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大家說飛機上沒有好吃的?” 又悶又擠的經濟艙座位,兒子似乎找到了他的樂趣。“這個牛肉醬就還不錯啊。”
這趟長達 3 個多小時的航班,空姐送來的餐盒一如既往的…米飯配糊醬,分不清雞肉魚肉。我擔心他不吃,特地準備了餅干和巧克力,沒想到撕開那包牛肉醬,他竟也吃下了半盒飯,不禁慶幸這家航司還行。幾百塊的特價機票,竟也有能讓孩子愿意吃飯的東西,還特地把牛肉醬拍了個照,打算下飛機后搜一下。
結果第二天,就意外地和這牛肉醬見面了。
在寧波一個全面商業化的景區,一家店門口,大鐵鍋里有人不斷翻炒滿是肉粒的紅油醬,還有小姐姐拿著盤子讓人試吃。看著誘人,我和兒子一聞就私下嘀咕,大概加了一些“科技”香料,買是肯定不會買的,正當我不好推脫接過一小勺試吃時,我突然意識到,這個味道就是昨天飛機上的那個牛肉醬。
在地面上被“嫌棄”的食物,到了天上竟成為最大的“驚喜”?!
雖說坐過無數趟飛機,我還是被這個發現給嚇到了。知道經濟艙吃得差,但我從沒意識到,經濟艙里覺得最好吃的東西,竟然是地面我都不會多看一眼的存在!為什么我們自己的飛機餐,這么多年都沒有長進?
想起最近老外擠爆小紅書,對中國菜各種流口水,紛紛表示下一趟亞洲旅行要來中國。倘若飛進來的第一印象就是這些滋味,我們真能撐得起“美食大國”的稱號么?
我一直以為,經濟基礎決定飛機上的飲食待遇,所以飛機餐不好吃是我自己的問題。誰讓我一直不舍得買商務艙。
幾乎所有我坐過的國內航司,經濟艙的飲食待遇都大同小異:濃稠醬汁預制菜,分不清是豬肉雞肉還是魚肉,幾條胡蘿卜絲,一顆被加熱到發黃的青菜,以及口味皆差的米飯或面條。一小盒沒有什么香氣的水果已經是最大的美味,那個酸奶的配料表長到不敢往下看。好吃是不可能好吃的,但能應付管飽,也算盡了牛馬餐的本分。甚至空姐偶爾經過給我續杯果汁茶水,我還會覺得被關照到——機票價格擺在那里,一分錢一分貨。
坐多了,也在各社交網站上累計了一些優化大法:比如提前在 app 上把餐食改成素食餐,這樣就能假裝在吃無油無鹽的健身餐;有米飯和有面的時候盡量選擇米飯,畢竟面條坨起來更可怕;如果有川航海航的航班,就不坐南航東航;實在餓的時候,小包的醬料是最后的稻草。菜就不吃了,醬菜這種人工合成調料,多少都是可以下點飯的。當飛機真的落地回到地面,通常那份航空餐通常沒有任何值得回味的地方。
● 某航司的 特殊素食餐
回家之后,我把這趟在外出的經歷當八卦說給表姐聽,她前些天剛從美國帶著小孩子們飛回來過年。我說,你們這些來回商務艙的人,是不會懂我們這些只能搶特價票坐經濟艙的痛苦。她反手打開了手機相冊,批評我,“商務艙怎么了,還不是花錢買罪受。”
表姐回國最常坐的是美聯航,因為里程攢得夠多。然而哪怕是商務艙,伙食也可以說是“豬狗不如”:一大坨土豆泥配上一個比手掌還大的牛排,切得毫無美感的胡蘿卜點綴其中,但菜單可以取名叫“油煎封邊牛小排”。蔬菜沙拉就是生菜配小番茄和小芝士,外加一盒小堅果和芒果冰淇淋就沒了。“除了酒你能無限喝,吃那簡直就是丟商務艙的臉。 相反上次我帶小孩子去日本,坐的是往返價格不到2000塊人民幣的全日空,那經濟艙的食物,簡直大開眼界。 ”
照片里,同樣擁擠的航班小餐桌板上,整齊有序地放著一盤從搭配到擺盤都很誘人的餐食:主食看起來是一份烤三文魚米飯,魚皮形狀完整,米飯光澤誘人,旁邊除了配有日式醬油和檸檬,還有色一份彩鮮艷的漬物,似乎是些腌制蘿卜、黃瓜等;一包小魚造型的和果子,還有一份造型小巧可愛芝士蛋糕。“除了這些,還有不限量的哈根達斯雪糕呢。”表姐補充介紹道。
這是經濟艙?是票價差不了太多的經濟艙飛機餐?
我上次去日本坐的國航,那番茄沙司味道濃郁的意大利面,我至今耿耿于懷,我還記得當時跟閨蜜不解地吐槽,同一個航司,怎么從日本回來的餐,感覺就要比從國內出發的感覺好很多?原來不是差餐吃窮人,而是吃得好不好,跟花了多少機票錢沒關系。有些航司哪怕票價便宜,也能給你吃到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有些則哪怕是商務艙,也能給到你吃不下去的體驗。
美國航空不好吃我能理解,泱泱大中國美食,怎么一上天,就會如此不堪對比?
知乎有一條被千人贊同的帖子,是這么解釋飛機餐難吃這個問題的:
在高空環境下,人的味覺和嗅覺功能會下降約 20 - 50%,使得食物吃起來沒在地面時那么美味。高空機艙內空氣濕度低,通常在 10 - 20%,讓口腔和鼻腔黏膜干燥,食物的味道也因此大打折扣。比如番茄汁,地面上喝你會覺得有種土腥味,但上天喝,你就會覺得莫名好喝。科學家研究發現,原因就是干燥環境對鼻腔嗅覺系統帶來的影響。
看完那個帖子,我大概理解了為什么飛天上的時候,兒子和我都沒聞出來那個牛肉醬里有科技香料的味道。但我還是不理解,在預制菜都能還原仿真新鮮口味,人工智能都能說話的年代,我們國家各航司的飛機餐,為什么還能給出如此差強人意的答案 —— 那些先進的技術,那些最新的味蕾搭配理念,有融合到這些航司的餐飲制作部門么?
我有一個小姐妹,就是某航司的空姐。她看到我提問以后,第一反應是:你都不知道,現在空姐有多難。她解釋,有餐食的航班,往往會承擔更大的壓力。食物好不好吃不是航司的第一目標,吃完大家不投訴說拉肚子有問題才是,所以她們往往會確保加熱時間到位,那菜葉子也就黃掉了。“而且很多人吃完一份還要另一份,你也不能不給他。機票價格在那,成本肯定高不起來。”
我聽完有點不開心,如果真的是成本問題,為什么有些相似價位的國際航班,比如表姐給我展示的日航和新航,吃得就比咱們好那么多?不僅看起來食材的新鮮度好,他們的造型和擺盤也更漂亮,更有國家代表性。我直接就把這個問題發給她,沒想到,她就不再回復了。
我爸突然提起,他朋友老莫就是某某航司的,干了幾十年剛退休。他好久沒聯系了,干脆給他打個電話拜年,順帶問問。
這位剛在某航司退休的老員工,心平氣和地告訴我“安全第一”的原則。根據這位老民航人的說法,在航空領域,任何與安全相關的問題都是重中之重。食品口味是相對次要的,從食材的采購渠道到加工過程中的衛生要求,到最終的配送環節,首先都是要講究安全,有時候在口味上就不得不做出妥協。而且,為了保證食品安全和較長保存期限,飛機餐制作時,還會添加一定符合國家標準內的防腐劑,這些餐食在一些特定環境下保存,原本的風味和質地的改變也是正常。
講到此處,他還不無得意地說,航空餐飲部門的人,能算得上預制菜的鼻祖,他們可是全國最懂得如何用最標準化的食材做出最讓人安心和標準的味道。
跟當空姐的姐妹一樣,老莫叔叔也避重就輕地,沒有回答我的問題。我不死心,把為什么某些國外航司能同等價格里做得好吃的問題拋給了老莫叔叔,意料之外,原本滔滔不絕的他決定閉麥了:這些問題我不好說,你如果打算寫成文章發在網上,請務必隱去我們航空公司的名字。不要給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我是一個為了吃可以飛去各個地方的吃飯愛好者,潮汕的牛肉火鍋、臺州的海鮮、蘇州的面還有四川的火鍋,我都曾帶著兒子老公特種兵般地前往。從高雅大堂,到街頭巷尾特色小吃,每一種食物里,我都能看到各地人們對生活的萬般熱愛。
我其實挺希望,各地的航空餐也能反映折射出自己的飲食特色。
網友都說,這點做得最好的是川航。實不相瞞,我專門買過川航小程序里“機上餐食升級”服務,但是一個挺“意料之外”的體驗,而且作為i人,真是死死抓住了社恐“命門”:
上飛機之后,空姐就找到了我,告訴我她將為我提供餐食,并提前咨詢了的飲料需求。接下來,只要空姐路過我,就會跟我打招呼。接近發飯時間時,我被告知“餐食太多,座位可能放不下”,于是“特別”被邀請去了一排沒有客人的座位。大張旗鼓的餐墊刀叉服務之后,迎接我的是:一小份蘿卜片,一小碗花菜炒肉,一小份預制菜口感的宮保雞丁,以及一大碟老干媽。我看著這份加起來仍舊吃不飽的尊享服務,心里有一種說不上來的滋味。
口味的確比黏糊糊的餐盒要強很多,但為此我也付出了接近70元的高額差價。在地面,70元能吃到的口味和分量,大概絕對不會如此(誰要花 70 塊錢吃老干媽拌飯呢?)。而且,當餐食結束,空姐原來殷勤的服務也就戛然而止。
查看越多的資料,越意識到飛機餐大概率是可以做出特色的,它或許并不是我那個空姐姐妹或老莫說的:為了保證安全所以必須犧牲好吃的口感。只不過,這種服務只在部分航司可以提供,絕大多數航司并沒有很努力,甚至沒有計劃給到讓乘客們吃好的選項。
作為普通老百姓,我也大概永遠不能知道,老莫和姐妹話里有話的沉默是什么。我只是知道,中國美食有無窮的潛力。民航事業越來越方便與安全,天上吃口好的或許不久將來還是有機會體驗。
畢竟,從異國他鄉歸家的我們,哪個不會滿心期待著能在飛機上就能先品嘗到親切和溫暖的味道;當外國朋友買了機票,帶著滿滿好奇來中國品嘗美食時,國內航司作為第一個窗口,我們總是希望它能做得再好一點,吃得好一些。
本期作者|炒面三文治
編輯|梅姍姍、斯小樂 視覺/創意|BOEN
攝影|梅姍姍、小紅書@、momo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