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1月22日報道,2024年10月中旬,我國專家赴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口附近海域獨立采集樣本。經向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了解,此系我國首次對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進行獨立取樣,國內科研機構已經完成對樣本的檢測和分析,氚和銫-137、鍶-90等核素活度濃度未見異常。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工作流程,相關具體數據將由IAEA匯總后統一公布。
專家表示,由中國等利益攸關國對福島核污染水排海實施獨立取樣,有助于國際社會獲取真實有效數據,及時掌握排海影響,也可同IAEA和日方自主監測結果形成比對驗證,是對排海實施國際監督的重要一環。結合迄今各類監測數據,暫未有跡象表明排海對相關海域海洋生物造成影響。
上述報道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日本排進海里的核污水不會對海洋造成污染,因而是安全的,日本海鮮放心吃吧。
據過往報道,日本政府于2023年8月24日開始,在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監督下,將放射性廢水過濾和稀釋后逐步排入海洋,預計整個排海計劃為期至少30年,總量超過100萬噸,這引發一系列國際反應。
自開始排放后,聯合國IAEA對該核電廠附近海水進行了獨立采樣和測量,確認氚含量符合安全標準。截至2024年7月15日,核電站附近海水檢出的氚含量為9bq / L,遠低于日本安全排放標準(700 bq / L)及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標準(10000 bq / L)。2024年10月,IAEA 派遣中、韓、俄、英、法等 11 國專家到福島進行全面安全調查,結果顯示排放設備與核廢水水質均符合國際安全標準。
記得2023年8月份日本剛開始往海里排核污水的時候,筆者寫了一篇文章《關于日本排核污水,只問一句,以后還能吃海鮮嗎?》,對全面禁止進口日本海水產品,取而代之的是從俄羅斯進口的說法表示懷疑。
筆者不是核專家,對那些氚和銫-137、鍶-90等核素也不咋明白。筆者之所以提出疑義是基于下面兩個底層邏輯:
一、如果日本排進海里的核污水毒性很大,那么首先遭殃的一定是日本,之后才會隨著海水的流動毒害周邊其他國家。難道日本人都是傻子,干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萬”的事?
二、學過地理的都知道有個北太平洋環流。北赤道暖流遇到菲律賓群島部分海水轉向北流,形成日本暖流;日本暖流繼續北上,逐漸向東偏轉形成北太平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直撲北美大陸,之后兵分兩路,一路沿北美洲西海岸北上,途經阿拉斯加、白令海峽、俄羅斯勘察加半島形成千島寒流,最終和北太平洋暖流閉環;一路沿北美洲西海岸南下形成加利福尼亞寒流,最終和北赤道暖流閉環。
也就是說,流經日本的海水一定會流到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如果日本核污水有危害,為何美國、加拿大不出來抗議,反而同意排放?又為何要用俄羅斯海產品替代日本海產品?
難道魚也分國籍么?
邏輯上就說不通啊。
記得當時有人說,240天后,日本核污水將到達中國沿海,從此不吃海鮮。
難道從此告別蔚藍色的海洋,這個人類生命的搖籃?
有統計數字,2022年,中國全社會漁業經濟總產值高達3萬億、涉及從業人口近2千萬,在國民經濟的大盤中,所占比重確實不低,必須認真嚴肅加以對待。
看來,任何事情,都應該以事實為依據,以科學為準繩。
掐指一算,贏了兩次
所以,筆者當時就說了,你們不吃,我吃,正好撿點便宜。
現在筆者有點小竊喜。因為,按金政委的說辭,筆者贏了兩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