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黨建軍伊始,由于管理經驗不足,指揮體系不夠順暢,最高軍事指揮機構的稱呼比較混亂,先后叫法有中央軍事部、軍事科、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等。
尤其是中革軍委存在時間非常長,因為共產國際的人事干涉,還有黨內的思想并不統一,甚至連顧順章、張國燾、博古等軍事能力不行的人都可以進入這個機構,因此,中革軍委并不具備代表性。
直到1937年8月22日的洛川會議,中共中央決定撤銷中革軍委,成立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軍委,由此,我黨才形成較為穩定的軍委班子,較為順暢的軍事指揮體系得以構建。
十大元帥,是我軍的最高軍銜,軍人能夠成為元帥是軍中最高榮譽。我們要分清楚元帥和大將的區別:元帥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這是屬于國家層級的榮耀,不僅僅只是指軍事人才了,具備政治范疇的意義;大將全稱則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大將以下的軍銜更是如此),指的僅僅是軍事范疇的軍銜。
因此,元帥是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元帥,可以說,十大元帥對于“政治建軍”性質的解放軍來說,他們是最豪華的軍事指揮團體,代表著我軍在軍事指揮方面的最高造詣。但由于種種原因,十大元帥進入軍委班子的先后順序不一樣。
朱老總、彭老總、葉帥、林總、賀老總、劉帥、徐帥這7位元帥在1937年就進入軍委班子了;陳毅元帥、聶榮臻元帥則是在8年后的1945年成為軍委委員。
但讓人覺得奇怪的是,羅榮桓元帥從秋收起義就跟著毛主席了,而且軍政雙優,各方面都貢獻巨大,為什么一直延遲到1954年9月才入選中共中央軍委名單呢?我們要知道,這比1937年第一批進入軍委名單的元帥,已經遲了足足有17年之久了。
一、羅榮桓元帥雖然是地方大員,但很快要去東北協助林總
羅榮桓早在1943年3月,就擔任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15師政治委員、代師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統一領導山東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黨政軍工作。
到1945年,僅僅2年時間,山東軍區發展出5個軍區,22個軍分區,3個教導團,18個獨立團,24個基干團,4個獨立旅,2個支隊,1個海軍支隊,113個獨立營(縣大隊),800多個區中隊,115師初期就一個師,《聶榮臻回憶錄》《羅榮桓傳》都有說,兵力人數為15500人,但現在總兵力將近27萬,成為當時我軍兵力最多的軍區,正規軍人數占人民軍隊的三分之一。這一功績,羅帥功不可沒。毛主席盛贊:“山東換了一個羅榮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
1945年6月,羅帥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可以說,按照羅帥獨當一面地位和貢獻,入選軍委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彼時,我黨將原來的“向北防御, 向南發展”的戰略方針, 改變為“向北發展, 向南防御”的方針,要重點發展東北。擬從山東、華中地區抽調10萬部隊前往東北,羅帥則是作為山東軍區核心人物,要率隊前往東北的。
中央已經打算讓林總作為東北軍政的一把手了,羅帥主要是作為輔助的身份,因此,不太適宜讓東北地方上的兩個人同時進入軍委(其他地區沒有這個先例),只有暫時委屈羅帥,讓“101”的林總做軍委委員更為合適。
二、陳毅接替羅榮桓在山東的工作,再次成為軍委委員
羅帥帶領山東軍區6萬多人到達東北后,中央讓陳毅元帥前往山東主持工作,新四軍立即轉移到江北,補充山東地區因抽調兵力而造成的虧空。
此時,山東根據地的軍事一把手則變成陳毅了,一般來說,大軍區的軍事一把手都可以成為軍委委員的。聶榮臻元帥是晉察冀軍區司令員,于是他可以在1945年成為第二批的軍委委員;同樣,陳毅元帥是山東軍區司令員,自然也可以進入軍委班子。
可以說,如果羅帥不去東北,以他山東黨政軍“一把手”的身份,是完全有資格入選軍委。但羅帥深知搶占東北的重大戰略意義,選擇坐著擔架去東北協助林總!
從這一方面看,羅帥確實沒有辜負毛主席對他的評價:“無私利,不專斷,抓大事?!?/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