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被經濟賬和辛苦的人情往來勸退,誰不愿意回家呢?
作者|付饒
編輯|原野
一場體面的衣錦還鄉,需要多少錢?
按照劉強東的標準:60歲以上的老人每人1萬現金,14位小學教師每人10萬,每戶村民能領取35件家用電器,全村1500戶人。現金加上年貨,這個數字大概要3000萬。
咱沒有必要向企業家看齊,但對于一年拼搏在外的打工人來說(刨除掉本地人不用買票趕春運的情況),過年也免不了一系列花銷:包括回家往返路費,回家之后置辦年貨和拜年禮物、給長輩準備禮物紅包、給小輩兒準備過年紅包......
當過年回家成了一筆經濟賬,有人選擇了原地過年。
01 過年賬單
“一年到頭,看看自己的過年花銷,再看看自己的工資,確實有被震撼到。”
從來沒算過自己過年花多少錢的金金,今年突發奇想,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一條視頻,提前復盤了一下自己在過年期間的花銷:
深圳到哈爾濱的往返機票,5600元;
給父母二人買的體檢套餐,3000元;
孝敬父母,2萬;
家里年貨,父母準備,所以花銷為0;
小輩兒的壓歲錢,2000元;
走親戚、送禮品,2000元;
閨蜜朋友吃飯,1000元;
新年新氣象,美甲美睫美發三件套,600元;
最后一算,要花42800元。這個數字,把金金自己都嚇了一跳。
在視頻里,她坦言:“雖然俗話都在說,有錢沒錢都要回家過年,等真正工作了之后才發現,兜里沒有個萬八千,也不好意思回家過年。”
視頻一出,引發不少歸家打工人的共鳴。在這條視頻評論區,一些聲音表示躍躍欲試,也想算算過年這筆帳,同時也有不少人表達出了自己的無奈,“一年到頭存不下來錢不說,最后一個月花銷還大”。
尤其是過年回家的交通費用,對于回家路途遙遠的人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以金金為例。深圳與哈爾濱相隔3300公里,高鐵只有一趟,需要37個小時,飛機也需要5個小時。平時價格還好,金金經常能搶到幾百塊錢的特價票,但春運期間,往返機票幾乎沒有什么折扣。
老家同樣是哈爾濱,在北京工作的倪倪也表示,因為父母會承包家里的年貨置辦,往年,往返路費是她過年回家開銷的大頭,但這兩年情況開始發生變化。
她告訴略大參考,在哈爾濱成為冬天旅游熱門城市的這兩年,春運期間的票更難搶了。她只能選擇和朋友開車回家,光是單程的高速過路費和油費就要1000多元。“這還沒有算我請假的費用,因為怕趕不上除夕,也怕高速堵車,所以向公司請了3天的假。”
在交通費用之外,過年其他的花銷費用正在上漲。
比如置辦年貨。
在還沒有踏上回家之前,倪倪這幾天就在網上開始選購零食、堅果禮盒,還有春聯福字、燈籠等春節裝飾。甚至被各個短視頻平臺種草了洗碗機的她,不斷搜索各類洗碗機的功能和展示,決定給家里來個家電升級,來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
還沒回家,她就花了將近2000元。“其實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5000元都打不住。回去第一件事兒,就是先帶著父母去超市采購過年食材,這又是一筆費用。”
這兩年,95后甚至00后慢慢在成為年貨采購的主力軍。《中國青年報》曾經援引一組數據:在年貨購買人群中,95后與00后的消費占比在過去三年間以每年15%的速度遞增,如今已占據近四成的市場份額。
春節的消費不止于此。年輕人還需要掏錢參與這些春節特定活動:走親戚、買伴手禮、發紅包。
在一些地區,即便是沒有結婚,打工人也在從原本領零花錢的一方,慢慢向發零花錢的一方進行身份角色的轉變。
今年28歲的倪倪,有個處了2年的固定男友,但他們還沒有結婚的打算,按道理來說沒結婚的人不需要發零花錢,但她也會替父母準備這份紅包的費用。
在北方,給小輩兒包個200元紅包是個很正常的事兒,關系比較好的小輩兒甚至能給到500元。她坦言,走親戚總沒有空著手的道理,買伴手禮上門也就成了必要的“面子費用”,一來一回,就得送出去2000元。
對于她來說,“人情往來”的這筆費用,注定是一筆只出不進的賬目。已經在外打工幾年的她,即便是有長輩給紅包,也會以“我已經上班賺錢了”這個理由推辭掉。她自己都調侃道,“雖然給紅包的時候,表面上像劉強東那樣豪氣,但心里其實更想當那個領錢的親戚。”
像倪倪這樣的人還有很多。
對于他們而言,春節不光是和家人團圓的傳統節日,背后還有明碼標價的經濟賬單。
02 精打細算的一年
百節年為首。
不能否認,中國人對于春節這項傳統節日極為重視。但在這樣值得慶祝的節日里,越來越多年輕人也因為春節假期的花銷,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經濟上的壓力。
近日,在抖音平臺上,“普通人需要準備多少錢過年?”話題沖上熱搜。
話題下,有將近5000人參與討論,分享了自己的經驗。根據網友規劃和2023年春節消費圖鑒,普通人過年開銷至少要1.3萬元,如果算上出游等項目,開銷可能達到1.8萬。
盡管有人在評論區開玩笑道:不回家,立省2萬,但多數人還是選擇回家置辦年貨,置辦各種新衣服、新造型,為新年圖個新氣象。
只是,在春節花銷上,有人開始做出改變——把消費降級的風,吹到了春節假期開銷上。
一部分精打細算的人,選擇有節制地花。
比如老家在山西太原的木木年前就開始了盤算。她把“過年支出”這項開銷做了規劃,列出春節活動,并將費用嚴格控制在1500元以內。在她看來,春節期間,人們很容易因為上頭而大手大腳,所以,越到年底越要理性消費。
一部分追求更高性價比的人,選擇在春節假期花銷上“節流”。
比如說來自湖南的我老板。在她老家,過年非常講求儀式感。尤其是過年走親戚、送禮品、給小孩兒包紅包三件套的傳統流程,是必不可少的。但拜年禮盒長期存在浪費的問題:每家準備的SKU都差不多,最后都是提著禮盒來回送,沒人真的愛吃。
今年春節,她在家族內部提倡:今年拜年只聚餐,不送禮,全部空手上門。家族群里的成員表示了一致同意。
事實上,人們對于春節消費的觀念,在最近幾年已經開始做出改變。
一個重要的變化是:人們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物質消費。更多的家庭選擇旅游過年,把春節變成普通的假期;還有人選擇原地不動,利用春節假期“宅”起來,修復一年工作的疲憊。
當然,從過去的大手大腳到現在的理性,很多人轉變的關鍵因素,依然是經濟賬。
03 一道數學題
在王寶強和徐崢主演的電影《人在囧途》中有這樣一幕:為了打發在小巴上的無聊、打破車里的安靜,王寶強飾演的角色帶動所有人一起合唱,其中有一句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但不少人在工作后才發現,這句話很難套用在現實生活中。上過班的打工人在經歷過幾個春節后,深有體會:有錢,才能過個好年。
一方面,回家意味著年貨禮品、新衣打扮、人情往來,這些必要支出能在新年期間快速榨干一個普通年輕人的錢包。
另一方面,不回家便意味著省去不必要的開支,甚至能在過年期間賺點快錢,就算是去打零工,一天也能賺上三天的錢。
回家,肯定得花錢,不回家,或許能賺錢。這就使得“過年回不回家”成為了一道答案明顯的選擇題。
有些人主動選擇留下,只為了多賺點錢。
比如平面設計師卡卡。整個2024年他都在辛苦地找工作,終于在10月底入職了一家大廠的北京分公司。雖然工作很認真,但2個月后,他和領導的約談中被告知不符合該崗位的要求,沒能過試用期。
囊中羞澀的他,選擇留在北京,尋找一些春節期間的零工。他剛剛得到的一份工作是酒吧小時工,雖然工資不高,但用來支付日常吃喝也夠了。
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凱西做出了不同的選擇。她原本想趁著春節將近10天的假期出去旅游,目的地是杭州與周邊小鎮。她提前兩周搶好車票、訂好酒店,還花了兩個晚上仔細做了旅游攻略,甚至約好去上海朋友家一起過除夕夜。
圖:凱西原本出行計劃,現因為計劃有變,只能取消行程
但家里長輩的突然來訪,讓凱西只能留守北京過年。計劃的改變,給她帶來大把的空閑時間,趁機賺錢的想法,很自然就冒了出來。
凱西大學期間有過在迪卡儂兼職的零售工作經驗,這兩年擺攤經濟大行其道的時候,她還在離家不遠的網紅公園附近擺過一陣調酒、咖啡攤兒。不同于新手,凱西認為自己有著豐富的經驗可以勝任很多兼職崗位。
信心滿滿的她,在社交軟件、Boss直聘等平臺上看起了相關貼文,甚至還摸進了一個專門提供北京各種零工信息的群。
圖:北京某日結零工群截圖
但一圈觀察下來,她發現春節零工的門檻并不低:比如餐飲行業需要辦食品健康證;一份在朝陽公園當NPC,一天賺500-1000元的工作,要求申請者會跳舞或者有絕活,通過面試才能錄取。
就連像是在北京天壇、地壇等廟會商攤擺攤的零工工作,申請的人也不少。凱西透露,她詢問了一個在朝陽公園商攤擺攤的職位,但被告知該職位在1月6日就已經招滿了。
由于位置太遠、沒有時間面試、辦健康證、時間對不上等各種原因,凱西目前仍處于觀望的態度。關于春節零工的帖文中,那些“避雷”“騙子”“中介”等字眼,也有點讓凱西打退堂鼓。
有著多年養貓經驗的她正在考慮,要不要接一些上門喂貓遛狗的活兒。
如果能在春節接到活兒,賺點錢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接不到活兒,在朋友們都回老家,家里老人身體狀況又不方便出門走太遠的情況下, 該如何打發這個悠長假期,也是個難題。
從這幾年的趨勢來看,人們對于春節的選擇更加多元:不再把回家團圓作為唯一的必選項,也不是只依賴物質禮物來維系關系。這其中有自主選擇的成分,辛苦一年的人們選擇在春節假期為自己減負,或許多少也有無奈:如果不是被經濟賬和辛苦的人情往來勸退,誰不愿意回家呢?
頭圖來源|AI制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