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伯通
現在的所謂城里人,多多少少都有農村的親戚,但是現在面臨著一個問題,就是農村人進城的這批人,等他有了子女后,他帶著自己的孩子回了農村,不知道怎么叫人了,為什么不知道怎么叫人了,因為現在都是一個孩子的居多,不像以前,一家七八個,七八個獨立成家之后,那所有的叫法都開始變化了,大部分成家的成年人,后來都跟著自己的孩子去稱呼別人了,但是就是以孩子的角度,好多關系仍然是搞不清楚的。
其實我也搞不清楚這些復雜的稱呼關系,帶著孩子下鄉,遇見年紀大的男人,我一律讓孩子叫公公,遇見年紀大的女人,我一律讓孩子叫婆婆,這些泛稱總是不會出大錯的。這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叫人,而我們中年人有另外一套叫法,比如不是親戚,而是同村的老年人,如果他有一個兒子叫張三,我們一般會叫張三爸爸,張三媽媽,這是我翻譯的普通話,方言往往是叫張三大大,張三姆媽。
農村的上一代生的人比較多,因此農村的親戚關系通常有較為復雜且有明確的稱謂體系,這里面分為三種關系,一種是父系親戚,一種是母系親戚,還有一種是其他親戚,父系親戚和母系親戚都比較理解,那什么是其他親戚呢?就是和父母沒有關系了,而是丈夫和妻子一方面的親戚。
父系親戚分為好幾種,父親的父母,一般叫爺爺奶奶,有的地方方言叫爹爹、奶奶,爹就叫爺爺,也有的地方,爹是父親,這就要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了,換一個地方稱呼不一樣這也很正常,官方的術語對爺爺奶奶稱之為祖父、祖母。
父親的兄弟姐妹叫什么呢?父親的哥哥叫伯伯或伯父,安徽皖南有時候對父親的哥哥叫大爸,對父親的弟弟稱呼為小爸,按照這個推理,父親哥哥的老婆稱之為“大媽”,父親弟弟的老婆稱之為“小媽”,父親的弟弟,官方術語叫叔叔,但是民間除了叫小爸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稱呼,叫“老爺”,最小的叔叔才能稱之為老爺,最小的叔叔上面如果還有幾個哥哥的話,農村里的人,有時候會叫做二爺、三爺。
父親的姐妹稱之為姑姑,姑姑結婚了,又變了一個身份,叫姑媽,此時此刻,姑姑的老公就叫做姑父或者姑爹了,姑姑是很奇怪的物種,我在農村看到了很多案例,姑媽對侄子比對自己的兒子還好,為什么姑姑對自己的侄子特別好?可能是血緣關系,而且又是同一個姓的緣故,在姑姑的眼里,孩子就是自己娘家的最寶貴,自然是愛屋及烏了。而姑姑和老公那邊的親戚,哪怕是老公兄弟姐妹的孩子,那都是跟自己沒血緣關系的。
伯伯叔叔的子女又該怎么稱呼呢,比自己大的叫堂哥、堂姐,比自己小的,叫堂弟、堂妹,那姑姑家的子女又是怎么稱呼呢,比自己大的叫表哥、表姐,比自己小的叫表弟、表妹,不過表親最容易斷了關系,農村俗語是, 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就拉倒,一般到了第三代,表親就不來往了,這似乎是親戚關系的客觀規律,怎么去維系都是無法改變的。
在母系親戚這一邊,母親的父母叫外公、外婆,官方的專業術語叫外祖父、外祖母,北方人的叫法一般是姥姥、姥爺。但我特別喜歡另外一種叫法,那就是“家公家婆”,農村方言翻譯過來,叫“嘎公嘎婆”,這是音譯,具體的字是怎么寫的,我也不知道。但是在廣東,家公家婆并不是指外公外婆,反而指的是丈夫的爸爸媽媽。
母親的兄弟姐妹又叫做什么呢?母親的兄弟叫舅舅,舅舅的老婆叫舅媽。但是有的地方稱呼舅舅叫母舅,稱呼舅媽就舅母,母舅是男的,舅母是女的,顛倒了字詞的順序,性別就完全不一樣了,母親的姐妹叫姨媽,農村人也叫做姨娘,姨娘這個稱呼是有歧義的,在古代指達官貴人的偏房側室,即除正室之外的配偶。姨媽的老公叫姨父,也稱之為姨爹。無論是舅舅家的還是姨媽家的孩子,和姑姑的子女一樣,都是表親,也是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再說到其他親戚,這有兩個層面,一個是丈夫和妻子的社會關系,一個是兄弟姐妹的配偶和子女。丈夫的父母,稱之為公公婆婆,妻子的父母稱之為岳父、岳母,也叫老丈人、丈母娘,丈夫的弟弟妹妹叫小叔子、小姑子,妻子的兄弟姐妹叫大舅子、小姨子。
說到兄弟姐妹的配偶和子女,哥哥的妻子叫嫂子,弟弟的妻子叫弟妹,一戶人家好幾個兒子,都娶了媳婦,這些媳婦之間的關系叫妯娌,如果一戶人家好幾個女兒,這些女兒丈夫之間的關系叫連襟,那這些兄弟姐妹的子女,一般叫侄子、侄女或外甥、外甥女。 這個不是外孫、外孫女,這個是對外公外婆而言的,而外甥、外甥女,則是對女人的哥哥和弟弟而言的。
在農村,這些親戚關系往往非常重要,在婚喪嫁娶、逢年過節的各種活動中,親戚們會互相往來,互相幫助,形成緊密的家族和社會網絡。但是現在情況不同了,親戚關系幾乎已經非常淡薄了,這里面有兩個原因,一方面是生的孩子非常少,好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于是就不存在這么多親戚關系了,另一方面,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親情關系出現分化、瓦解、以至分崩離析是必然趨勢。
現在農村年輕人大多在外務工、經商等,回農村的時間越來越少,不僅表親之間普遍不來往,也不聯系,即便是堂兄弟,有的甚至親兄弟,也很少來往,他們的后代根本就沒有來往,實際上也是處于一種斷親狀態。因此他們的后代,有時候過年回到了農村,小孩子都不知道怎么稱呼親戚家的長輩和平輩了,對農村里的輩分關系完全處于懵逼狀態。
農村還有一種現象,并不是按照年齡大小來稱呼,有時候一個孩子才十幾歲,但你30歲的人還得喊他舅舅,這就是輩分的關系,比如以前父母生8個,第8個孩子的年齡,比自己的大孫子的年齡都還小,但是年紀大的孫子還得喊這個小孩子為叔父。有時候穿尿不濕的人,你都得喊他小舅,這在以前都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現在的關系沒這么復雜了,以后的孩子也沒有這么多親戚了,甚至連兄弟姐妹都沒有了,那么走上社會,面對的都是陌生人的關系了,年紀很大的,一律叫公公婆婆就可以了,也可以叫大爺大媽,至于平輩的,實在不知道怎么稱呼,就按照文化人的叫法,直接叫老師好了,現在很多人叫我周老師,弄得我很尷尬,因為我是農民工,和老師不沾邊的。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中國家庭的極度少子化,家庭不斷縮小家族概念消失,這些稱呼也將不復存在了,現在略微總結一下,至少給后代做個留存,大約了解一下,這些稱呼是怎么來的,假如以后大家又喜歡生孩子了,那么這些稱呼必然又要重見天日了!
明人不說暗話,
支持的點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