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美術”中來,這是溫驤中國畫創作中最獨特的養分。1953年生于北京,在改革開放中成長,這一軌跡與彼時大多數的中國畫家相似。不同的是,工藝美術、影視、音樂、詩詞的滋養,豐富并拓展了他的美學體系。涉獵廣泛,并未影響溫驤堅守、重置中國畫創作的初心。在這一路徑上,日本教學、黃山隱居的經歷,深化了他的創作以及對中國文化精神的體悟,也一步步引導他拓展中國山水新意象。
“大美術”中來
溫驤的藝術植根于新中國新文化沃土之上,他青年時期響應國家號召,從北京到黑龍江建設兵團參加勞動,其藝術思想和觀念真正生成于改革開放新時期。
溫驤(后排右一)和兵團戰友在聯合收割機上合影 1972
20世紀80年代,溫驤在故宮博物院歷代藝術館和繪畫館研摹傳統繪畫,隨亞明、何海霞等享譽新中國山水畫史的畫家學畫,并赴多地寫生,似與時興的現代美術思潮相悖——新時期中國畫藝術都在主張借鑒西方現代藝術語言形式和思想觀念——其更著意于在傳統繪畫和新中國新山水畫的融合中辟出新境界。
之所以如此,與溫驤20世紀80年代在室內設計上追求民族風格和形式探索有關,他試圖在中國傳統繪畫和工藝美術設計中找到更多契合之處。應該說,1980年至2000年,他的藝術創作處于更廣闊意義的“大美術”時期,繪畫是其藝術的根脈,然而枝葉上卻是萬紫千紅。
琉璃廠“溫驤山水畫展”上溫驤(右)與劉凌滄 1988
琉璃廠“溫驤山水畫展”上與周懷民、計燕蓀伉儷 1988
盡管1988年溫驤在琉璃廠舉辦個人山水畫展,他將山水畫作為其空間設計的一部分,共同構成其中國傳統美學和設計理念的整體。直至近十余年,他逐漸從“大美術”實踐中抽身而出,將主要精力投入山水畫創作中,并先后在中國美術館、北京畫院美術館等重要美術館舉辦個展。
中國美術館溫驤個展現場 2021
當下以中國畫家身份示人,與其重功能性和實用性的“大美術”實踐相去甚遠,以至于我們僅僅從繪畫的角度審視其成就會顯得過于片面,其中蘊含的時代信息遠非尋常一位畫家的藝術生涯所能比擬。
建議橫屏滑動瀏覽
溫驤《紫氣東來祥瑞圖》
紙本設色 175x415cm 2025
溫驤研究中國傳統工藝形式和創作母題在空間裝飾藝術中的應用,承接新建設和改造的主要用于接待外賓的北京貴賓樓等星級酒店,以及禮堂等公共空間的內部裝修工作。這種融合了民族藝術形式和現代建筑風格的空間設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熔鑄民族性和現代化訴求的精神體現。
溫驤設計的北京飯店皇帝套
溫驤在其設計并組織制作的《圓明園西洋樓玉雕壁畫》前
藝術生成于改革開放新時期的沃野中,溫驤積極擁抱中國現代美術思潮中的“新藝術運動”。1991年5月,由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派遣,他應日本靜岡縣富士宮國際文化交流學園邀請,教授山水畫和花鳥畫。在日本的一年時間里,他有機會與日本畫家平山郁夫、加山又造、東山魁夷交流,參觀訪問美術館和博物館,極大影響了他的繪畫觀念。
溫驤(左一)與平山郁夫
溫驤畫展·中國美術館宣傳冊頁 1993
1993年5月,他將日本時期創作的繪畫作品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總結其吸收日本繪畫影響和描繪日本景物印象的新繪畫,尤其是以《伊豆的海岸攬勝圖》為代表的“山海圖”系列繪畫,展現了其在山水畫創作上的新膽氣。
東瀛攬勝
20世紀前期中日美術交流頻仍,很多畫家通過留學、游學等方式學習和借鑒日本繪畫,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的新局面。改革開放新時期,日本繪畫再次影響了中國畫,尤其是巖彩和重彩繪畫,包括現代工筆畫領域,皆有新發展和新表現。
溫驤在日本及剛歸國時的繪畫,顯然有別于傳統中國畫的筆墨形態,注重吸收日本繪畫的影響,追求強烈的筆墨和色彩表現意味,呈現出蓬勃之勢、恢宏之象。
溫驤《伊豆月夜》
紙本設色 89x87cm 1992
顯而易見,何海霞教授的潑墨潑彩,在這里得到新的發展。溫驤已不再受限于傳統筆墨的淵源有自,而是更加追求直抒胸臆,筆墨和色彩由心而發,自由舒展。應該說,這一時期的創作展現出極高的天賦,他能夠自然而然地融匯中國山水畫和日本畫,使之既有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意趣,又有日本畫的意象。
諸如《新野初雪》中,溫驤以鈦白和墨暈化出新野天地蒼茫的氣象,近景中河邊的蘆草全然以鈦白為之,輔以墨色渲染,營造出江雪迷蒙的意象,而遠景群山已被積雪覆蓋,滴灑的鈦白宛若雪花在昏暗的天色中飛舞,在虛實之間呈現了新野初雪的雄渾壯闊。
溫驤《新野初雪》
紙本設色 27x24cm 1991
這種隱匿筆墨的直接而大膽的畫法,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并不常見,而是源于日本繪畫重氣氛渲染的新畫法。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現代藝術和抽象水墨勃興的歷史時期,《新野初雪》呈現的是因時制宜的特質。
在這批創作中,長約6米的巨制《伊豆的海岸攬勝圖》最具代表性。溫驤以概括性的用筆和造型繪出伊豆的海岸景物,尤其是碧浪涌動的太平洋卷起白色的浪花形成豐富的視覺韻律。遠景的富士山則是延綿入海,與近景的松濤陣陣形成靜與動的對比。這幅長卷中,溫驤大量使用色彩,尤其是海浪的描繪上,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觀感,仿佛海風拂面。
建議橫屏滑動瀏覽
溫驤《伊豆的海岸攬勝圖》
紙本設色 43x576cm 1992
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雖然有清代宮廷畫家袁江、袁耀描繪波濤洶涌的海景圖,但能描繪如此真實的觀海體驗的畫作則十分罕見。《伊豆的海岸攬勝圖》展現的是更加現代感的構成和表現性,甚至可以說脫離了中國山水畫的固有圖式,將風景畫和山水畫融合,將日本畫和中國畫融合的新探索。
溫驤在相當短的時間里就能將多種繪畫形式語言融合,并形成新創造,展現出其出色的藝術感悟力和創造力。顯然,積極開放的胸懷是一切的開始,其博采新知的世界觀,使其在中日美術交流史上留下精彩一筆。
漆質墨韻
盡管研習中國畫學貫穿溫驤的藝術生涯,但他同時涉獵廣博,設計和制作陶瓷、木雕、玉雕、壁畫、漆藝等多種傳統工藝,學習電影藝術和交響樂,并寫詩、作詞,這些為他的中國畫創作帶來怎樣的新經驗?或者在他創作的“漆墨山水”系列中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溫驤(中)與玉雕工人討論《竹林七賢》圓雕設計 2000-2001
1999年至2001年,溫驤用大漆和墨創作了40余幅山水畫作。這些可被稱為“漆墨山水”的作品,是其世紀之交繪畫藝術創作的新突破。其中,依然能看到日本繪畫的影響,諸如在表現朦朧景色時有橫山大觀和菱田春草的身影,但更重要的是他對大漆和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材質的理解和把控能力。
用漆,顯然與溫驤的“大美術”實踐相關,他在探索更穩定的水墨畫展現方式,能夠在更廣闊的公共空間中呈現水墨韻味。這些畫作全然不同于慣常意義上的漆畫,其繪制方式接近于水墨畫,且擁有極細膩的水墨質感,令人稱奇。如果沒有“大美術”的經驗,這些作品便不會出現在中國美術史上。
溫驤《氣》
木板漆畫 90x90cm 2001
要知道,同一時期,關于中國現代水墨、抽象水墨、實驗水墨、新文人畫的討論非常熱烈,溫驤盡管沒有參與,但將這些作品放置在世紀之交的歷史語境時,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獨特價值。
諸如2001年創作的《氣》,溫驤描繪出了云靄繚繞、煙雨迷蒙的山水意象。這里的氣是不可捉摸的幻化之氣,是悠游于天地間的淡然之氣。相較于傳統山水畫以地理地貌,抑或漁父、行旅、讀書為主題,溫驤更看重抽象的觀念,是莫可名狀的虛物。
溫驤《白雪山松》
木板漆畫 50x40cm 2001
溫驤《河西走廊》
木板漆畫 90x90cm 1999年
溫驤在《氣》中要展現的是逍遙游的形態,是一種自由的心性。他完全拋開傳統中國畫的束縛,他不再拘泥于“師古人”“師自然”,而是更看重“師造化”。他更在意虛象、意象、氣象。這種氣同樣縈繞在《云山新雨后 樹草兩依依》《白雪山松》《松山云霧中》《瑞雪迎春》等作品中,由此可以看到溫驤對于渲淡美學精神的倡導。
在《河西走廊》中,天空中竟然升騰起一股神秘的云氣,這些在控制與不控制之間的物象,真正體現了溫驤的宇宙觀,那就是萬物都在不斷變幻之中,所謂真,就藏在這些變體之中。
溫驤《山兮云兮》
木板漆畫 45x38cm 2000
國家大劇院藝術館溫驤個展現場 2024
縱觀溫驤的藝術生涯,世紀之交的“漆墨山水”系列代表著他一個時期的生命感悟,也象征著其迎來了藝術生命的盛期。2023年,溫驤回望“漆墨山水”系列之時,他更能感受到生命形態的不可復制,《山兮云兮》中那般遙與天地相呼應的詩意也在漸行漸遠。
新時代有新感受,重拾畫筆用漆作畫,他的畫面由流動變為滯澀,追求高古拙雅的旨趣,一如其近二十年山水畫創作的新感受,那就是追求逸筆草草,直抒胸臆。
溫驤《夢囈云煙漫山巒》
木板漆畫 40x120cm 2024
溫驤《不周》
木板漆畫 38x45cm 2024
溫驤《浮玉》
木板漆畫 40x60cm 2024
溫驤《緣夢》
木板漆畫 30x40cm 2024
溫驤《金山綠野有農家》
木板漆畫 60x80cm 2024
朝花夕拾
2013年前后,溫驤從“大美術”實踐中走出,并逐漸從繁忙的社會事務中脫身,開始專注于山水畫創作。溫驤熟稔中國畫學“衰年變法”論,他試圖在山水畫創作中展現出截然不同以往的新面貌——重新溯源,力圖從中國古代繪畫中找尋新基點。
北京畫院美術館溫驤個展現場 2022
溫驤《臥游圖——甘棠采風之四》
紙本水墨 124x248cm 2023
溫驤在重置山水畫,他將過往的創作意識歸在一邊,想從五代和宋元繪畫中重新體悟山水畫的源與流。更進一步說,他在董源、巨然開創的南方山水畫中尋求新發現,他想通過臨仿的形式析出自己的新面貌。他傾注更多時間寫生,尤其是2018年,他在黃山甘棠太平湖畔購置居所,使之在創作上更能夠形成寫生與臨仿相互照應的效果。
溫驤力圖重新回到嚴謹的筆墨,他想在此中感受中國山水畫的筆墨意趣。《漁樵耕讀圖》中看到繁密風格,與《伊豆的海岸攬勝圖》《氣》等作品差異極大。他的筆墨像建設房屋一樣一塊磚、一塊磚累積,一筆、一筆堆疊,最終形成渾厚蒼潤的語言風格。他想在畫面中呈現古意,不過,因為寫生貫穿其藝術生涯的始終,畫面中的古意并不純然,而是融合著寫生的“生”,是鮮活之意。
溫驤《臥游圖——甘棠采風之三》
紙本設色 124x248cm 2023
在繪畫母題上,溫驤主要圍繞隱居圖式展開,這與他購置的太平湖畔居所有著緊密關聯。以《伊豆的海岸攬勝圖》為藍本,創作《皖南風情圖》《海不揚波》《太平山居圖》,可謂是其“山海圖”圖式的延續。雖然這三件作品是以黃山甘棠太平湖為藍本,但湖面上蕩起的浪花,容易讓人聯想到伊豆。
縱觀近些年的新作,多與太平湖隱居相關。溫驤嘗試了多種形式的山水畫主題,其深諳郭熙《林泉高致集》關于“四時”山水的研究,輔之以煙雨迷蒙之景,形成其太平湖畔“樂安居”的基本面貌。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溫驤個展現場 2024
建議橫屏滑動瀏覽
溫驤《海不揚波》
紙本設色 124x4496cm 2023
由此可以說,溫驤的山水畫創作屬于“南方山水”的文脈,其畫面中的蒼潤之氣飽含著生命的盎然生機,而非北方山水的寒林、蕭疏、枯寂。抑或說,他在中國傳統山水畫母題中尋找到精神寄托,這些表現其太平湖畔隱居的印象山水,呈現了他的生命觀和宇宙觀——對由儒學和道學構建的中國文化精神的追尋。
花間逸趣
在山水畫以外,溫驤兼善寫意風格的花鳥畫。他早期的花鳥畫作留存不多,但從1991年至1992年在日本創作的多幅花鳥畫作來看,寫意花鳥畫應是其中國畫創作系統中的重要類型。
諸如溫驤根據在日本靜岡海岸看到的群鵜創作的《海島上的家族》,表現了群鵜在巖石上憩息的瞬間。從題材上說,鵜并非中國傳統花鳥畫中常見的母題,也就是說溫驤非常注重生活而非固有的程式。
溫驤《海島上的家族》
紙本設色 45x96cm 1991
溫驤《小貓》
紙本設色 45x48cm 1991
同一時期,他在大巖畫室創作了《小貓》,表現了一只正在玩耍的長毛貓,其身體撐滿整個畫面,動態極富有視覺張力。還有《蘆塘葦葉聲颯颯》,表現了初冬時分雀鳥由蘆草叢中驚飛的情景。這些畫面都突出動勢,呈現的像照相機拍攝的瞬間,與其山水畫的穩定和永恒感形成對照。
近年來,溫驤新創作的花鳥畫基本上圍繞傳統文人題材展開。2003年他在北京住所小園植竹、牡丹、葡萄,2007年至2015年每日觀察竹影并畫竹數幅,2008至2015年每逢南京梅花山梅花初開時觀梅、畫梅,這都說明其花鳥畫與生活之間聯系緊密。從圖式上看,他的花鳥畫仍然是在傳統筆墨和圖式之中,與其重置傳統的山水畫創作觀念是一致的。
北京畫院美術館溫驤個展現場 2022
溫驤《梅蘭竹菊四條屏》
紙本設色 48×178cm 2020
溫驤在花鳥畫創作中時常題寫自己的感受,如在《新篁古柏圖》中記述:“四十余年前在故宮、天壇寫生松樹、古柏,臨摹宋元明清先賢古跡,幾十年來一直悟化多年,終于有所覺悟,近日我反復習之而有所得。”這種創作意識貫穿其中國畫創作始終。他認為,寫生和摹古非常重要,但需要時間的積累和沉淀,需要自身不斷“悟化”才能真正消化,這是一個相當長時間積累和揣摩的過程。
溫驤在廣西桂林寫生 1984
在此以外,溫驤的花鳥畫創作還有“自娛”的意識。他在《竹石芭蕉幽蘭圖》中題寫:“壬寅春日作于北京昌平畫室,自娛古稀之年,常常寫竹石芭蕉,臥游江南二年多……”
這一點,可以溯至元代畫家倪瓚“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之論。在溫驤的創作意識里,山水畫如果說是嚴肅和理性的話,花鳥畫對于他來說則是自由和感性的抒發,后者之中更蘊含著個體內心的真切感受。他的山水畫和花鳥畫都在表現隱逸之氣,只不過山水畫是隱于山林,花鳥畫則是隱于性情。進入的門道不同,但二者相得益彰。
建議橫屏滑動瀏覽
溫驤《山岳聽濤圖》
紙本設色 552×138cm 2015
而今邁入古稀之年的溫驤,在創作上愈趨于“平淡天真”,他更看重中國畫學理論中蘊含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創作過程中感悟其內在深意。從研習傳統中國畫學和詩文,到“大美術”實踐,再到回歸中國畫創作,他的藝術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近些年“隱”“逸”思想成為溫驤中國畫創作的精神內核,或許他比其他專事中國畫創作的畫家更能體悟到中國畫學怡情養性的價值。相對于“變”,他看重的更多是“不變”,是中國文化精神至高的永恒性。
原標題:《外師造化 中得心源:溫驤的藝術》(文章有刪節)
關于藝術家
溫驤,1953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石家莊藁城。中國藝術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政協第十屆委員、第十一屆特邀委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第六至十屆理事會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第一屆至五屆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七、八屆委員會委員。先后師從郭傳璋、亞明、何海霞、張步等著名畫家,并曾于故宮臨摹古畫五年。1991年受全國青聯公派赴日本研修,與平山郁夫、東山魁夷、加山又造等藝術家多有交流。自1988年起曾舉辦個展八次,分別展出于北京琉璃廠墨緣閣、中國美術館、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榮寶齋、北京畫院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及國家大劇院藝術館。中國畫作品《靜靜的山林》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作品被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畫院美術館、國家大劇院、何香凝美術館、北京藝術中心、北京市文物局以及日本富士宮市政府等機構收藏。
文字|魏祥奇(博士、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
圖片|溫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