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注意到,近幾日關于集采制度的討論越來越熱,但焦點卻總是集中在“低價”上。
集采制度本身是個中性工具,關鍵在于怎么用!如果只盯著價格而忽視藥品質量,那就有點走偏了。
工具本沒有好壞之分,用工具的人出了問題;工具本沒有善惡是非,用工具的人心懷善惡。
輿論焦點已經嚴重偏離,集采制度讓人“懷疑”!
目前輿論焦點大多在集采制度及其帶來的低價上,似乎一切問題的根源都在于“集采”“低價”。
但集采制度是一個中性工具,關鍵在于如何使用。將集采制度作為一切問題的根源,實際上是把藥企不負責任的行為給掩蓋了。
集采制度不能降低藥品質量,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保證藥品質量的基礎上,近最大程度的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醫生的角色與集采制度的未來方向
集采制度要加大醫生的話語權,不能讓醫生成為無能為力的旁觀者。醫生要對藥品質量有反饋與選擇,如果醫生的選擇權被剝奪,那么他們就無法履行好自己的職責,這對患者是不負責任的。
而實際情況是什么呢?以前手術麻醉的時候,一支麻藥能作用多長時間麻醉師能算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經驗,現在被弄亂了
老百姓賴以為生的口服藥,尤其是長期的慢性病藥和一些救命的針劑,現在好像效果突然大打折扣了。
但是藥品說明書沒有換啊,藥物劑量不能隨便加大啊,不能超劑量用藥呢?怎么辦呢?
醫生只能摸著石頭過河,用吧!
畢竟這些藥物是經過國家相關部門層層審批的,人命關天,藥品質量應該問題不大吧,畢竟藥廠也不敢冒著殺頭的風險干一些違背良心的事情。
但是為什么患者用的還是哪些藥,效果就差了呢?難道是疾病加重了?實在沒辦法,一些經濟條件的患者去買一些原研藥,也就是一個進口的藥服用,結果病很快好了,癥狀很快控制主力。
看不透,到底是集采的藥哪些差了?集采的到底是價格,還是質量?
我們這些人人微言輕,畢竟有些大專家坐不住了。全社會開始發生:
集采制度涉及面廣,低價藥的出現也帶來了很多問題!
比如患者反映的“抗生素過敏、血壓不降、麻醉藥病人不睡、腸道準備的瀉藥不瀉或量不夠”等問題,都是藥品質量問題。
藥品質量問題關系到患者生命健康,“麻藥能否讓人睡著、血壓藥是否真的能降壓、瀉藥是否能瀉都是有客觀標準可衡量的。”
討論集采制度不能偏離軌道,不能一味追求低價而忽視藥品質量!
國家醫保局的努力與集采制度的調整
國家醫保局自2018年起組織了10批國家藥品集采,成功采購435種藥品,平均降價超過50%。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也是惠民的大舉措。
集采制度的邏輯是通過集中采購來降低藥價,從而減輕患者負擔,這本是好事。但實踐證明,集采制下,確實有一些低價藥物質量層次不齊,嚴重影響患者用藥安全,這也是集采制度不斷調整的原因。
2023年上海市政協常委、瑞金醫院普外科主任鄭民華在兩會期間接受采訪時表示,藥品集采對降低醫保和患者負擔起了很大作用,但也帶來了部分藥物質量不穩定的問題。
其核心還是廠商對藥品質量把關不嚴。
患者權益與醫療改革該如何平衡?
專家還是敢說話的:今后在藥品集采時,應給予患者一定的選擇權,不要因為價格問題讓患者陷入治療困境。比如醫生推薦A藥,而患者因為A藥價格貴不敢買,就不得不選B藥,而B藥可能對患者沒有好處或者有害,但是因為價格便宜,患者就只能選擇。這就造成了醫患之間信任度下降,同時也讓患者承受更大的風險。”
鄭民華說。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集采制度就難以真正發揮作用。
任何新的制度都是一把雙刃劍,集采制度也不例外。
惠國利民的集采制度如何才能真正發揮它應有的作用?真的是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的。
藥品質量關乎每位患者的生命健康,不能因為追求低價而忽略了最基本的保障。
讓藥品回歸藥品的屬性,讓醫生有一定的發言權,讓患者用一定的選擇權,讓資本家在利益和良心之間做出應用的平衡的讓步。
國家該出手了,民心所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