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如潮水逆流 唯獨心聲不息
文 | June
在記憶的長河中,曾經回老家走親戚是過年不可或缺的溫暖時刻。小時候,大年初一的熱鬧剛過,初二便開啟了走親訪友的歡樂旅程。那時候,外婆家、舅舅家,處處洋溢著歡聲笑語。在外打工的親人們也會在春節歸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濃濃的親情在空氣中彌漫。
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種溫暖的氛圍悄然改變。如今回老家走親戚的次數越來越少,曾經的親情味也愈發淡薄。親戚見面,話題常常圍繞著現實的物質層面打轉。在哪工作、收入多少,成了開場白。對于未婚的年輕人,感情狀況和結婚計劃更是避不開的話題,甚至還會被拿來與其他親戚比較。“誰誰一年掙得比你多好多”這樣的話語,讓人心里不是滋味。
不僅如此,親戚之間似乎也分出了“等級”。那些當官的、有錢的親戚,身邊總是簇擁著各路親戚。而那些經濟條件不佳,甚至負債累累的親戚,明顯感覺被疏遠,仿佛親近他們就會沾染霉運。這種功利性的對待,讓很多人覺得走親戚失去了原本的意義,變成了令人反感的攀比場合。
年輕人對這種現象尤為抵觸,“斷親”現象在年輕一代中愈發普遍。70、80后或許還因念舊保留著一些走親戚的習慣,但90后、00后則更遵從自己的內心感受,若覺得相處不愉快,便不再勉強往來。
平日里,親戚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極為稀少。即便大家都有微信,可除了節假日的例行問候,幾乎沒有更多的信息互動。有時即便見面,也常常陷入沉默,不知道該說些什么。
究竟是什么原因讓曾經深厚的親情紐帶變得如此脆弱?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還是人們的情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本質上講,人是群居且富有情感的動物,在物質需求之外,情感需求至關重要,尤其是親情,更是無可替代。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發生了巨大轉變。大家為了生活奔波忙碌,與親戚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少,關系也逐漸疏遠。同時,社會競爭壓力增大,人們更加注重物質生活和個人成就,這種觀念也不自覺地滲透到了親戚關系中。
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我們內心深處依然渴望那份純凈、溫暖的親情。也許我們應該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拾與親戚之間的聯系,用真心去維系這份珍貴的情感,讓親情的溫暖再次在我們的生活中流淌 。
■ 編輯排版|Bettie
■ 圖片|來自AI作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