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田之光原創(chuàng)制圖,版權所有
2025年1月23日,蘇州法院判處了周加勝死刑。
周加勝,52歲,在2024年6月24日下午4點左右,在蘇州一個公交車站,試圖刺殺日本學生。胡友平,作為校車引導員,挺身而出,成功阻止了周加勝行刺在等車的日本母親和學齡前兒童。
54歲的胡友平被刺死。
據日本外務省表示,周加勝的作案動機是“嫌棄了靠借債的生活”。
周加勝是從安徽到蘇州打工的,是剛到蘇州,然后是無業(yè)人員。
雖然只有一些簡短的信息,不過仍然可以從這些簡短信息中得出一些結論。
可以推測周加勝一直是靠借債生活,到蘇州也沒找到工作。
像周加勝這樣,其實也是很難找到工作的。其靠借債生活,不知道是線下借債,還是線上借債,但也無非就是這兩種。
如果是線下借債,我覺得不太可能要嚴重到嫌棄的程度。又或者愿意借給他錢的人,可能會給他人生一些建議。這就有可能,周加勝不會從安徽跑到蘇州去。
合肥不好找工作嗎?非要到蘇州?我看同樣是安徽人的燕冬萍,是在安徽開的網店吧?
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周加勝可能沒有什么文化,如果他有像燕冬萍那樣的文化,搞不好也能開個網店什么的。
另一種可能,周加勝沒什么文化,也不愿意吃苦,沒了生活來源,可能是偶然的機會下,發(fā)現網絡上可以借網貸,于是開始借網貸了。網貸一借,這就無法收拾了,利息越來越多,最終造成無法還款的局面。
這樣一來,定然有人催促他還款,每天被電話騷擾個不停。于是他就會嫌棄這樣的生活了。
同時,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也不愿意努力打工的人,在網上是極容易被仇恨言論煽動的。算法一旦認定了這樣的人喜歡這樣的內容,于是會不斷的推送此類仇恨的內容給他。
于是,悲劇就發(fā)生了。
當然這一切是我的推測,但是也有合情合理之處。
所以一個沒有文化的人,也沒什么生活技能,又好吃懶做的話,要是在以前,無非就是做個流浪漢,過上乞討生活也是可以的。然而互聯網來了,它讓這樣的人,有了坐井觀天并陶醉于坐井觀天的機會了。
一個懶散的人,沒有能力,如果有幾個朋友聊天解悶,估計也出不了什么大事。但是如今網絡發(fā)達,算法的功利性很強,于是他被包裹在了一個有限認知的籠子里,他自己不從里面走出來,也沒有一個朋友可以拉他出來。他只有在這樣的認知的籠子或深井里無法自拔,過上了靠借款維系生存的生活,嫌棄生活成了他最終的歸宿。
他嫌棄了生活,也嫌棄了自己,嫌棄了這世間的一切。
終究,人生這一連串悲劇的點,串在了一起。
有什么解決方案沒有?我覺得是有的。比如就業(yè)的機會要足夠地多。錢可以少賺點,但不能沒有就業(yè)的機會。比如算法不要一味推送仇恨內容,應該盡可能給無助的人推送友愛內容,原因很簡單,一個人生活無助了,還哪來的消費能力呢?
對于個人而言,當然是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懷著同理心對待他人。每個人都有可能處于危險中,為了避免這樣的危險,一個更加美好的社會是不可或缺的,這需要每一個人一點一滴的展現良好的公共品德和人文素養(yǎng)。
沒有錢沒什么,沒有人文的滋養(yǎng),一個人活著,和行尸走肉相比,能有什么區(qū)別呢?
(木田之光寫于2025年1月2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