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這么下去,李蠕蠕們離成為「銷冠幫鄉親賣農貨」正能量新聞里的主角,還遠嗎?
假若要讓我來評選抖音版的「年度百大UP主」,那我的榜單里排前三的大概就是:李蠕蠕,papi醬,李宗恒。無他,惟好玩耳。看著他們那沒有創作瓶頸期的內容,我時常在想:同九義,他們何秀?
但這兩天,我在想:會不會有一天,有媒體把李蠕蠕的經典之作《銷冠回家過年》當新聞來報道——「暖心!銷冠返鄉時遇大媽橘子滯銷 用專業推銷技巧幫其銷售一空」?
這不是杞人之憂,畢竟,真有媒體把短視頻博主標注了「虛構演繹,僅供娛樂」的劇情演繹當新聞來報,還上了熱搜。
事件起因是:前些天,博主@尋光在某短視頻平臺上發布視頻,以浮夸逗趣神態演繹了極具戲劇性的「大學生返鄉記」:他自稱放寒假后要從佳木斯回喀什,母親給了3000元讓他買機票,他卻選擇坐101小時硬座回家,「怒賺2300」,結果坐到屁股失去知覺,剛回到家就病了,做痔瘡手術花了5000多。
正常人看到這情節,第一反應也許是:這年頭,還有單程運行101小時的火車?一看其IP屬地、標注位置、行程途徑地點的不一致,加上「虛構演繹」的作者聲明,立馬就明白了,這不是真的,是演的。
▲紅星新聞的報道中就提到,@尋光 的幾條視頻里都標注了「劇情演繹,僅供娛樂」字樣。
但偏偏有家機構媒體,直接將其當真實事件來報道了,還引發多家媒體轉載。結果#男大學生坐101小時硬座回家#的詞條,就這么水靈靈地上了熱搜。
不出所料,「大反轉」會緊隨而至:之后,有媒體發現這只是演繹。次日,#男生花7百坐101小時硬座回家系虛構#的消息引發媒體再度傳播。
梳理完來龍去脈,我只覺得啼笑皆非。與其將其概括為「一條假新聞的荒誕出爐」,不如將其總結為「一堆媒體的慣性翻車」。
從新聞專業主義角度看,這很不正常;可置于新聞從業者「業務能力退化」已不是新聞的現實背景下看,這又很尋常。
毋庸諱言,這事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前不久引發輿論嘩然的「5元賣座」事件——2024年12月下旬,男子周某某在某社交平臺發帖,自稱開價5元出讓早高峰上海16號線地鐵座位,還稱已成功轉讓2次,激起不小的爭議。此后上海軌交警方通報,該事件系男子自導自演。
都是自導自演,都引起了媒體報道,都受到了廣泛關注。
但二者的關鍵區別就在于:「5元占座」事件中,周某某明顯存在誘導網民往真實事件方向解讀的主觀意圖,故意向外地媒體提供自制的虛假交易記錄,即為佐證。博主@尋光則是從一開始就聲明,他那是虛構演繹。
▲警方通報,「五元占座」事件是周某某自導自演。
這就決定了,同樣是編故事,性質卻大不一樣:周某某是在虛構、導演、擺拍的前提下營造新聞事實幻覺,誘導大眾將假的當真的,@尋光則更多的是樂子人的玩梗搞笑。
如果說,媒體被周某某牽著鼻子走尚有辯解的空間——「誰讓他不標注呢」,那某媒體錯把博主@尋光的自我加戲當新聞,已沒有甩鍋的余地——人家該標注的都已經標注了,相當于做了提前告知:這是戲,別當真。
只能說,這錯誤犯得太低級了。但凡尊重下新聞操作規范,或是多看下「錯題本」,都不至于這樣自己把自己絆倒。
錯不在博主@尋光,他演繹「奇葩回家遭遇」,是為了制造笑果、博人一笑,本無傷大雅、無可厚非;也不在平臺,他該盡的標注聲明義務已經盡了,屬于正常內容創作,沒理由伸出「剪刀手」。
▲博主@尋光 的多條視頻都不止在一處提示,內容系虛構演繹,僅供娛樂。
錯在于拉低了新聞事實認定標準的媒體:既無視標注,也沒有查證,就將劇情演繹當成新聞事實,這是職業道德的失守,還是新聞倫理的淪喪?
5W新聞基本要素,沒有;信息溯源核實,沒有;多方信源交叉印證,沒有……如果這都可以叫新聞,那張雪峰的含金量又得指數級上升了。
這波把段子當新聞的迷惑操作,將媒體如何遠離「新黃色新聞」的議題帶入公眾視線。
何為「新黃色新聞」?簡單來講,就是披著「新聞」外衣的擺拍造假。
從「女騎手深夜送餐被盜電動車崩潰大哭」,到「被妻子拋棄的丈夫帶娃在街邊擺攤還債」,再到「秦朗作業丟在巴黎」,都在其列。
貓一杯翻車后,新聞學界業界曾掀起對「新黃色新聞」的廣泛討論,其根由也總被歸結為自媒體為博流量胡編濫造。
這并非無的放矢:有的網紅確實會將故意模糊擺拍與事實邊界,作為撬動流量井噴的杠桿。輿論場中對「頭上長著攝像頭」現象的調侃,傳播學者對「真實、好玩、正好拍下來了」新聞不可能三角的分析,箭頭所指正是它的以假亂真。
在此背景下,清朗行動將箭頭對準自媒體自導自演式造假、制造新黃色新聞,抖音要求虛構演繹內容須標注、對自導自演造假強化打擊,都是在強調基本的傳播倫理:當「故事會達人」沒問題,但不能把虛假演繹的情形當真實場景。
自媒體給擺拍情節套上「新聞」的外殼需要治理,媒體將自媒體已經標明是虛構演繹的內容當新聞來寫更值得反思。
▲某媒體將虛構演繹的「男大學生坐101小時硬座回家」橋段當新聞來寫。
媒體該成為虛假信息的揭露者,而不是「假新聞」的傳播者,否則貽害更深、危害更大、誤導性更甚。
《敘事經濟學》作者羅伯特·弗爾福德說:零零碎碎的謠言會僅僅附著于敘事,一知半解的軼事和漫不經心的話語也是如此,它們都可能膨脹到事實的水平。那些惡作劇式假消息也一樣,在蕪雜的傳播環境下可能「膨脹」。
當此之時,媒體該起到「過濾器」作用,將那些假消息從事實容器中及時篩出。
可現實卻是,很多時候,對「新黃色新聞」猛烈批判的是媒體,為「新黃色新聞」制造提供便利、傳播推波助瀾的也是媒體。
它們有一百個理由去溯源核實貓一杯「爆料」的真假,而沒有一個理由把@尋光聲明系「虛構演繹」的戲謔劇情當新聞事實。
可總有人在自己或別人吃了一塹又一塹時卻不肯長一智。
這不是孤例。在當下,部分所謂新媒體或融媒體動輒成為「假新聞」的炮制者或接力傳播者。
很多烏龍事件,背后都有媒體「拋開事實不談」加入流量盛宴的身影。
比如,百萬粉絲網紅小英陷入的輿論風波。因記錄「云南農村生活」而走紅的小英,去年9月突然被質疑立賣慘人設,她因此深陷輿論漩渦,可媒體實地調查后,事件出現所謂反轉,網帖所說的基本都不成立。
小英因不實「指控」頻上熱搜,就離不開一眾媒體片面采信的「助推」。
現實中,有的地方融媒最擅長的,就是將那些網傳的「正能量故事」視頻或圖片配上個煽情BGM、加上個「感人!」「動人!」「愛了!」「慕了!」之類的標題。
你問他們5W、溯源核實在哪里?他們掏出了一張流量KPI考核表。
知名評論員曹林曾總結過時下常見的幾種現象,包括——
新聞寫作「野雞材料化」,沒有導語,沒有5W,通篇像段子、像廣告、像故事會、像公文材料,就是不像新聞;
新聞采訪「社交媒體化」,很多報道根本不出門,不用腳采訪,不去現場一線,全靠材料整合、素材新編、狂加情緒雞精,網傳素材+官方回應+評論區截屏+表情包集錦+浮夸標題;
選題「黃色新聞化」,雞毛蒜皮,平民隱私,家長里短,直播屁事,缺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
他將這稱為新聞業務能力退化的幾種典型癥狀。
▲很多「新黃色新聞」,都是部分媒體的新媒體賬號發出的。
媒體失去議題設置引導能力反而被網紅演繹「倒灌」,就是業務能力退化的表征。
媒體將清晰標明是虛構的情節當新聞來報道,更是業務素養退步的反映。
很多東西可以有彈性,但新聞事實認定標準不能有——它不能在流量誘惑面前隨意調低。
那些擺拍情形跟新聞事實往往不是一步之遙,而是隔著100步,不去核實真偽甚至忽略「虛構演繹」提示,就直接將其混同,是對新聞專業主義的踩踏。
「事實為王」是媒體公信力的護城河。把博主虛構演繹的「男大學生坐101小時硬座回家」故事「加工」成新聞,無異于自己拆自己的堤壩。
前些年,曾有網友玩起「萬物皆可知音體」的梗:《西游記》標題被「轉譯」成了《浪子回頭,善良的師父指引我重返西天求學之路》,《紅樓夢》成了《包辦婚姻,一場家破人亡的人間慘劇》,《封神演義》成了《為前妻登上神仙寶座,八旬教授不畏牛鬼蛇神》……
這類惡搞的「反差性」,就在于它將那些古早虛構故事嫁接到了當代表達情境中。
而將已聲明是虛構演繹的「男大學生坐101小時硬座回家」戲謔橋段挪移到新聞版塊,違和感與之相當。它同樣架空了原有語境,讓人直呼離譜。
照這么下去,李蠕蠕們離成為「銷冠幫鄉親賣農貨」正能量新聞里的主角,還遠嗎?
《射雕英雄傳》里的華山論劍被「報道」成《震驚!5A級景區竟出現多人約架事件》,也不奇怪。
只不過,作為一位前媒體人,我仍想「爹味」地跟有些媒體同仁們叨上一句:請記住,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
羅伯特·弗爾福德說:新聞永遠是一種近似、一種副本、一種擬像。但他絕不會說:新聞可以是一種瞎編。
來源:數字力場 作者:余宗明運營:卞維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