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客戶端2023-07-29 08:58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宋浩
7月2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主辦的“坐標——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革命文物特展”正式開放。
本次展覽展出館內珍藏文物233件,如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巴金《團圓》《赴朝日記》、林杉《上甘嶺采訪筆記》以及舒群、李蕤、黃谷柳的戰地日記、家書……以此向英雄們致敬,向銘記英雄之名的作家們致敬。
張霽雯,中國現代文學館館員,95后,“坐標”特展她參與了文案撰寫。展覽中每一段文字,由同事和她一起撰寫、打磨,過了幾十遍。也因為這次機會,她得以近距離接觸這些館藏文物,與70年前的那段歷史產生更直接的聯系。
看著70多年前的筆跡,張霽雯仿佛看到1951年到1953年,眾多作家、藝術家跨過鴨綠江的場景。他們有的是戰地記者,有的是赴朝慰問團成員,有的是中國文聯赴朝創作組成員,他們到戰場一線去,用文藝記錄戰地歷史。
林杉《上甘嶺采訪筆記》(林杉家屬提供)
在整理這些文獻、梳理這些人的經歷時,張霽雯發現,有的人三年里頻繁前往戰場,比如魏巍;有的人既參加過慰問團、又參加過創作組,比如黃谷柳;有的人為了收集素材,在慰問團、創作組之外又另行前往,比如巴金……
在他們留下的文字、圖片中,鮮活的現場保存了下來,一種精神也保存了下來。
《赴朝日記》讀后感
“烽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電影《英雄兒女》的插曲《英雄贊歌》至今仍廣為傳唱。影片中,王成的那句“為了勝利,向我開炮!”,感動了一代又一代人。
電影《英雄兒女》(1964)劇照
1964年上映的這部影片,改編自巴金的小說《團圓》。這部小說是巴金入朝采訪后,經過醞釀沉淀創作出來的。巴金曾告訴女兒李小林:他到過朝鮮戰場許多部隊,英雄們的事跡使他感動,他集中概括了許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團圓》里的王成。
巴金曾兩次赴朝。1952年3月,中國文聯赴朝創作組17人奔赴戰場,49歲的巴金是組長;1953年8月,巴金第二次去朝鮮。前后分別在朝生活八個月、四個月,巴金在部隊感受戰斗生活,收集了很多素材。
展廳里展出巴金的日記。
張霽雯讀過巴金小說,也看過電影《英雄兒女》,這次看到了巴金的《赴朝日記》。同事從庫房里把《巴金日記》調出來,看到第一眼,張霽雯驚訝于日記的“小”:“它非常小,大概跟我的手掌一樣大,黑色封皮一個小本子。每一頁密密麻麻的,正反兩面寫滿了小字。”筆跡是連筆,但給人一絲不茍的感覺,張霽雯能感受巴金其人,也能感受戰地寫作的氛圍。
細讀日記,張霽雯第二印象是“以小見大”。“這些文字非常樸素,一眼看去都是流水賬”,但串起來看是磅礴的歷史,中間也飽含著作家對普通人,對朝鮮人民、對人民軍和志愿軍戰士的關心。
朝鮮成川郡香楓山“志后”的“地屋子”。(何孔德繪)
日記中,1952年6月28日晚,下了一夜的雨,巴金冒雨去板門店附近某部。因地理環境和作戰需求,志愿軍的營地是“地屋子”,就是挖地洞,外面看很隱蔽,什么也看不見,里面是木板墻、有電燈。“地屋子”往往在山上,巴金徒步翻過一座山,到時渾身已濕透。
營部安排他住在三連炮排的防空洞,快十點時,巴金“睡前出洞,雨很大,開城的老百姓應該高興了。我也高興。”開城位于三八線附近,巴金兩個月前曾在開城活動。在這樣的雨夜,巴金想到的是開城的老百姓。
力量何處來
李蕤也是創作組成員之一,在朝期間,他不少行程都和巴金在一起。巴金日記里,常見“早上去李蕤處”“和李蕤同去某人處”這樣的話。1952年6月,巴金、李蕤還遇到了來采訪的魏巍,三人同時同住。
1952年夏,作家與63軍戰斗英雄合影,自左至右:劉光子、王永章、魏巍、郭恩志、李蕤、李滿。(魏巍家屬提供)
6月28日那天雨夜,李蕤、巴金、魏巍一起出發,李蕤病了半個月剛痊愈,魏巍主動幫他拿行李。李蕤在日記里記載:“先是魏巍一個人扛,我替他拿著些輕東西,后來我們找到一根棍子,兩個人抬。山很高,路很陡,上頭下著小雨,真是汗流浹背,但心里有說不出的愉快。當他到坑道的時候,我看到巴金同志的脊背,在散發著熱氣。”
這天晚上,巴金想到開城農民,李蕤的感受是:“雨聲淅瀝,炮聲隆隆,隔一個山頭,便是敵人,心里有些異樣的感覺。”6月29日早上,一覺醒來,李蕤看見自己鞋飄在水面上。防空洞灌水了。
簡單吃了早飯后,他們去陣地上。因為小雨不斷,巴金一路上眼鏡不斷被打濕,看不清路,摔了一跤,摔得“相當重”。巴金說,“不過我還有力量支持下去,站起來,就繼續往前走。”到陣地上時已經成了泥人了。
在張霽雯印象中,作家每天都會面臨各種挫折。作家們出發上路,經常在晚上,不容易被敵轟炸機發現。同樣的道理,晚上上路汽車不能開燈,人也不能打手電。如此一來,走山路就常常摔。《團圓》中王芳出場時,“我”就剛摔了一跤,就是戰地真實情況。
1952年3月28日,巴金與黃谷柳采訪“萬里號”駕駛員周光遠,他原是112師文工隊的通訊員,入朝一年變成熟練司機,安全行駛3萬公里,沒出過事故。(黃谷柳拍攝 黃茵提供)
坐車也會有事故。3月31日晚上他們去平壤,8點左右,車差點和對面來的大車相撞,翻溝了,好在人都沒受傷。每天經歷各種挫折,但有一種力量支撐他們走下去。
支撐的力量來自哪里?李蕤給妻子的信里寫道:“到朝鮮戰場后,才明確地覺察到志愿軍不僅是我們的保護人,而且完全代表著新一代人的道德品質。這不必找什么英雄功臣,一個最平常的人身上也能看見。譬如,一個電話員,在炮火封鎖中架電線,在困難的時候,為完成任務,就自動用自己的兩手牽起電線,讓電流從身上通過,完成一個重要的通話。”
《英雄兒女》中王成的原型趙先有烈士,堅守陣地三天兩夜后,敵人沖上陣地時,再三要求炮兵“向我陣地開炮”,與陣地共存亡。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從上甘嶺到長津湖,從松骨峰到金剛川……
李蕤、巴金他們天天聽說這樣的事,天天與這樣的人在一起,看慣了大無畏的英雄主義,面對挫折會沒有支撐的力量嗎?離開戰地之后,這些回憶都將在作家們的心中慢慢發酵,被融匯一起,寫進文學作品里。
彎月與圓月
讀過這些館藏文獻,寫完展覽的文案腳本,張霽雯還配合了展覽現場的設計。
展廳里設計的上海巴金故居的書房。
展覽第三單元“英雄兒女”,展出了巴金《團圓》和《赴朝日記》手稿,同時設計了兩處場景,一是上海巴金故居的書房,二是“實景戰地書房”。巴金書房頂上有一輪滿月,戰地書房的背景是一鉤彎月。兩個月亮的對應,是張霽雯的小構思。
1961年,巴金回國數年后,寫出了中篇小說《團圓》。張霽雯想象,在平靜的書房里,巴金懷著激動的心情回想當年,醞釀出這篇小說。此時,戰爭結束了,大家團圓了,中國向來以滿月象征團圓,張霽雯就想到了“月亮”的創意。
展廳里的“實景戰地書房”
為了呈現巴金在朝的寫作環境,展廳設置了“實景戰地書房”。漆黑的坑道、凌亂的巖石、破舊的的掩體沙袋,還放了一把飽經槍彈的軍號和一支舊舊的鋼筆,讓觀眾可以實景感受戰地寫作的環境。
這樣的布置和設計,從李蕤日記、書信獲取了靈感:“只能像蛤蟆一樣趴在地鋪上寫字”,“上午就趴在石片‘桌子’上寫,沒有集中構思,寫了篇流水賬式的東西”……
與書房的滿月相對應,“實景戰地書房”的背景是彎月。
在《赴朝日記》中,張霽雯發現巴金的日記語言十分平實,如“昨天很暖,今天相當冷,舊歷十月十一,月色朦朧。”巴金沒提是圓月還是彎月,但與《團圓》的滿月相對,《赴朝日記》就對應彎月。
兩個月亮一對比,多了一層意義:戰爭帶給人的遺憾,我們呼喚和平,期待彎月后的圓月,期待分別后的團圓。
從文案到展廳,經過兩個多月的籌備,張霽雯對志愿軍戰士、對赴朝作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夜深人靜,面對文案,她覺得有一種“平靜的震撼”,難以用言語表達。一張照片、一頁手稿,某一處小地方,呆呆看著,有時候就突然熱淚盈眶。
照片里的笑容
魏巍寫了《誰是最可愛的人》,后來幾十年里不斷有志愿軍戰士拜訪他、銘記他。巴金等人也一樣——第五單元“我同祖國在一起”展出了20余封信,是志愿軍戰士們寫給黃谷柳的。
創作組成員赴朝的前一年,黃谷柳曾以《南方日報》記者的身份參加過第一屆赴朝慰問團。1951年、1952年前后兩次赴朝,他用相機拍攝下一個個鮮活的面孔和場景。本次“坐標”特展,黃谷柳的外孫女黃茵女士提供了眾多照片。黃谷柳的鏡頭下,有志愿軍指戰員,有創作組的文藝家,還有朝鮮人民……
讓張霽雯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不太一樣的照片。
黃谷柳,1952年10月6日,在烈士的臨時墳地。(黃茵提供)
照片中是黃谷柳本人,懷抱著一只小貓。黃茵提供的釋文說:“1952年10月6日,黃谷柳到烈士的臨時墳地上憑吊,在281.2高地上,一只小貓從洞穴里竄出來曬太陽,黃谷柳把它輕輕抱起,請一位士兵給他拍下這張照片。”
張霽雯第一眼看到這張照片,她就知道,不需要多介紹烈士、貓,一瞬間就會受到深深的撼動。那只瘦瘦的小貓是戰爭另類的見證者,是戰場上艱難生存的另一個生命,黃谷柳、烈士、貓、陽光,產生了非常溫馨的化學效應。
黃谷柳是笑著的,他的鏡頭下也不缺笑容。1952年五一勞動節,開城舉行運動會,黃谷柳鏡頭下,朝鮮婦女蕩秋千,蕩起二三層樓高;老大娘熱情的跳著舞。
1952年5月1日,開城舉行運動大會。黃谷柳日記里描述:“勇敢、活潑、熱情、有毅力、樂觀……”(黃谷柳攝,黃茵提供。)
巴金在日記里也有相似的觀察,1952年3月,他“沿途看見朝鮮男女甚多,服裝整齊,臉上帶笑。”
1952年5月18日,黃谷柳回到開城,發現自己剛離開十日,花兒一下都開了,他拍下春花盛開的場景。晚上在日記里寫:“春夏之交,百花競放,自然界勃發的生命,給人一種永恒不倦、不斷發展的真實感覺。”
展廳里的黃谷柳《赴朝日記》。
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
70年前,先輩留下這些文字、照片,留下他們清晰的時空軌跡,也留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留下了歷史中一處閃亮的坐標。
“轉載請注明出處”
來自:百度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2714640389345911&wfr=spider&for=pc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