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覺醒》是周嶺創作,關于成長方法論的一本書,值得反復閱讀。每次閱讀,皆可以從中收獲不同的感悟。
每當節日比如過年,四面八方的人,涌進回家的路,一路往家里飛奔。
在假期里,有幸福的歡聲笑語,亦有少許不和諧的聲音。許久不見面的親人,因一點小事就會發生爭執。
這些爭執,為過年添了不少煩惱。
《認知覺醒》里的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性格和脾氣好不好,取決于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
若你看懂了此句話的真意,或許在人際關系中,會少很多摩擦。
視角單一,人們容易產生分歧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峰側成嶺,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句詩寫出了蘇軾在不同的視角之下,廬山有不同的風景。
從另一角度上來說,當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時,得到的結論其實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常常會導致人們產生不同的見解,從而發生爭論。
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事物的看法,受限于個人成長經歷、所見所聞所學等。另外,對于事物的看法常常因先入為主的思想而有所偏頗。
當人們因不同的原因聚集在一起時,比如節日相聚、朋友邀約等在一起時,在不斷的深入討論中,常會因一些小事各執己見,誰也不想認輸。
多年不見的親人、朋友見面時的喜悅,常因爭執不歡而散。
對于同一個問題,每個人的知識量不同、出發點不同、甚至于利益傾向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結論。
當我們認識到這一點,看到別人唾沫橫飛地大發言辭時,心里就會稍稍地平靜一些。
別人站的角度與自己不一樣,結論當然也不會一樣。若你想到這些,就沒有再爭執的必要,也不必內耗自己,繼續糾結別人為什么不同意你的觀點。
情緒,受多角度看問題能力的影響
所謂“水容萬物而不爭”。
這個容字,也就是說人們對人對事的容納程度。
當人們看問題可以達到多維度時,對不同的意見就會有包容能力。
看到別人執著于一個問題而無法釋懷時,亦可以有同情感與同理心,因為每一個人的位置不同。
換位思考,可以從別人的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亦可以了解到別人當時的情緒起因。
一個人的情緒越容易波動,說明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越單一。
而一個人的能力越大,心胸越寬廣,說明他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越強。
有一句話,不要與爛人糾纏,話糙理不糙。那些看問題角度單一的人,常常會有執念。執念越深,越容易情緒波動。
當你看到一個人無理由地在為一件小事而執著時,就知道,他深陷角度單一的問題了。
此時,你可以選擇默默地遠離。不需要被別人的情緒而影響自己。
修煉多角度看問題的能力,從此不再內耗
若一個人看問題單一,常會陷入內耗。
他們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的想法得不到別人的認同。既然無法得到認同,內心就會無意識地否定自己。
當開始否定自己時,人們的焦慮感隨之而來,內耗不斷。
人們內耗的原因,情緒容易波動的原因,簡單地說,常常是因為自己執迷不悟。
而執迷不悟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看問題時,鉆牛角尖了。
當你理解到這一點,將自己抽離出來,站在問題面前,轉一圈再去看一看,也許心中就會釋然。
當你看到自己的角度,同時也看到了別人的角度,就會理解自己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別人為什么會有不同的見解。
不斷地豐富知識量,加強內核穩定能力,增強個人自信心,學會換位思考,懂得關心別人,包容別人,是提升多角度看問題的必然過程。
當你慢慢地提升自己,再來看過去走過的路,或許能恍然大悟,當時為什么自己會有那樣的選擇。
結語
人生苦短,不要執著于一人一事一物,不必為此而內耗自己。
若是別人不能理解自己,可以一笑而過;若是別人能理解自己,定是可以一起談笑風生之人。
人生路上,你流連的風景,未必能入得了別人的眼。
在你看來是一件小事,在別人心中,可能是人生里的大事。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角度,來看待這五彩繽紛的世界。用包容之心去迎接人生里的一切,或許,你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