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者按
“包就業拿高薪”“零門檻高收入”“找不到工作就退費”……這是近年來,“招轉培”常用套路。不法分子利用有的求職人員渴望高薪、穩定就業的心理,設置“求職陷阱”,導致不少求職者徒費精力、財力,有的甚至身陷囹圄。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近日走進幾位深陷其中的受害者,聽他們講述“招轉培”背后的陷阱。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孔一涵
“糟了,我好像遇到詐騙了。”
在又一條發給公司HR的消息石沉大海后,這個念頭忽然閃過了張佳悅的腦海。
2024年,張佳悅在從某職業技術學校畢業之前的一個月,網絡招聘平臺上有公司主動向她發出了面試邀請。“可是,面試時卻推薦我去另一個崗位,并表示‘零基礎’的可以先培訓再上崗,培訓后可以直接去旗下公司工作,薪資有保障。”但在培訓結束后,張佳悅卻被“分配”在位于郊區的“分公司”,上下班近5個小時的通勤路程、和最初承諾的相差甚遠的薪酬,都在迫使她主動離職。兩萬余元的培訓貸款成了她走出校園后交的第一筆沉重“學費”。
“包就業拿高薪”“零門檻高收入”“找不到工作就退費”……近年來,不少求職者遭遇“招轉培”套路,一些公司在招聘平臺上發布虛假的招聘信息,以誘人的薪水或優渥待遇為誘餌,吸引求職者應聘,但在虛有其表的“貼心培訓”背后,卻隱藏著處心積慮的“招轉培”詐騙陷阱。
名為“招聘”實為“培訓”
“上了半個月課可以退培訓費嗎?”“貸款可以取消嗎?”“‘招轉培’構成犯罪嗎?可以報警嗎?”在一個“招轉培”相關維權群中,聚集了100余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受害者。“遭遇騙局的大部分是沒有什么社會經驗的學生,主要集中在新媒體運營、短視頻直播、IT、美妝美發、健身、烘焙等行業。”群聊的發起人小彭總結道。
小彭是2023年畢業的,懷揣著對新媒體行業的憧憬,他在2023年10月辭去畢業后的第一份工作并試圖轉行。然而,由于沒有相應的工作經驗,小彭投的幾百份簡歷都沒有得到回應。在一次面試失敗后,小彭意外收到了深圳某信息技術公司主動打來的電話:“在電話里他們向我介紹了新媒體運營崗位,并且很熱情地邀請我去面試。”而這也成了“招轉培”騙局的前奏。
在這家公司的第一次面試中,大部分環節都按照常規流程順利進行,然而,面試官卻對他的家庭背景格外感興趣。“這些公司會借此判斷哪些人更容易被騙。”小彭說。
經歷過一次普通的面試,求職者放下了戒心,騙局卻逐漸露出了“獠牙”。
“公司先是說需要進一步篩選人才,推薦我上‘一元培訓體驗課’,還將這種拉人頭的‘引流課’包裝成實習。課后,工作人員一對一地詢問我對課程的感受、能否跟上進度、能否聽得懂,隨后才會提出培訓要求。”小彭回憶道,培訓費為23800元,公司表示,這筆錢無須一次性結清,可以分期付款。
當小彭表現出猶豫時,公司又會擺出“后續還要對求職者進行篩選”的態度,給求職者營造緊迫感,同時派出看起來“更權威”的面試官進行游說“洗腦”。公司承諾,學成后會將小彭推薦到合作的公司工作,每月的收入不會低于6000元,小彭需要做的只是在合同上簽下自己的名字,預支一部分未來收入用以“投資自己”。
但“招轉培”公司絕不會主動告訴求職者的是,他們提供的合同大多要求求職者通過第三方貸款到銀行卡,再一次性將培訓費轉賬給公司。所申請的貸款給求職者增添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加劇了他們對賺取收入的迫切焦慮,從而使得求職者在詐騙的泥潭中越陷越深,難以自拔。
名不副實的“教學”
投入大量資金的培訓課,質量究竟如何呢?
“全都是‘水課’。”張佳悅表示,自己面試的是平面設計師崗位,由于沒有美術基礎,所以最初她也將培訓視作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面試時,老師會非常耐心地手把手教授一些簡單的操作,讓我們用軟件做出一些簡單的設計成果,但正式培訓時,這些老師很快就露餡兒了。”
張佳悅表示,培訓人員基本上只會對著一份簡陋的PPT照本宣科,所教授的實操內容也是對網絡上相關軟件課程的復讀,課程內容云山霧罩,根本沒有實際意義。“老師滿口都是大詞,我暈暈乎乎地聽了兩天,終于忍不住提了個問題,但‘老師’支支吾吾地就糊弄過去了。”張佳悅說。
有相關人士表示,在培訓過程中,“招轉培”公司會“軟硬兼施”,一方面在培訓群聊中發送偽造的成功培訓聊天記錄、虛假的轉賬收入截圖等作為誘餌,并為求職者發放少量“生活費”營造虛假的“人文關懷”氛圍,另一方面在培訓中暗示求職者能力不足需要進一步學習,以此穩住求職者確保他們完成培訓。
張佳悅告訴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一旦求職者在課程中表示后悔希望退款,“招轉培”公司就會提出按“優惠前原價”計算課程差價,付出上萬元培訓費的求職者往往只能拿到幾百上千元退款,甚至有些人還需要額外向公司補交差價。“沉沒成本太高了,哪怕已經隱約知道自己被騙了,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相信,寧愿去賭承諾成真的一絲希望,到了這一步幾乎沒人能狠心止損。”張佳悅說。
培訓結束后,張佳悅卻被“分配”到了位于郊區的“分公司”,每天上下班通勤時長近5個小時。此外,公司此前承諾的薪酬也隨著派單的停止而煙消云散。種種壓力之下,與公司協商不成的張佳悅不得不選擇“自行離職”。“就當買了個教訓吧。”張佳悅苦笑著說。
結束培訓的小彭,卻做出了與張佳悅不同的選擇。“公司承諾時說得天花亂墜,到了培訓真正完成后,他們只會幫忙‘包裝’簡歷,實際上就是造假,然后讓你自己去面試。”小彭至今還沒有應聘上合適的職位,但不論是否找到了工作,每月固定的貸款仍需要他來償還。最終,在與公司要求退費無果的情況下,小彭選擇一紙訴狀將公司告上法庭。
網絡招聘服務亟待進一步規范
盡管還沒有完全擺脫求職詐騙的陰影,但負擔著貸款的張佳悅仍然需要盡快找到下一份工作。她重新將簡歷投遞到各個招聘平臺,對面試邀請更加謹慎,卻發現了更多詐騙“前兆”。
“面試的公司有不少人進出辦公,面試流程完整規范,還陸續有人前來面試,可到了面試的尾聲,總會‘圖窮匕見’地提出要我付費參加培訓。”張佳悅說。
求職者小曾也曾在網絡招聘平臺接到過條件極為誘人的面試邀約,但奇怪的是,她卻對這家主動聯絡她的公司沒什么印象。朋友提出了疑問,“小公司怎么開得起這么高的待遇?有這么高的待遇又為什么需要主動邀約面試?”抱著質疑的心態,小曾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提問,才知道原來自己遇到的正是騙子們常用的開場白。
“雖然在騙局開始前,我就幸運地察覺到了,但在沒有找到合適工作的一段時間里,我總還是忍不住想‘萬一他們只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或許我就是好運的那一個’。所以我特別理解在求職焦慮下,在網絡招聘平臺上誤入‘招轉培’陷阱的人。”小曾感慨地說。
隨著移動互聯網普及率的不斷增長,互聯網已成為許多人求職的首選。中國互聯網招聘行業相關統計報告顯示,2022年互聯網招聘的占比高達85.1%。然而,當招聘的主戰場從線下轉移到線上,一系列新的挑戰和問題也隨之浮現。
一家網絡直聘平臺曾專門發布安全提示,提醒求職者注意防范“換皮”升級的“招轉培”陷阱。該負責人建議求職者盡量通過正規的招聘平臺尋找工作機會,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招聘平臺上發布的職位信息必須經過事先審核,相較網絡上的其他招聘信息有更高的可信度。同時要盡量在招聘平臺內和招聘者交流。平臺能實時監控招聘者的異常行為,對違規行為及時處置。求職者可以在平臺內看到各個場景下彈出的安全提示,提前防備。最重要的是,要警惕一切收費行為,發現不對及時舉報,并附上與對方的聊天記錄等證據,在職位頁、招聘者頁等處都有舉報入口。
北京恒略律師事務所律師陳美娥表示,通過招聘平臺,面試者才能與用人公司,也就是實施詐騙的主體間建立關聯,所以平臺應當建立針對求職類詐騙投訴的反饋處理機制。但目前僅有部分平臺建立了此類機制,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規范網絡招聘活動,界定并督促網絡招聘平臺承擔相應責任。
涉及繳納費用須謹慎
記者梳理相關信息發現,“招轉培”一類求職詐騙絕非某地個例。2024年10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檢察機關懲治求職詐騙犯罪情況,總結了求職類詐騙高發的四種類型,其中就包括虛構招聘“精心做局”騙取相關費用,并提示廣大群眾特別是求職人員需高度警惕并增強防范意識、識別能力。據了解,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國檢察機關共起訴各類求職詐騙犯罪4708人。
此外,全國多地警方曾破獲了“招轉培”詐騙案。上海警方緊盯各類風險隱患和治安形勢變化,對“招轉培”詐騙重拳出擊,全力保護求職者合法權益,2024年1月至5月,已打掉“招轉培”詐騙犯罪團伙12個,偵破案件1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400余人,涉案金額近4000萬元。
“從招聘角度來說,勞動合同法第九條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從培訓角度來說,‘招轉培’不存在技能提升,而是以培訓為名的詐騙陷阱。”陳美娥說,“根據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詐騙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一般來說數額在兩到三千元以上就認為構成詐騙,大部分‘招轉培’培訓費用都要高于這個數額。”
但由于“招轉培”屬于新型詐騙行為,近一兩年才逐漸增多,在實踐中如果僅以“招轉培”公司與求職者間簽署的“培訓協議”作為依據,部分公安機關可能會視此行為為求職者自愿參與的培訓服務購買,進而將雙方間的糾紛歸類為民事糾紛范疇,從而不予介入處理。
針對此類情況,陳美娥建議,如果有多名求職者報案,并能提供充分證據顯示“招轉培”公司所提供的為虛假培訓,且從整個交易行為來看,有較為完整的證據鏈條印證所謂的“培訓”實質上構成欺詐行為時,該行為被定性為詐騙罪的可能性會提升很多。“我們也建議公安機關一定程度放寬立案標準,這樣可能會更有效地加大對這類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
此外,陳美娥還提醒求職者在維權過程中,要盡量選擇正規合法的律師事務所,并且尋求專業的,尤其是有這一類案件辦理經驗的律師提供相應咨詢。
警方也提示,“零門檻”就能直接面試且薪資待遇異常高的招聘信息,極有可能涉及虛假招工等欺詐陷阱,求職者看到此類信息應提高警惕,切勿輕信。此外,求職者可通過用人單位官方途徑對外公布的聯系方式,咨詢核實用人單位、招聘職位和薪資待遇情況。應聘工作過程中,對于用人單位要求預先繳納“培訓費”等各種費用時,應謹慎對待。求職期間應注意甄別招聘信息與公司資質,切勿在陌生網絡平臺注冊信息、轉賬匯款或辦理貸款等業務。求職過程中,要保持與學校、親友的溝通,理性判斷、謹慎選擇,避免落入“招轉培”詐騙陷阱。一旦發現遭遇詐騙,請及時報警求助。(本文部分受訪者為化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