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引言:
民國意味著什么?是奢靡的生活,還是軍閥的混戰?
其實,在世家花天酒地和軍閥相互攻伐的背后,是無數底層百姓的悲涼。
在戰亂不斷、朝不保夕的時代,每個人都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生怕橫遭變故而家破人亡。
民國時期有一種獨特的物品叫“大黃魚”(其實就是金條),在民國時期是少有的硬通貨。
那么一根“大黃魚”放在現在大概相當于多少錢呢?
一、“大黃魚”的前世今生
縱觀人類歷史,貴金屬以其價值穩定一直充當貨幣的角色。
在中國歷史上,自秦始皇完成統一以來,官府所鑄造并明確規定分量的青銅錢幣成為了官方貨幣,并一直沿用至清末。
不過,宋代以后已經逐漸出現了其他各種形式的貨幣。
宋代因民間工商業發達而銅幣不便運輸攜帶,故開始以官府的信譽為背書印發紙幣。明代時白銀大量流入,其價值昂貴且穩定。
加之紙幣濫發經常引起通貨膨脹,白銀迅速成為法定流通貨幣,被鑄成一定標準,稱為“元寶”。
清代沿襲明制,以白銀作為法定貨幣,乾隆時期開始大量鑄造銀元,只有小宗交易可能用到銅幣。
辛亥革命發生后,由于戰爭的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和貨幣制度陷入混亂。
后來北洋政府開始發行印有袁世凱頭像的銀元(俗稱“袁大頭”),的出現暫時穩定住了經濟形勢。
袁大頭成了被市場認可的貨幣。然而民國局勢風云突變,軍閥混戰使得各省為了籌集軍費而自行印錢,濫發紙幣使得物價飛漲,人民生活更加困難。
在大洋彼岸,美國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經濟危機,總統羅斯福決定全球性的收購白銀。
通過《白銀法案》的簽訂,中國貨幣對美元的匯率驟增,民眾更傾向于消費外國的商品,進而造成了大量的白銀外流。在各國經濟開始恢復時,中國陷入了經濟恐慌之中。
1935年,南京國民政府開始發行法幣(一種紙幣),白銀被禁止使用。然而,此時的法幣根本沒有信用可言,民眾還是認為真金白銀更保值。
不過白銀不允許流通,于是百姓將黃金稱為“黃魚”,在私下用一兩多重的黃金(被稱作“小黃魚”)進行交易。
南京國民政府對此也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連國民黨的高層都在私下里囤積黃金。
蔣介石此時從美國購得大量黃金,并由央行操刀,鑄成五錢、一兩、二兩……直到十兩重量不等的金條,在背面印上編號和重量。
其中十兩的金條便被稱為“大黃魚”。
二、法幣的崩潰與“大黃魚”的盛行
抗戰結束后,國民黨大肆印制法幣,公信力的缺失使得法幣大幅度貶值。
法幣剛剛推出時,一百法幣還能買到兩頭牛,僅僅過了十年,一百法幣就只能買得起幾粒大米。
在當時的上海想買一天吃的糧食要背一麻袋的法幣,到了第二天有可能就需要兩麻袋。一麻袋的法幣放在路邊都沒有人偷,就算偷也是偷麻袋而不偷法幣。
與法幣的崩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黃金成了硬通貨,就連國民黨高層都只認黃金。
據說在國民政府從南京遷至重慶后,國民黨高層戴笠曾公開說想念江南地區的大黃魚。
一位戴笠的老鄉為了謀個一官半職,斥巨資購買了幾根金條把金條裝在籃子里后上面再蓋上幾條新鮮的大黃魚,戴笠果然收下,這位老鄉也被提拔。
市場上的商家也更愿意接受黃金,如果用黃金購物甚至可以降價。
隨著法幣的崩潰,很多商家干脆拒絕接收法幣,只接受黃金。
普通百姓手里的積蓄買不起“大黃魚”,也會想盡辦法把手里的法幣換成真金白銀。
1946年,在法幣貶值,蔣介石購進大量金條,希望通過拋售黃金換回法幣來穩定經濟。
其中上海的黃金價格最低,一條大黃魚的價格“僅僅”400萬法幣,于是各地資本涌入上海瘋狂采購黃金。
各大家族、各地官僚想辦法湊紙幣換黃金,軍官挪出軍餉、企業抵押資產,不到兩個月上海的黃金便被搶空。于是川渝等地區的黃金也被拉到上海進行銷售。
兩個月的時間,大黃魚的價格從400萬法幣暴漲到960萬法幣,蔣介石雖然拋售了數百萬兩黃金,收回了一萬億的法幣,但同時又印制了三萬億的法幣,法幣的公信力仍然持續走低。
剛推出時法幣的最大面值只有500元,到1949年則已經印制出了面值60億的法幣。
在這場浩劫中,國民黨高層從百姓處搜刮來紙幣換成黃金,再將大幅貶值的法幣“還”給百姓。百姓手里的錢成了廢紙,整個經濟一團泡沫。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出面回收了所有“大黃魚”,又推出了穩定的貨幣,才使得百姓不需要承擔國民黨政府時期那樣的貨幣風險。
三、“大黃魚”現在相當于多少人民幣
那么,誕生于動蕩時代的“大黃魚”,放到今天相當于多少人民幣呢?
民國時十六兩為一斤,按照今天的金價,一根十兩重的“大黃魚”的價格約為十七萬元。彼時的金條純度可能與今日不同,但整體差距不大。
另外,“大黃魚”作為建國前的物品,勉強算“古董”。因此還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當然,要回答剛才提出的問題,最準確的還是用不同時代的購買力進行換算。
其中,糧食和房屋作為生活必需品,在不同時代它們的價值往往是差不多的,因此經常用來換算購買力。
其中,南北差異、城鄉差異對糧價和房價均有影響,因此我們選擇相對比較明確的上海和北京的物價進行換算。
并且我們選擇民國初期來計算,此時的市價相對較穩定,并且銀元可以流通,可以幫助我們的計算,而不必使用貶值的法幣。
20世紀20年代,上海地區的米價為一石6個大洋。一石米約120斤,按照今天的米價,這一石米的價格約760元人民幣。民國初期,一條“大黃魚”可以換300銀元(即大洋),折合三五十石大米。
總的算下來,通過糧價算得的“大黃魚”價值相當于現在的一萬五千人民幣。
同時期的北京由于糧價更低,大洋的購買力變強,換算下來一根“大黃魚”的價格超過了今天的兩萬人民幣。
如果用房價換算,魯迅先生曾花了三千多大洋(約10根“大黃魚”)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如今的一套北京四合院已經賣到了天價。
用房價換算的話,一根“大黃魚”價值能折合幾百萬人民幣。
并且糧價和房價的計算還需要考慮價格本身的變動,具體計算要精細得多,但一根“大黃魚”的價格不會低于十萬人民幣,甚至可以達到上百萬。
盡管如此,“大黃魚”更多還是高官和富商等上層保值的囤積物,貧苦百姓辛苦勞作可能都換不到一條“大黃魚”,甚至能有幾十個大洋的積蓄就稱得上富有了。
參考資料:
《中華民國史》
《大洋的購買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