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開頭,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那邊放寒假了嗎?
想必很多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吧。
前幾日,我們幾個媽媽空閑一些,聚在一起聊天。
本以為,熬過輔導作業的苦,跨過期末備考的難,此刻終于可以好好歇歇,來點“母慈子孝”的歡樂體驗了。
誰知道,大家的苦水一茬接一茬,根本停不下來。
“東東期末排名下降了,我叫他多寫幾張試卷,他對著我大吼大叫,一點都不明白我的苦心。”
“平時都是我照顧樂樂,好吃好喝供著,現在讓他幫我洗幾件衣服都不樂意,感覺這孩子太沒良心了!”
“我家彤彤更過分,一放假就睡到中午才起來,不吃早飯,作息紊亂,看得我直來氣……”
這些場景,你有沒有感覺似曾相識?
媽媽的絮叨和埋怨,藏著付出不被感謝的委屈,也有建議未被采納的不甘。
最終的指向,都是納悶和不解:
為何自己做了能做的一切,卻換不來孩子的理解和關愛?
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我也曾遇到這樣的困惑。
直到看到薩提亞心理學的理論:
家庭教育中,孩子通常沒有問題,如果孩子有問題,那一定是父母的問題。
才有所頓悟。
觀察了身邊很多父母的做法,和分析了很多孩子的反映,越來越發現一個現象:
孩子不愛父母,可能是由很多因素導致的。
而直接的原因,是父母在孩子放假的第一天就做錯了。
內卷時代,誰都不希望自己孩子成為那個被落下的人。
于是,很多父母拼了命地催促孩子學習,放假了也不例外,誓要抓住這個“彎道超車”機會,給孩子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
綜藝節目《親愛的小課桌》中,男孩徐敬凱的經歷就很典型。
在媽媽的要求下,讀一年級的他在一個寒假就完成270份試卷,外加7本大題、50頁打印卷,折算下來,平均每天做的試卷不少于10張。
媽媽說,她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可是孩子那木然的表情和自卑的眼神,卻分明透出疲憊和無奈,令人分外心疼。
很想問問男孩媽媽:要求孩子學習,一刻也不放松,究竟是孩子需要,還是自己的焦慮在作祟?
如果是后者,那么孩子感受到的,必然不是愛,而是壓力和控制。
都說彈簧一直繃得很緊,最后要么失去彈性,要么徹底作廢。
孩子也是一樣。
只有勞逸結合,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他們才能自主自發地成長,自覺自愿地感受到父母的愛。
中國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分享過一件事。
她的孩子曾經對她哭訴,自己過得實在太辛苦。
你們感受不到我們的痛苦,每天早上7點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點半,晚上回家寫作業要寫到11點半,媽媽,不是一天,是12年,連周六周日都被你們占上。
這份心聲,也是很多孩子的真實感受。
整天都在和學習打交道,好不容易放假了,孩子最渴望的就是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放松和玩耍。
若父母橫加阻攔,或者非要用“有價值”“有意義”來衡量孩子的選擇,孩子會不懂得怎么休息,甚至患上“休息恥辱癥”。
仿佛只能一刻不停地工作或學習,才覺得自己沒有浪費時間,一旦停下來休息,或者放空自己,就會充滿罪惡感,內心惶恐不安。
長期處在這樣的狀態下,孩子非但不能好好愛父母,也會停止愛自己。
我想,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這種情況發生吧。
看過一則短片。
女孩的爸爸長期在外工作,好不容易過年了,女孩以為爸爸終于能回家陪自己了。
誰曾想,爸爸沒有回來,只是如往常一樣,將錢匯給媽媽。媽媽帶著女兒去取款機取錢,告訴她,爸爸寄了錢,可以去買東西了。
女孩羨慕別的孩子有爸爸陪,只能借助畫筆表達自己的心愿,想象著爸爸陪她玩耍和聊天,只是很奇怪,她畫中的爸爸,居然是提款機。
很認同教育家蒙臺梭利的一句話:
理解孩子對他們來說是莫大的希望,當你拍拍他或摸摸他的頭,他們就會領會其中的善意,同時也為他們打開了愛的大門。
父母的愛,要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
如果因為工作忙,平時疏于陪伴,到了放假時期,孩子自然是希望能和父母相伴相處的。
此時,父母只是捧著手機,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
或者把孩子交給輔導機構,對孩子的情緒反應不重視。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感覺離父母越來越遙遠,進而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再和父母溝通交流。
這樣的家庭,多了冰冷的客氣和疏離,少了流動的愛意與溫情,實在令人遺憾。
那么,如何才能規劃好假期生活,讓孩子能夠在一學期的忙碌之后,得到真正的放松,又能高效學習,獲得充實的成長呢?
不妨試試下面三個方法。
第一,夸獎細節,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人是如何學習的》一書中指出:
影響孩子的學習成就有兩大重要因素,一個是智力因素,另一個則是內在動機。
如果能激發孩子的學習意愿,引導孩子看到學成之后的價值,那么孩子的學習投入度、主動度就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換句話說,父母苦口婆心的勸說和高壓控制都不是上策。
只有當孩子覺得,當前的學習任務是自己想要完成的、讓自己感覺有收獲的,孩子就會主動自發想要變得更好。
好的教育,不是注滿水桶,而是點燃火焰。
與其把孩子的假期時間安排成滿滿學習任務,讓孩子感受到疲憊和壓力。
不如和孩子好好聊天,說說為什么要他們讀經典名著,采用親子問答或者故事比賽的方式,引導孩子找到讀書的樂趣。
與其盯著既定的考試排名糾結和懊惱,讓孩子反復咀嚼自己的失敗和不足。
不如挖掘孩子的進步細節,夸夸他們的書寫變工整了,寫作業效率提高了,在學習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邁進,值得慶祝。
感受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孩子就會充滿成長能量。
第二,有益放空,允許孩子浪費時間。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
漫無目的地散步時,身體會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隨手翻看一本書,大腦會得到觸手可及的自由;
做一場白日夢或者發個呆,好像渾身都變得無比愜意,疲勞消失,茅塞頓開。
這種放空,在心理學叫做“有益放空”。
心理學教授莉·沃特斯指出,父母要給孩子“有益放空”的機會,不僅可以幫助孩子修復大腦、提高學習能力,還能發揮孩子的優勢,讓他們成長得更出色。
假期里,父母一定要給孩子留出放空時間。無論孩子拿來發呆、洗澡、鉆研魔術、觀察螞蟻,都可以。
不用必須追求一個結果,一定要學成一個魔術,琢磨出一個規律。
允許孩子浪費時間,真正自由地沉浸其中,孩子才能真正感覺到放松,潛能也能隨之得到真正的激發。
如果孩子愿意,父母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放空,加入他們的探索之旅,給孩子提供一些資源支持。
慢慢地,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也會不知不覺和父母靠近。
第三,互相陪伴,讓愛意流淌在日常細節。
心理學指出: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共同時間越多,親子關系越好,孩子的同理心也越強。
這樣的陪伴,不用太多時間,但一定要用心。
可以在固定的時間一起到公園散步,風景優美,父母在旁,對孩子來說就是溫暖的幸福。
可以鼓勵孩子參與家務,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孩子的動手能力提升了,耐心和責任心也得到培養。
無論是在外旅行,還是居家陪伴,都有各自的詩意與美好。
假期還長,趁這個時間,和孩子來一場扎扎實實的生活實踐吧。
一山一水的踏訪,一蔬一菜的操持,一衣一褲的清洗,一勺一碗的采買。
當孩子沉浸其中,便能升騰起對家庭的眷念,氤氳出對父母的感念。
點個“在看”,愿每位家長和孩子都能建立深厚的情感,將日子過得五彩斑斕。
作者 | 許小貓,公眾號: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主播 | 知樂,想用聲音溫暖每個遇見的你。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最好的贊賞,就是“在看”和分享,讓生活更有溫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