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共有494位皇帝?,這些皇帝分布在各個朝代,每個朝代的皇帝數量各不相同。按照慣例,皇帝駕崩后都會入土為安。當然,如果社會太平,皇帝的陵寢都比較集中,比如北京的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和西安的秦始皇陵墓等等,如果社會動蕩,朝代比較短,皇帝陵墓都比較分散普通,比如武漢的陳友諒墓。
同重慶明玉珍一樣,陳友諒的大漢國存在的時間不長,當時還在與朱元璋爭霸天下,社會動蕩不安,陳友諒犧牲在戰場上,掩埋得比較低調,位置不是很好找,位于武漢市武昌區首義公園路61號,處在武漢長江大橋蛇山南側,緊鄰武漢著名景點黃鶴樓,距離武昌火車站不遠,只有六七公里的路程。
陳友諒是元末明初的梟雄,也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最大的競爭對手。元至正十九年也就是1360年,陳友諒在江州(今九江市)稱帝,建國號為“漢”,年號大義,緊接著次年遷都武昌,公元1363年,陳友諒帶領70萬大軍與朱元璋的20萬兵力在鄱陽湖大戰,不幸戰敗,突圍時中流箭而死,終年43歲,埋葬在黃鵠山南麓,沿襲至今。
陳友諒墓的規模很小,完全看不出是帝王陵寢,以至于很長一段時間被遺忘,直到1908年才再次被發現。歷史上陳友諒墓被多次修繕,盡管如此,占地也不過200平方米,除了紅色砂巖石材圍砌的墳冢以外,還有六角亭、陳友諒生平介紹的紀念碑和一座民國風格的三拱石牌坊,僅此而已,比較寒酸。
陳友諒墓不僅僅是規模小,位置也很隱蔽,處在武漢長江大橋的南橋頭下方,周圍都是茂盛的植被,更惱火的還是隱藏在居民樓中。在陳友諒墓的下方,是居民樓的休閑區域,開了不少茶館,遮陽棚下擺滿桌子板凳,老人長期聚集在這里打牌娛樂,頗有煙火氣,也是這份煙火氣,無形之中使得帝王墓更為隱蔽。
陳友諒雖是“大漢”的締造者,存在的歷史不長,影響力不夠大,雖然在民國初期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均進行過修繕,但并沒有什么特色,以至于許多人都不知道帝王墓的存在,不要說外地游客,本地游客也沒有幾個,即或墓地上偶爾有幾個人,也是周邊市民,打麻將乏了來這里散心。
皇帝陵寢,中華上下五千年,也不超過500座,秦始皇墓、十三陵的墓地由于規模大,都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相比起來,大漢陳友諒墓或許是因為主人在位時間不長的緣故,根本沒有影響力,難怪不得許多本地人都不曉得,有人說它低調,就這種規模,不低調就不行,你說是不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