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詠慷,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協會員;196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6年在全國性報刊發表作品;1968年2月入伍,歷任戰士、臺長、指導員、教導員、北京空軍干事、某技勤所政治處主任、總后勤部機關刊總編室主任等,先后畢業于空軍學院政治系、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魯迅文學院;曾被評為空軍學習毛澤東思想先進個人和自學成才先進個人;著有長篇小說《南泥灣》《東江劍魂》《青春殤》《青銅鏡》等,長篇散文《紅色季風》,長篇敘事詩《二月蘭》,散文集《紅色傳奇》《走盡天涯路》等,長篇報告文學《抗SARS風暴》《發兵治水》《一個院士的成功之路》《跨越蒼茫》《執著人生》《西部通道》《新中國大閱兵》《一江山登陸大血戰》《北斗星下去延安》《英雄情結》等,詩集《但,我還要思索》《心中的芳草地》《兩代人詩詞選》等;曾獲國家圖書獎、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全國人口文化獎、冰心散文獎、中國報告文學大獎、全軍圖書獎、全軍文藝新作品獎等。
我在銀屏山下“三讀”
詠 慷
說到“新時代,新閱讀”,我就不禁想到去年冬回家鄉東莞閱讀、創作的一點兒感悟,可概況為:讀文、讀事、讀人!
這次回鄉緣于東莞的最高峰銀瓶山。那里是父輩們參加抗日活動所曾到過的地方。他們回憶:早在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因打擊日本侵略者、運送傷病員都要沿山路走,銀瓶山遂成為“紅色交通線”。特別是他們在周恩來等領導下,實施了舉世矚目的“秘密大營救”——從1941年底開始,歷時半年多,通過水路、陸路營救出數以百計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其中我所熟知姓名的就有茅盾、鄒韜奮、胡繩等,都是途經銀瓶山下輾轉到大后方……我特別找出茅盾的《脫險雜記》,文中稱:這次營救組織“難以想象的仔細周密”,是“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當年鄒韜奮給東江游擊隊領導曾生的題詞
這些年,我雖認為家鄉是作家寫作的原點、基點,也回過幾次東莞,但有關方面著力安排去的大多是經濟發展快、已位列“全國經濟百強鎮”的地方……
揣摩原由,我猜想或許是因銀瓶山所在的謝崗鎮,多年來就是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只有一些“三來一補”的小企業,旅游業也沒發展起來……故不無遺憾地恍然大悟:在不少人單純以“GDP”高低論“英雄”的情況下,GDP在全市“墊底”的謝崗,哪里輪得到?
但濃厚的“銀瓶山情結”,還是使我人生的緊迫感油然而生,決定不靠哪兒“安排”,徑直聯系了謝崗的朋友,立即踏上了奔向銀瓶山的行程,想通過親身體驗讀些、寫些東西。
或許有人會說:“那還不容易?現在有AI了,只要給出一個指令,DeepSeek就能在十秒鐘以內生成一篇連貫的詩歌、散文、評論和短篇小說……”
不知道此論真假與否?我只知道自己肯定不會采用這種創作方法。
的確,近來AI技術的發展,成為不少人關注的話題。作為喜歡讀書的人,我也不能不關注AI技術,曾在朋友中有過一些討論,感到對它應:既“重視”,又“平視”。
AI和其他科學技術一樣,無疑是雙刃劍,既能為人類社會帶來進步,也會引發新的問題。如馬克思所說,科學技術應服務于人類的解放和全面發展,而不是成為控制人類的工具。
據說,AI能通過大數據和算法生成符合語法、邏輯甚至模仿特定風格的文本,但本質仍是基于已有數據的重組和概率預測,缺乏真實的情感體驗、主觀的生命感悟以及對復雜人性的洞察,而后者不正是一部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嗎?故竊以為,倘若有人企圖用AI寫總結、講話稿、策劃書,或許能取得一點兒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這是人工智能的功勞,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創作。倘若用AI寫作求發表,更是違背了創作的“原創”原則。
進步還是落后,生存還是毀滅,從來不掌握在人類創造的冷冰冰的機器手中,不掌握在凝結了人類智慧的科學與技術手中,而是掌握在充滿了欲望的人類自己手中。
在銀瓶山下的采訪、創作,使我一定程度上親身感受到進入新時代、新生活,應當如何進行新閱讀、新創作。
讀“文”,是認真閱讀各類書籍、文檔,從中了解經過歷史篩選的有關資料。
同其他采訪類似,銀瓶山下新結識的朋友,熱情地幫我找來《謝崗鎮志》、情況介紹、人物事跡等文字材料。它們對了解當地的基本情況,無疑有所幫助,但若說它們能代替誰文學創作,距離無疑差十萬八千里!平心而論,朋友們對我最大的幫助,是使我比較方便地結識到各方面采訪對象。
讀“事”,是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這方天地近年發生的重大事項,使銀瓶山的過去與現在、所經歷的痛苦與歡樂,全都浮出歷史的地表:此地位于東莞最東端,是該市“東大門”。一些人調侃:“我們這兒是東莞的‘喜馬拉雅’和‘西伯利亞’。說它‘喜馬拉雅’是因它是東莞最高峰,說它‘西伯利亞’是因它位于東莞最邊角、最貧窮……”
銀瓶山峰頂
此時我不禁想:難道這典型的“山鄉”,就不能發生“巨變”,煥發出生機與活力?
當地領導說的“事”沒使我失望——就在2024年底,公開媒體披露了最新數據——謝崗鎮2024年GDP同比增長7%,超過廣東省(3.5%)、全國(5%)平均水平。它強化經濟運行保障,堅持制造業當家,推進新型工業化,全力招商引資,拓展產業空間,優化產業布局,創新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成長,多項經濟指標排名全市前列,顯示出在基礎設施建設和工業發展方面的強勁動力。此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實現了1.5%的增長,常住人口、社保開戶、工業用電量、貸款余額等4項指標增速全市第1,工業投資總量全市第2,加快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功舉辦了多場推介會和招商會,榮獲市優秀招商鎮的稱號。在新動能方面,隨著低空經濟管理辦法的正式出臺,超600畝的低空經濟產業園規劃工作已全面鋪開。比亞迪增資擴產項目成功落戶、通用航空項目全面完工,為謝崗鎮的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關領導表示,這些成績不僅展現了銀瓶山下經濟的穩健增長,更反映出它在面對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時所展現出的強大韌性和蓬勃態勢。未來將繼續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升級和轉型,為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而不懈努力……這些“事”,真夠人“讀”一陣子的!
讀“人”,則是通過“讀”典型人物,了解當前社會的嶄新面貌。這也是各類書上暫時還沒有的,屬“口述版”。
銀瓶山下有一“荔枝王公園”,內有棵樹齡150年的“荔枝王樹”,結滿飽滿碩大、色澤鮮艷的荔枝……
這就不能不寫到羅衛國,正是在他悉心照料下,1992年“荔枝王樹”單株產量達3千斤,至今東莞沒單株產量破此紀錄。
羅衛國熱心指導鄉親嚴格按照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生產荔枝,成功注冊了“銀瓶山”商標,走上品牌銷售之路。
2015年11月,他們生產的荔枝被評為廣東名特優新農產品。2020年6月應邀拍攝了廣東電視臺《尋味東莞》節目第一集《得天獨厚》。
如今每逢七八月,眾多游客慕名而來。
人們在大片果林中,總能看到一位穿著作業服為果樹除蟲施肥的女士,對待每一棵果樹,如同對待孩子般小心呵護。
她是羅衛國的兒媳陳鉆佳,先前學會計專業,毫無果樹種植經驗,2002年嫁到銀瓶山下,看到年邁的公公和日漸式微的幾十畝龍眼荔枝,決定擔起守護果林的重任。
沒經驗,她就主動向老果農公公學習;晚上借助多渠道搜集果樹種植、施肥、嫁接等知識;天一亮就鉆進果林,針對長蟲的果樹實戰研究,各個攻破。
二十多年過去,陳鉆佳由原先的果樹種植“小白”變成方圓百里有名的種植能手。她管理的龍眼林和荔枝林,結出的果實爽脆清甜,堪稱果中珍品。
難能可貴的是,陳鉆佳不忘幫助周邊的果農,將多年經驗傳授給他們,帶大家一起走向創收的幸福小康路。
她率先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利用基地將種植戶緊密串聯起來,以自己的專業技術為優勢,為大家提供選種、技術指導到包裝銷售的全程服務,推動粗放的生產方式走向標準統一、集約化大規模生產。
隨著合作社規模越做越大,前來請教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誰,她都面帶微笑,耐心解答,還會將咨詢者帶到果園手把手傳授。
有人說,實踐美好是因為自己善良。她不會說自己有這般美德,但她一看見那種細小的、不經意助人的事就會仿效。
生活中的美好總能撞人心懷。談及獲評“全國優秀農民工”、“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榮譽,陳鉆佳將其歸功于社員、家人的支持:“成立合作社的目的,是創造自己當地的品牌,合作共營,共同富裕!”
時代需要好人。“讀”他們,會發現他們代表著時代的道德風尚——愿意做好事幫助他人,沒功利計算也沒患得患失,堅持著信仰、德行與操守,內心充滿快樂、純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