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海洋不僅是日本人民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連接世界的紐帶和想象力的源泉。無論是《古事記》中的神話傳說,還是文藝作品中的龍宮與漂流,海洋均被賦予了豐富的象征意義。日本自明治時期起,因受西方思潮的影響,科幻小說逐漸興起,其中不乏圍繞海洋展開的幻想性敘事。本文擬沿著歷史發展脈絡,嘗試分析以下兩個問題,一是近代以來,日本海洋科幻小說發展的宏觀趨勢及特征,二是二戰后日本海洋科幻的多媒介敘事實踐。
一、始于明治時期的海洋奇想與狂想
(一)從龍宮幻想到海洋冒險
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之初,國家體制尚未確定,在思想家和政治家們紛紛發表建議的同時,便出現了借助幻想小說來暢想未來的作品。1880年風賴子①發表了《龍宮奇談黑貝夢物語》(『竜宮奇談黒貝夢物語』),主要內容為,某日風賴子在閱讀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史》后不禁感慨世事,頗感煩悶,看到身旁關于浦島太郎的讀本,感嘆道:“多想如浦島太郎那樣,讓海龜帶我到龍宮看一看啊。”[1]此后,浦島太郎出現,并邀請主人公坐上大海龜前往海底龍宮。而后,風賴子在龍宮看到了比當時日本發達的社會,遂感嘆日本的落后。雖然書中描繪的是海底龍宮,但在題目和地名設計上,無不影射現實的日本社會。如,黑貝在日語中讀音為“Kokkai”,與國會一詞同音,地名南濱暗指橫濱,震橋暗指新橋等。可見,作者希望日本早日設立國會,實現不落后于歐美的新局面。如果說《龍宮奇談黑貝夢物語》是借助龍宮傳說展開的近代社會空想的話,《任天居士漂流記》(『任天居士漂流記』,1885)則是通過夢境與漂流,完成了對海洋世界的奇想。該作品講述的是,某日任天居士穿上水上步行器之后遇到大風浪,漂流到無人島,在目睹其他動物構成的社會后,反思人類社會的經歷。雖然作者田島象二(TajimaShōji)在故事末尾表明了一切皆是主人公的夢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插畫中的水上步行器的樣貌和構造,代表了作者在那個時代對未來科技的大膽想象。彼時的日本,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對外擴張論日益高漲,彼時的日本,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對外擴張論日益高漲。當時有南進與北進的兩大擴張方向,其中南進論在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崛起[2]。1887年日本畝傍號裝甲巡洋艦在新加坡海域神秘沉沒等事件頻繁登上報紙,加之同年日本天皇下達海防整備令后,日本民眾的關注點轉向了海洋。緊接著,海洋冒險小說也開始登場。如1887年7月至9月,須藤南翠(SudōNansui)的《朝日的旗幟》(『曦の旗風』)連載于報紙,隨后小宮山天香(KomiyamaTenkō)的《冒險企業連島大王》(『冒険企業連島大王』)從當年11月連載至次年3月。這些作品描寫了冒險家們發現并開發南洋無人島,將其歸屬為日本領土或成為島上王者的故事。此類題材在1890年矢野龍溪(YanoRyūkei)的《浮城物語》(『浮城物語』)、1891年末廣鐵腸(SuehiroTetchō)的《南洋之大波瀾》(『南海の大波瀾』)中得到延續,內容上更加突顯了南進的擴張和武力推進。然而日本民眾更關注的是南海的無人島探險和開發。因為當時的人將無人島探險視為成為富豪的方法之一[3]。
風賴子乘海龜隨浦島太郎潛入龍宮
(圖片來源:《龍宮奇談黑貝夢物語》)
(二)從海底軍艦到海戰狂想
1900年,被稱為日本科幻小說鼻祖的押川春浪(OshikawaShunro)發表了《海底軍艦》(『海島冒険奇譚海底軍艦』)。該書對冒險鐵車和海底戰斗艇等空想科學兵器進行了描繪,受到了讀者的好評。隨后,押川春浪發表了海底軍艦系列作品,并組合了“武俠”一詞[4]。也正是因為該系列的成功,隨后出現了大批與海底軍艦和潛水艇相關的作品,如《潛水艇夢物語》(『潛航艇夢物語』,1908)、《世界第一艦》(『世界第一艦』,1911)、《怪潛航艇》(『怪潛航艇』,1913)、《怪軍艦》(『怪軍艦』,1915)等。日本科幻研究者橫田順彌(YokotaJunya)和會津信吾(AizuShingo)指出,押川春浪的成就跨越時間,至今仍在延續。[5]事實也確實如此,押川春浪給后來的科幻小說作家山中峯太郎(YamanakaMinetarō)和海野十三(UnnoJūza)帶來很大影響[6]。連推理小說大家江戶川亂步(EdogawaRanpo)在少年時期也是押川春浪的忠實讀者[7]。不僅如此,1963年《海底軍艦》被改編成電影搬上熒幕,1984年被改編成單機游戲(PC-8801②),1995年被改編成動畫上映。此外,2021年由日本漫畫家田中誠司(TanakaSeiji)繪制的《海底軍艦》系列漫畫共15卷開始陸續發售,該系列漫畫的最后一卷于2024年8月2日問世。2024年1月28日,由相武AI③進行現代日語翻譯,并配有精美插圖的《令和版海島冒險奇談海底軍艦》(『令和版海島冒険奇譚海底軍艦』)開始發售,可見押川春浪作品超越時間的影響力。回到彼時的日本,雖然《海底軍艦》掀起了軍艦類海洋敘事的浪潮,但同時期也有如《東洋之大波瀾日俄戰爭未來記》(『東洋之大波瀾日露戦爭未來記』,1898)及《日俄戰爭未來之夢西伯利亞鐵道》(『日露戦爭未來の夢西伯剌亜鉄道』,1900)等翻譯作品問世,這些作品刺激了當時日本人的海戰想象,出現了如《壯絕快絕日俄戰爭未來記》(『壯絶快絶日露戦爭未來記』,1900)及《日俄決斗浦潮陷落未來記》(『日露活劇浦潮陥落未來記』,1904)等作品。此后,以未來戰爭為主題的海洋敘事一直延續,特別是19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出現了如《太平洋戰爭》(『太平洋戦爭』,1931)、《日本危機太平洋大海戰》(『日本危うし!太平洋大海戦』,1932)、《軍事科學小說太平洋稱霸》(『軍事科學小説太平洋制覇』,1933)、《太平洋雷擊戰隊》(『太平洋雷撃戦隊』,1934)、《日美戰爭未來記》(『日米戦爭未來記』,1934)、《危機!祖國日本!太平洋之大激戰》(『危し!祖國日本!太平洋の大激戦』,1936)、《太平洋非常艦隊》(『太平洋非常艦隊』,1937)、《太平洋挺身隊》(『太平洋挺身隊』,1942)等作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依托海洋的對外狂想也落下了帷幕。在二戰后的重建中,日本科幻小說又重新發端,圍繞海洋的敘事也呈現出了另一番景象。
二、二戰后日本海洋科幻小說孕育的多元主題
(一)既成作家的尾聲
二戰后,既成作家海野十三(UnnoJūza)依然創作力旺盛,于1948年在《PTA世界少年》④連載的海洋科幻小說《海底都市》(『海底都市』)成為其代表作之一。小說的主要情節是名為本間的少年在收到神秘的預言信件后,被引導到一個廢墟之中,隨后與同級生辻谷虎四郎相遇。在辻谷的引導下,乘坐時光機來到了20年后的世界。本間所到達的地方是一座海底城市。這座城市規模龐大,城市中布滿了可移動的道路,通過核能引擎進行著日本海溝的金礦開采工程。之后本間乘坐高速潛艇出海,遇到了魚人“特洛族”(人類的后裔)。由于地上人類在海底進行的工程,給他們帶來了巨大的傷害,因此“特洛族”要對海底城市的人類進行反擊。在主人公本間的斡旋下雙方終于愿意就和解進行談判。然而在談判過程中,發生了深海大地震,“特洛族”的家園遭受嚴重損壞,海底城市的人類全力進行救援。雙方最后迎來了大團圓結局,而主人公本間因為時光機損壞不得不留在現實世界。該小說探索了未來科技的可能性,涉及了時間旅行、海底城市、原子能的應用、海底生物等多個科幻創作要素,體現了海野十三對未來世界的大膽暢想,特別是魚人“特洛族”的設定,雖沒有過多展開,但卻引出了人類的進化和演變問題。
除海野十三外,南洋一郎(MinamiYōichirō)在1948年發表了作品《海之兇賊黑星》(『海の兇賊黒星』)和《魔海秘寶》(『魔海の秘寶』)等少年海底冒險作品。北村小松(KitamuraKomatsu)也在同年發表了海島冒險故事《X島的秘密》(『X島の秘密』)。在當時,從事科幻創作的很多作家都將作品發表在少兒讀物,所以不免給讀者留下兒童作家或少兒文學作家的印象,而掙脫這種印象的科幻一代在1960年后陸續登場。
(二)日本科幻再起航
由于二戰后美國暫時接管了日本,日本科幻最初受到了歐美科幻的影響。而介紹海外科幻的橋梁正是矢野徹(YanoTetsu)、野田昌宏(NodaMasahiro)、淺倉久志(AsakuraHisashi)和伊藤典夫(ItoNorio)等翻譯家。他們不僅翻譯作品,還撰寫關于外國作品及外國作家動態的文章,極大地影響了日本讀者及之后的作家。森下一仁(MorishitaKatsuhito)認為,日本的科幻小說類型在1960年之后才逐漸定型,并將1962年視為“日本SF”誕生的年份[8]。這一觀點雖然還有待探討,但確如森下所言,1962年小松左京(KomatsuSakyō)、平井和正(HiraiKazumasa)、光瀨龍(MitsuseRyū)等人在《SF雜志》(『SFマガジン』)上出道。豐田有恒(ToyotaAritsune)、半村良(HanmuraRyō)等人參加了1962年的空想科學小說大賽。加上短篇小說作家星新一(HoshiShinichi)及眉村卓(MayumuraTaku)的登場,屬于日本科幻第一代的作家在1962年幾乎全部集齊。自此,日本科幻再次起航,且圍繞海洋的幻想仍在持續。1963年光瀨龍在《SF雜志》8月刊上發表短篇《瑪古拉!》⑤(『マグラ!』),講述了由于日本海溝被投放放射性廢棄物,造成金槍魚變異為怪物瑪古拉的故事。該短篇原本是電影腳本,但最終未能實現。此后,因核試驗、核輻射或細菌病毒導致的海底生物變異或深海智能生物成為了海洋科幻敘事的重要主題之一。1973年小松左京攜作品《日本沉沒》(『日本沉沒』)獲得了第五屆星云獎長篇小說獎。小說的大熱,使得《日本沉沒》被搬上大熒幕,而海洋災難主題也受到關注。可以說,科幻一代拓展了海洋科幻的主題。在他們之后陸續出現了,如藤崎慎吾(FujisakiShingo)、小川一水(OgawaIssui)、林讓治(HayashiJouji)、上田早夕里(UedaSayuri)等擅長海洋科幻創作的作家。其中,上田早夕里的《華龍之宮》(『華竜の宮』,2011)堪稱近十余年來日本海洋科幻的巔峰之作,并榮獲第32屆日本科幻大獎。《華龍之宮》講述了25世紀的世界,由于大規模的地殼變動,海底隆起,導致大量陸地被淹沒,從此地上人與海上人分別生活,沖突日益加深。而海上人為了適應海上生活也必須經歷基因的變異。該作品的意義已遠超海洋科幻的多要素融合,而是一部追問人類該如何存在和延續的佳作。雖然上田早夕里此后嘗試轉型,但仍在2022年出版了短篇合集《怪獸之海》(『獣たちの海』)。同年,林讓治圍繞能源問題創作的海洋科幻小說《大海細語時》(『海が囁くとき』)也在網上公開發表。另外,收錄在小川一水的《老威爾的行星》(『老ヴォールの惑星』)中的《漂流男》(『漂った男』,2005,第37屆星云獎獲獎短篇)描寫了在完全沒有陸地的海洋星球上迫降的男人靠與體溫相近且營養豐富的海水得以生存的故事。該短篇將海洋科幻的主題引向了外太空的海洋世界。
小說《華龍之宮》封面
(圖片來源:2012年早川書房版《華龍之宮》)
三、二戰后日本海洋科幻的多媒介敘事實踐
(一)海洋科幻的動漫化敘事實踐
二戰后,被稱為連接戰前與戰后橋梁的手冢治蟲(TezukaOsamu)登場,他的才華受到了海野十三的賞識[9]。手冢治蟲創作的科幻漫畫《鐵壁阿童木》(『鉄腕アトム』)自1952年4月至1968年3月在《少年》(『少年』)連載,并于1963年元旦起在日本富士電視臺持續播放,創下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收視率。此后《鐵臂阿童木》又被多次改編為新版動畫和電影,在全世界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力。《鐵臂阿童木》也是我國引進的第一部外國動畫片。手冢治蟲還創作了海洋科幻漫畫《海之特里頓》(『海のトリトン』)。該作品從1969年9月1日到1971年12月31日以報紙漫畫《藍色特里頓》(『青いトリトン』)為題在《產經新聞》(『産経新聞』)連載,1972年4月至9月該漫畫被制作成電視動畫播放。故事主要講述的是海之民特里頓族少年特里頓和人魚少女皮皮與想消滅特里頓族奪取海上霸權的波塞冬族戰斗的故事。雖然該作品主要面向少兒,但涉及了人類與其他生物共生、海洋污染和人類欲望等內容,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2022年由山渓谷社出版的《手冢治蟲的海洋》(『手塚治蟲の海』)漫畫集問世,里面包含了十部描述人與海洋的精選漫畫。與手冢同一時期的小澤悟(OzawaSatoru)于1963年到1965年在《周刊少年Sunday》(『週刊少年サンデー』)連載海洋冒險漫畫《潛水艇707》(『サブマリン707』),普及了大量的潛水艇相關知識。《潛水艇707》系列漫畫的出版一直延續到2021年,其動畫版《青之六號》(『青の6號』)以及衍生的潛艇模型也深受歡迎。被稱為動畫作家的松本零士(MatsumotoReiji)也同樣鐘情于海洋科幻創作,如《潛水艇超級99》(『スーパー99』,1964)、《漂流3000萬光年》(『漂流三千萬光年』,1969)、《海雪的傳說》(『マリンスノーの伝説』,1980)及《超時空艦隊》(『超時空戦艦まほろば』,1998)等。主題涵蓋了潛水艇、海洋都市和海中人類等。擅長海洋科幻漫畫創作的還有星野之宣(HoshinoYukinobu)、大石勝(ōishiMasaru)、五十嵐大介(IgarashiDaisuke)、山下明生(YamashitaHaruo)、都留泰作(TsuruDaisaku)等。近年來,由日本漫畫家Ark Performance⑥創作的海洋科幻戰記漫畫《藍色琶音》(『蒼き鋼のアルペジオ』)受到好評,該漫畫于2024年5月發布了第27卷,目前仍在連載中。
(二)海洋科幻的影視化敘事實踐
二戰后科幻在日本的影視化呈現也同時興起。雖然科幻小說給讀者帶來了無邊的想象空間,但科幻的影視化給觀眾帶了更多的視覺刺激,也顯示出了其商業價值。同時,海洋作為人類生存的邊界,使得人類對深海充滿好奇心,因此海洋成為了科幻電影的重要場景之一。二戰后由于本國電影制作能力受限,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陸續引入美國海洋科幻電影《氫彈與深海怪物》(『水爆と深海の怪物』,1957)、《最后的海底巨獸》(『最後の海底巨獣』,1960)、《被詛咒的海怪》(『呪われた海の怪物』,1961)等。在引入歐美科幻電影的同時,日本開始自主制作海洋科幻電影,如《哥斯拉》(『ゴジラ』、1954)、《格佐拉·加尼梅·卡梅巴 決戰! 南海之大怪獸》(『ゲゾラ?ガニメ?カメーバ決戦!南海の大怪獣』,1970)、《卡美拉對戰深海怪獸吉格拉》(『ガメラ対深海怪獣ジグラ』,1971)、《哥斯拉對戰梅加羅》(『ゴジラ対メガロ』,1973)、《深海獸雷牙》(『深海獣雷牙』,2009)、《深海獸雷牙對戰溶巖獸王牙》(『深海獣雷牙対溶巖獣王牙』,2019)等,雖然也有如《日本沉沒》(1973/2006)等小說被搬上大熒幕,也有如《藍海美人》(『ACRI』,1996)般講述人魚傳說的電影,但在日本海洋科幻的影視化敘事實踐中深海怪物無疑成為了主角。這或許受早期科幻小說和漫畫的影響,但這種風格設定無疑也限制了日本海洋科幻電影的多元化發展。
電影《深海獸雷牙對戰溶巖獸王牙》2019年宣傳海報
(圖片來源:Filmarks官網海報)
(三)海洋科幻的游戲化敘事實踐
自20世紀90年代起,隨著游戲機、電腦以及今日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游戲制作成為極具商業價值和潛力的投資。而人類無法觸及的深海無疑成為了游戲故事敘事的完美世界。1995年日本游戲公司ARTDINK CORPORATION開發了一款名為《潛水員的休息日》(『アクアノートの休日』)的海洋探索模擬類游戲。該游戲是以玩家隨心所欲享受海中散步為主的休閑類游戲。2008年9月25日該系列游戲的升級版《潛水員的假日:隱藏的記錄》(『AQUANAUT'S HOLIDAY~隠された記録~』)開始發售,3D技術的運用使得游戲場景更加逼真。同類型的游戲還有《深海》(“Depth”,1996)、《快樂打撈》(『ハッピーサルベージ』,2000)、《深海水族館》(『極?美麗アクアリウム』,2013)等。1995年日本游戲公司Irem推出游戲《海底大戰》(『海底大戦爭』),游戲內容是玩家利用潛水艇在海上與敵人進行對決。2019年該游戲被日本游戲公司HAMSTER Corporation再次開發,用于適配索尼PS4及任天堂游戲機。日本游戲公司在開發游戲時除注重視覺效果和操作難易外,也十分注重游戲的敘事性。比如《深海冒險》(“Deep Sea Adventure”,1997)將游戲舞臺設定在海洋行星,玩家化身少年克里斯乘坐潛水艇尋找失蹤的父親,同神秘巨型生物、軍事國家的潛艇、水中海盜、水中城市和幽靈船等進行斗爭。《征戰深海》(“-U- underwater unit”,2000) 將故事設定在公元2139年10月,由于大地殼變動,地球的陸地大部分被淹沒。此后超古代文明的遺產接連不斷被發現。武器公司TWA建立了超級帝國,組織了大量的潛艇艦隊,從剩下的領土上掠奪資源和食物。玩家則需用戰斗潛艇向帝國發出最后的挑戰。由于蘊藏巨大的商業價值,游戲開發成為熱門產業。2023年發布預告的海洋科幻游戲《安寧之海》(『グレイシャード』)更是將情景設定在人類時代之后的6500萬年的遠未來。彼時冰川覆蓋了整個地球,玩家需化身為鳥類后裔,在冰下的海洋中尋找活路,探索未知世界。該游戲不論是情節設定還是畫面質感,從預告片介紹來看可謂上乘。
游戲《安寧之海》預告圖
(圖片來源:PLAYISM 官網)
(四)海洋科幻的繪畫敘事實踐
除海洋科幻的動漫化、影視化及游戲化的敘事實踐外,部分日本畫家的繪畫中也涉及了海洋科幻元素,如川崎小虎(KawasakiShouko)的《人魚》(『人魚』,1965)、奧谷博(OkutaniHiroshi)的《詩海》(『詩海』,1991)、荒俁宏(AramataHiroshi)編撰的《怪物志》(『怪物誌』,1991)中的插畫、寺田克也(TeradaKatsuya)的《海底大戰》(『海底大戦爭』,1999)、田村一二(TamuraIchiji)的《河童沼》(『かっぱ沼』,1999 )、諸星大二郎(MorohoshiDaijirō)的《不熟 1970~2012》(『不熟 1970~2012』,2012年)、大橋博之(ōhashiHiroyuki)編著的《少年少女昭和科幻美術館》(『少年少女昭和SF美術館』,2013年)等。這些畫作將海洋幻想轉化成了具象表達。
四、結語
近代以來,日本的海洋科幻主題經歷了從浪漫幻想到海洋冒險的演化,且隨著近代化進程和對外擴張的野心,海洋幻想中逐漸衍生出對戰爭的狂想。二戰后,日本海洋科幻的主題逐漸多元化,孕育了海底城市、海洋災難、核災難、深海生物及外太空海洋等主題。伴隨著社會和多元文化的發展,海洋科幻敘事逐步向動畫、電影、漫畫、游戲等多媒介擴展。對于日本海洋科幻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的是其如何在商業化和大眾娛樂化的潮流中,保持對海洋主題的深入探討。尤其是在生態問題日益突出的現今,海洋作為人類生存的邊界,仍具有無限的探索空間。因此,圍繞海洋展開的深藍幻想還應進一步肩負起對未來社會與人類命運的思索與警示。
作者簡介:
楊圓,文學博士,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日本東京大學公派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交叉領域的日本近現代文學研究。
① 風賴子是筆名,根據《龍宮奇談黑貝夢物語》的發行人仲田豐太郎(NakataToyotarō)曾用過風賴亭飛龍的筆名,且仲田豐太郎在1880年還發表過《國會切望景況錄》(『國會切望景況録』),推測風賴子可能是仲田豐太郎本人。
② PC-8801指的是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原創機型。
③ 相武AI是現實作家的AI人格,該作家的真實姓名不詳。根據相關網頁介紹,該作家在2022年末,由于對ChatGPT的出現感到了如文藝復興般的沖擊,宣布“I’m AI”,并以不同人格的AI作家,即相武AI的筆名開始創作。https://aitrends.top/archives/2765
④ PTA是英語“Parent-Teacher Association”的首字母縮寫,指由各學校組織的監護人和教職員組成的社會教育相關團體。《PTA世界少年》就是相關團體運營的少兒雜志。
⑤ 瑪古拉是筆者根據發音翻譯過來的名稱。此后出現的關于海底怪獸或生物等無特殊含義的名稱均采用音譯,在此一并說明。
⑥ Ark Performance是日本漫畫家石川考一(IshikawaKōiti)與光吉賢司(MitsuyoshiKenji)的共同筆名。
參考文獻
[1] 風頼子.竜宮奇談黒貝夢物語[M].東京:風頼舍,1880:5.
[2] 矢野暢.「南進」の系譜[M].東京:中央公論社,1975:68.
[3] 橫山源之助.明治富豪史[M].東京:筑摩書房,2013:150-151.
[4] 韓云波.平江不肖生與現代中國武俠小說的內在糾結[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33.
[5] 橫田順彌,會津信吾.快男児押川春浪[M].東京:徳間書店,1991:210-211.
[6] 橫田順彌,會津信吾.快男児押川春浪[M].東京:徳間書店,1991:113-114.
[7] 落合教幸,坂本博志,藤井淑禎,渡辺憲司編.江戸川亂歩大事典[M].東京:勉誠社,2021:532-533.
[8] 鏡明編.日本SFの大逆襲[M].東京:徳間書店,1994:345.
[9] 長山靖生.日本SF精神史[完全版][M].東京:河出書房新社,2018:186.
擬刊發于《世界科幻動態》2024年第2期,以最終印刷稿為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
《世界科幻動態》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