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紫禁城的紅墻金瓦下,雍正登基的那一刻,便預示著他將直面鞏固皇權的嚴峻挑戰。他深刻意識到,皇權的穩固離不開對權力的精準把控,尤其是那象征著軍事力量的“槍桿子”與守衛京城的“刀把子”。
為此,雍正精心布局,慧眼識人,選定了兩位親信大臣——年羹堯與隆科多,作為這場權力游戲中的“關鍵人物”。他們,一個手握“槍桿子”,統御西北邊疆;一個緊握“刀把子”,守衛京城要地,共同構筑起雍正的皇權大廈。
年羹堯(1679年-1726年),川陜總督兼撫遠大將軍。這位手握兵權的大將軍,是西北邊疆的“槍桿子”。他不僅在戰場上英勇無畏,以一桿長槍指揮千軍萬馬,更在民政、財政等多個領域涉足,權力日益膨脹。他的身影,如同唐朝的節度使,威震四方,手中的“槍桿子”成為了西北邊疆的定海神針。隨著權力的增長,年羹堯的野心也逐漸顯露。他獨斷專橫,開始在西北地區經營自己的勢力,擴大自己的影響,對皇權構成了潛在威脅。
雍正深知年羹堯的威脅,尤其是他手中那桿能夠撼動國家穩定的“槍桿子”。因此,他采取了迅速而嚴厲的處理方式。
1725年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堯從川陜總督兼撫遠大將軍的高位上跌落,被貶為杭州將軍,再降為閑散章京,看守杭州東門。同年九月,他被削奪一切官爵,押解進京,廷臣開列其大小罪狀九十二款。1726年1月13日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年羹堯被賜自盡,終年四十七歲。這一處理過程既迅速又果斷,避免了類似唐朝安史之亂那樣的動蕩,也顯示了雍正在政治斗爭中的高超手腕。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年羹堯的妹妹年氏在1723年雍正元年二月被冊封為貴妃,但在年羹堯被定罪后三個月的雍正三年十一月初,年氏病重,雍正將其晉封為皇貴妃,十一月二十三日年氏薨于圓明園,謚號為敦肅皇貴妃。后與雍正合葬泰陵。這一舉動既體現了雍正的家族情感,也反映了他在政治斗爭中的靈活與復雜。盡管年羹堯的“槍桿子”已經倒下,但雍正仍需警惕其他可能威脅皇權的勢力。
在雍正的執政時期,有一個大臣不得不進入他的視野,那便是隆科多。與年羹堯相比,隆科多的地位顯得尤為特殊。早在雍正登基之前,隆科多就曾作為康熙臨終時的唯一顧命大臣,手中掌握著關于雍正登基的關鍵密詔。這一背景使得隆科多在雍正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雍正登基后,隆科多繼續擔任著他已經履職十年的九門提督一職,肩負著京城守衛的重任。他因此成為了守護皇權的“刀把子”,其手中的權力直接牽涉到皇權的安危。鑒于隆科多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手中掌握的巨大權力,雍正在處理與他的關系時采取了相對謹慎且緩慢的策略。
從1725年雍正三年開始,雍正首先撤掉了隆科多的步軍統領就是九門提督的職務,1726年雍正四年,雍正罷免隆科多的尚書職務,1727年雍正五年,雍正以隆科多結黨營私、私藏滿清皇族族譜的玉牒為由,公布其四十一條大罪,將隆科多永遠禁錮。1728年雍正六年,隆科多死于幽禁禁所。
這一處理過程既避免了直接沖突引發的京城動蕩,又達到了穩定皇權的目的,顯示了雍正在政治斗爭中的深謀遠慮。
在處理年羹堯和隆科多的過程中,雍正不僅彰顯了他高超的政治手腕與深邃的謀略,更在雍正年間留下了一場著名的辯證論述。他深刻指出:“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為君者施恩易當恩難,當恩易保恩難,保恩易全恩難。”這些睿智的言辭,精準地剖析了權力斗爭中成功與守功、施恩與保恩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雍正嚴厲批判年羹堯的狂悖與隆科多的驕縱,更以年羹堯和隆科多為鏡鑒警示世人,這種狂驕不僅會讓個人身敗名裂,更會使國家蒙受深重災難。特別是年羹堯手中的“槍桿子”與隆科多緊握的“刀把子”,一旦失去控制,將對國家和皇權構成難以估量的威脅。雍正的這一系列行動與論述,無疑是對他“斬斷槍桿年羹堯,掌控刀把隆科多”精準布局的完美詮釋。本文是《雍正和親信的權斗》第四篇,也是最終篇,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