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承載著中華兒女世代相傳的團圓記憶。2024年底,春節成功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是吸引了全球的關注。然而,最近一個特別的發現引起了廣泛討論:從農歷2024年到農歷2028年,大年三十將連續缺席。
這一現象引發了許多人疑惑:未來5年的大年三十哪去了?為什么此前沒有聽過類似現象?這是什么原因導致的?未來還會出現連續幾年沒有大年三十的情況嗎?讓我們先從農歷的起源開始,一起揭開大年三十消失的秘密。
農歷的起源和發展
想要了解農歷的起源,首先需要分清四個概念,即農歷,夏歷,陰歷和陽歷。其中陰歷也被稱為太陰歷,是一種完全以月相變化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它以朔望月為一個月的長度,通常一年包含12個月,因其不設置閏月,與太陽年存在差異,因此逐漸會與四季脫節;陽歷也稱太陽歷,它以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周期為基礎,可以準確反映四季變化,每4年增加1天,固定2月為閏月。
中國民間習慣稱農歷為“陰歷”,這種叫法是不準確的,農歷是陰陽合歷的一種。農歷巧妙地融合了陰歷與陽歷的特點:其月份劃分嚴格遵循月球盈虧的周期變化,體現了陰歷的特征;而二十四節氣的設置則精確反映了地球在太陽軌道上的位置變化,又具備了陽歷的特點。它基于夏朝所創歷法——夏歷不斷發展而來。從太初歷誕生起至1970年,人們都統稱其為夏歷。
▲圖1 月相示意圖, 體現了農歷的陰歷部分。
▲圖2 24節氣與地球在太陽運行軌道上的位置示意圖,體現了農歷在陽歷的部分。
通過下表直接展示農歷(夏歷),陰歷和陽歷的異同。
中國農歷的發展經歷了從早期的“三正歷”到現代《紫金歷》的漫長演變過程,每一階段都伴隨著天文學的進步和外來文化的影響。特別是唐代、明清時期和2017年的三次重大改歷,下表按照時間線梳理了農歷在不同時期的主流歷法名稱。
在公元前104年之前,無論是三正歷還是四分歷,都未能有效指導農業生產。因此,漢武帝深感其不足,遂詔令改進歷法。后漢書記載:“孝武皇帝攄發圣思,因元封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乃詔太史令司馬遷,治歷鄧平等更建《太初》,改元易朔,行夏之正。”這里所說的“行夏之正”指的是按照夏歷以一月初一為一年之始,這也是農歷被稱為夏歷的原因。甚至在解放后大部分地區仍叫做夏歷,直到1970年才正式改夏歷而稱農歷。
▲圖3 《太初歷》的推測圖,二十四節氣、五行八卦以及天干地支的對應關系。
如今,許多家庭購買的紙質日歷實際上是基于農歷制作的一種傳統日歷。這類日歷通常按照傳統格式編制和印發,被稱為民用歷書,即黃歷。其內容不僅涵蓋了年月日和二十四節氣等核心日期信息以指導農時,還通過二十四節氣、五行八卦以及天干地支的組合關系推算了每日的“吉兇宜忌”事項,以供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擇吉避兇”使用。
▲圖4 老黃歷印發的內容實例。
現行農歷的計算標準:揭開大年三十消失的秘密
盡管農歷經過漫長的發展,但在2017年前公開發行的農歷日歷產品之間仍存在日期編排不一致、節氣時間不一致、甚至重要傳統節日不一致等問題,例如2013年的端午和冬至都分別有不同的日期版本。為此,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編算,于2017年正式確立了農歷發行的國家標準——《農歷的編算和頒行》。
月相的變化周期與月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直接相關,但不是嚴格相等。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周為27.32天,即為恒星月;而月相的變化則是從一次滿月到下一次滿月的時間,稱朔望月,朔望月的時間略長于恒星月。這與地球繞太陽的公轉密切相關,如下示意圖:
▲圖5 恒星月和朔望月,位置1為起始時刻,位置2中水平虛線位置的月亮對應的正好是一個恒星月,而在朔位置才是一個朔望月。即朔望月略長于恒星月。
上述示意圖也解釋了“十五的月亮十六圓”的原因。大年三十的缺席,如果說都是月亮惹的禍,也不算錯。正是由于朔望月周期平均為29.53天(實際在29.27-29.83天之間變化),這導致農歷有了大小月,即大月為30天,小月則為29天,而且大月的數量多于小月。而當臘月遇到了小月,那么大年三十就自然缺席了。巧合的是,2025年到2029年這五年都連續缺席了。
大年三十為什么會連續缺席?未來是否還會發生?為了解釋這兩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確定現行農歷的計算標準和計算精度。《農歷的編算和頒行》中指出必須確保現行農歷在日期編排上的唯一性,要求對朔日和節氣的具體時間的計算必須非常精確,即使它們的具體時間在接近午夜0點時也能準確判斷它們屬于哪一天,這樣就不會出現像2013年的端午和冬至都分別有不同日期版本的情況。目前,對1900年至2100年間朔日和節氣時刻的計算精度已經達到1秒以內。
筆者計算了從1900年到2100年間大年三十連續5年缺席的起始年份。計算結果表明第一個起始年份即為2025年,即農歷2024年,具體日期如下:
2025年1月28日是農歷2024年臘月二十九,為除夕日;
2026年2月16日是農歷2025年臘月二十九,為除夕日;
2027年2月05日是農歷2026年臘月二十九,為除夕日;
2028年1月25日是農歷2027年臘月二十九,為除夕日;
2029年1月28日是農歷2028年臘月二十九,為除夕日。
從1900年至今,2025年至2029年將首次出現大年三十連續缺席5年的現象,這也解釋了為何之前從未聽說過大年三十連續多年缺席的情況。更有趣的是,計算結果表明,未來仍會出現相同的情況:大年三十將在2057年至2062年和2088年至2093年分別連續6年缺席。由此可見,大年三十連續5年或更長時間缺席的情況并非罕見也非巧合,這一現象與農歷閏月的設定及歷法規則密切相關。
大年三十的缺席現象主要體現了農歷中陰歷部分的特征;而農歷的閏月設定則體現了農歷中陽歷部分的要求。農歷的平年354天左右,這與一個回歸年(365.242天)差了十多天,通過置閏法可以很好調和農歷一年的時間。《農歷的編算和頒行》中規定,包含冬至的月份為農歷十一月(冬月),從冬月開始,按照“朔出現的那天為初一”的原則排列月份,如果有一個月中沒有包含中氣(二十四節氣中,處于偶數位的節氣稱為中氣,如:雨水、春分、谷雨……冬至、大寒),則這個月定為閏月。通過計算,大約19年會產生7個閏月。下圖還提供了未來直到2100年的閏年和對應的閏月。
▲圖6 未來直到2100年的閏年和對應的閏月。
后記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2024年11月新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除夕已正式納入法定假日序列。2025年即將迎來首個非遺春節,即便沒有農歷三十這一天,除夕依然存在,只是自然順延至臘月二十九。對于過農歷生日且生日為大年三十的人來說,連續5年沒有大年三十確實令人惋惜。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在農歷二十九或在正月初一慶祝,這種特別的經歷,也為生日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歷史印記,讓它變得更加與眾不同。
歷法從來不等同于時間,它是人類依據天體運行規律對時間進行劃分和記錄的一種方式,是人類試圖與日月星辰對話的一種努力,更是人類與宇宙之間的一份聯結。天體的運動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歷法也因此需要不斷調整,以適應這些微妙而復雜的變化。正因如此,我們才會看到諸如“消失的10天”和“閏秒”這樣有趣的現象。這都提醒我們,時間的腳步從不會停留,而歷法的調整則是我們與日月共舞的一種默契。
年關將至,寒風凜冽,思鄉之情愈發濃烈。今年你計劃哪天回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抽取留言點贊前3位送出“墨子號”新年禮包一份!
參考資料
1. “農歷”相關知乎和維基詞條
2. GB/T 33661-2017,農歷的編算和頒行[S] ;
3. 張聞玉:《古代天文歷法講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4. Python語言Lunardate數據包,https://github.com/lidaobing/python-lunardate
5. 香港天文臺,Gregorian-Lunar Calendar Conversion Table, https://www.hko.gov.hk/en/gts/time/conversion.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