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全國都補貼生育,但大城市除了承擔自己那一份以外,也承擔小城市成本的一部分或一大部分。畢竟,將來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流向大城市,他們只是“暫時”待在小城市。
撰文丨張明揚
誰說發錢催生沒用?
開年有兩個生育率暴漲的新聞。
其一是韓國。2024年,在一系列福利政策的刺激下,韓國新生兒人數達到24.2萬,比前一年增長3.1%,9年來首次出現正增長。
其二是湖北天門。出臺鼓勵生育政策后,2024年天門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 8年來第一次實現“由降轉增”。
天門的催生力度有多大?
在天門,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別可享受9.63萬元、16.51萬元補助,遠高于目前其他地區1萬-2萬的補貼力度;全部7項政策補貼、優惠疊加在一起,實際最高可達22.51萬元;更炸裂的是,多孩家庭購房也有補貼,領完補貼買一套 80 平的新房只需自己再貼 8 萬元。
我不知道,那些整日聒噪發錢催生沒用的人是基于何種心態,但既然現在已經有了明確答案,我們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的討論:催生的錢從何處來?
01
公共輿論夸贊天門的生育補貼政策“一騎絕塵”,背后的潛臺詞是:其他城市并沒有跟進。
要知道,雖然國內很多地方也出臺了所謂的生育補貼政策,但大多是口惠而實不至,甚至只有政策沒有預算,雙手一攤:賬上沒錢。
為什么絕大多數城市都不愿將真金白銀砸向生育補貼?
其一,地方財政真的捉襟見肘。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導致土地出讓資金大幅縮水,地方債又是泰山壓頂,很多地方體制內都被迫降薪了,地方又哪里拿得出閑錢補貼生育。
其二,缺乏動力。三四五線小城市心里大多有筆賬,他們如果花了大力氣大價錢鼓勵生育,等到這些孩子長大了,很多人卻流向了大城市。面對這種人口上的“虹吸效應”,投入是當下的,而收益卻是未來的,更流向外地的,城市主官又怎么有動力一擲千金呢?
從這兩點出發,我們對“催生的錢從何處來”這個問題,也就有了比較清晰的答案。這也就是前幾天輿論總結的那句金句:小城市負責生娃,大城市負責搶人、拼經濟。
說的更明白一點就是:一二線大城市及發達省份用轉移支付,來為小城市的生育補貼買單。
02
大城市和發達地區為什么要掏這筆錢?
答案也很簡單。在小城市(發達地區)刺激生育,效率要高于大城市,成本也要低于大城市。
這幾乎不需要詳細論證。打個比方,一月補貼2000元,對一線城市的高額育兒成本而言只是聊勝于無,又怎么能達到鼓勵生育的目標呢?但同樣是這個2000元,如果是補貼到小城市(不發達地區),效果很可能是立竿見影,就如湖北天門一樣。
因此,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全國都補貼生育,但大城市除了承擔自己那一份以外,也承擔小城市成本的一部分或一大部分。
畢竟,將來等這些孩子長大了,他們中的很多人會流向大城市,他們只是“暫時”待在小城市。
如此,通過人口流動,大城市也就不缺年輕人了。年輕人就是年輕人,又不分本地和外地的。
這筆賬,大城市的城市主官與公眾應當不難算明白。
養育孩子不單是個人的責任,也是整個國家的。他們既然承擔了國家未來的希望,也應當在成長過程中接受全社會的共同撐持。
由于長達數十年的人口流入紅利,大城市的公眾往往將這一紅利視作理所當然。殊不知,如果小城市和不發達地區的生育率也持續下降,這一紅利遲早有結束的一天。
發達國家可以靠海外移民解決人口老齡化,中國不是移民國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本國人口流動。
但問題又來了,發達地區與一二線城市的稅負已經不低了,現有的轉移支付也已經使出了洪荒之力,又哪里拿得出更多的錢去轉移?
先吃顆定心丸。
從理論而言,大城市的公眾與政府并不需要額外掏出一筆錢,他們只需要改變轉移支付的“流向”,即可事半功倍。
03
很多來自發達地區的人一說起轉移支付,就是滿腹牢騷。
其實我也是。
但這并不等于要對轉移支付全盤推倒,畢竟,即使在發達國家,也存在著中央財政反哺不發達地區的情況。
而中國則存在著一個特殊國情,我們勞動人口遷徙的規模更加龐大,也就是所謂的“孔雀東南飛”。
中國式的轉移支付,為何引發如此大的爭議,其核心在于,發達地區轉移支付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了不發達地區的編制人口。
簡單說就是,一線城市的社畜,交稅幫小城市的體制內發工資。
而在中國的語境內,就工作的鄙視鏈而言,編制是遙遙領先的,即使是小城市的編制,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高于大城市的非編制工作。
身處鄙視鏈下端的大城市“天選打工人”,通過轉移支付補貼鄙視鏈更頂端的人群,這在邏輯上顯然是說不通的。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
作為一個身處發達地區的大城市人,自己交的稅不能留在當地,這當然令人不快,這是人之常情。
當你這知道這筆錢真正在幫助比自己窮的同胞時,你的這種不快會不會減少很多,是不是心氣就平了?
同理,如果你知道這筆錢流向了明明比你生存境況更好的人口袋時,是不是心情就更差了,對轉移支付就更有意見了。
轉移支付從來都不是問題,流向才是問題。這就像個人所得稅一樣,高收入者承擔更高的稅負,去幫助弱勢群體,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樣的轉移支付才是更正當的。
以國際的慣例而言,大城市(發達地區)補貼小城市(不發達地區)的公共服務與福利,讓全國不同地區的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減小差距,趨向一定意義上的均等化,當然這其中也要考慮不同地區的物價水平。
這才是轉移支付的題中應有之義。
這難道不比粗疏意義上的“全國一盤棋”更有說服力,會更符合公平正義的價值觀。
“小城市負責生娃,大城市負責搶人、拼經濟”,恰恰符合這一轉移支付的公平理念。
未來,這也應該是轉移支付的轉型方向:民生化。
04
技術上當然存在不少難題。
比如,有人問了,你轉移支付給出去了,如何確保接收方按你的意愿花錢呢?如何確保他們把這筆錢用來補貼生育,而不是給體制內發工資、造大工程呢?
這里只能給出一個大原則:專款專用,中央督導。
什么意思呢?這筆轉移支付只能用來補貼生育,至于你的財政夠不夠發工資,夠不夠造大橋,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轉移支付只服務于社會公平與公眾福利。
除了直接補貼生育,更公正地看,大城市的轉移支付也應該覆蓋到不發達地區的義務教育、兒童醫療。
這個確保專款專用的技術問題始終存在,想要根本解決,就要外溢到中國財政支出的轉型方向:從(體制內)吃飯財政、基建財政,轉向民生財政、福利財政。
轉移支付與整體財政的轉型方向,是一致的。
每當談及補貼生育,總有大聰明跳出來說:財政已經很緊張了,難道還要繼續加稅么?
稅自然不能加,在某種程度上還要減,只要我們逐步擺脫吃飯財政與基建財政,錢自然就有了。
補貼生育的錢有了,充實醫保的錢有了(集采不用那么扣扣索索了),給農民提高基礎養老金的錢也有了,一切都有了。
人還是需要有點夢想的,萬一實現了呢?
*本文為冰川思想庫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