,山東兵團趁間隙打下了兗州,濟南已經完全孤立。
根據中央給華野的建議,要求許世友的山東兵團在休整兩星期后就發起濟南戰役,同時引誘徐州邱清泉黃百韜兩兵團分兵北援,或是攻城或是打援,哪個有把握就打哪個,如果都沒有把握就原地休整。
粟裕考慮部隊已經很疲乏,建議將休整時間增至兩個月,然后協力攻城打援。
在后續的計劃中,中央雖然有意向要側重打援,但考慮到如果只是佯攻濟南,有極大概率被敵人識破,導致援敵可能采取不積極增援濟南的態度(謹慎集結緩緩推進)。
為了避免戰役過程中一再改變計劃拖累部隊,中央決定,濟南還是要真打,同時還要投入大部分精力打援,以期擴大戰果。
二
后來的結果大家也就很清楚了,因為濟南戰役打得很快,并沒有按照一開始的計劃去打。
濟南戰役后來打成了單純的攻城戰役。
粟裕后來之所以很少提濟南戰役,有很大概率上是他認為,這一戰不是他指揮的,因為華野指揮部雖然負責統籌全局,但攻城作戰畢竟還是許世友負責。
如果按照原計劃,要把打援也算進去才可以。
要是這樣的話,粟裕也許會在回憶錄里多提一兩句。
更重要的是,就從真實情況來看,華野在濟南戰役前是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充分準備的。
哪怕是粟裕后來提及濟南戰役,也是如此講的:
“一九四八年九月,在攻濟打援戰場上,出現了我軍在兵力上優于敵人的新局面。華野外線部隊北上和山東兵團會合了,后來,又將蘇北兵團的兩個縱隊和一個旅北調山東,我軍在山東總兵力達十五個縱隊共三十二萬人,而敵人守城和可能增援兵力總共僅二十八萬人。戰役何時發起,我軍完全掌握主動,對戰役的籌劃和準備,都不像以往那樣緊迫,可以做到準備充分才動手。”
也就是說,如果論戰前計劃實際操作,豫東戰役是遠比濟南戰役更困難的。
豫東戰役前,中原戰場上形勢很復雜,敵人是占有很大優勢的,就連毛主席那時候,也要考慮是否要計劃第二次“挺進大別山”,調粟裕率華野三個縱隊渡江南進。
為什么要渡江南進?最根本的一個想法,就是要調動敵人在中原地區的兵力,為后續尋找新的戰機提供可能。
后來是粟裕提出要在中原打打仗,這才迫使毛主席改變了主意,但中央同時也提出要求,要華野在四至八月月內,四至八個月內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
對粟裕而言,這既是動力也是壓力。
粟裕后來在回憶錄中提到豫東戰役時是這樣說的:
“一九四八年六七月間,遵照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策,我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注)和中原野戰軍一部,在河南省東部地區同國民黨軍隊進行了一次重要的戰役決戰,即豫東戰役,也叫開封、睢杞戰役。這次戰役,是一次包括攻堅戰和運動戰在內的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大兵團作戰,也是我親身經歷的最復雜、最劇烈、最艱苦的戰役之一。”
三
相比于濟南戰役,豫東戰役更復雜更不好打,這不光是敵人兵力多寡的問題,而是在戰略戰術的運用的問題。
簡述豫東戰役,也不難看出其復雜。
一開始華野計劃打邱清泉兵團,但邱兵團不上鉤,粟裕臨時改變計劃命令三縱、八縱打了開封,誘騙邱清泉、區壽年兵團馳援,華野主力伺機拋出誘餌開封,引誘邱清泉兵團,又把區壽年兵團圍在龍王店附近。
黃百韜兵團(整編25師配第三快速縱隊)意外突入戰場后,在孤立無援、深陷敵圍的情況下,華野仍對黃百韜兵團予以極大殺傷。
這還不包括華野、中野的配合問題。
電影《淮海戰役》中就有這樣的體現,當時中野圍殲黃維兵團,因為兵力不夠,想請求華野增援,作為淮海戰役總前委書記,鄧公本來可以直接下令,但他還是要陳老總打這個電話,哪怕后來陳老總要鄧公在電話里講幾句,但也被他笑著婉拒。
無他,中野、華野畢竟是兩個單位,兩者的配合并不是簡單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簡單。
豫東戰役中,中野也曾配合華野阻援,可算作是淮海戰役的預演。
而對比濟南戰役從容的鋪排,兩者可以說有很大區別。
事實上,作為一員天才將帥,粟裕對這一類關鍵性的戰役,一直都很用心的分析研究,有時候壓力來自各方面,甚至可能還有自己方面的原因。
比如宿北戰役。
粟裕談宿北戰役時,說比后來淮海戰役還緊張,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此戰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軍會合以后打的第一戰。
“我協助陳毅同志指揮宿北戰役深感責任重大,心情緊張。這是因為即將開始的這一仗,是山東、華中兩野戰軍合并后共同作戰的第一仗。由于我軍這一段戰事進展不算順利,部分同志產生了一些埋怨和懷疑情緒,雖然做了許多工作,思想認識有所提高,但是真正解決問題還是要靠打勝仗。何況敵人已對我形成了半包圍的態勢,我們處于敵人四個方向的進攻之中,這一仗是我擺脫被動奪取戰場主動權的關鍵一仗,只能打勝,不能打敗。但是,從戰役指揮來說,我對情況卻比較生疏。”
對粟裕而言,哪怕是后來魯南戰役、萊蕪戰役規模更大,殲敵更多,也不如宿北戰役時緊張。
打仗不是簡單的把敵人消滅即可,而是要看關鍵戰略能不能實現。
就像蘇中戰役七戰七捷,粟裕殲敵五萬余人,可以說是旗開得勝,但敵指揮官、時任國民黨第一綏靖區司令的李默庵也覺得是自己勝利了,因為在他的防守下,第一綏靖區算是收復了“失地”,還鞏固了自己的轄區。
這是雙方對戰果的認定不同而導致的。
事實上對身經百戰的粟裕而言,打一個簡單的、純粹的戰役或許容易,可往高了說,要在戰略上打贏,打一場高端的、復雜的戰役,就要費工夫許多,不光是戰前細致計劃,還有在戰時過程中根據局勢變化的調整。
這恐怕是粟裕高看豫東戰役的根本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