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結合國際發展趨勢與我國現實需求,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的開源創新模式,已成為下一階段我國創新發展的重要議題之一。本期我們邀請到國內知名高校院所的9位青年學者,陳曉紅、傅煒、隆云滔、邱吉、王濤、王哲、吳偉、許哲平、朱其罡,分享他們的研究體會。
陳曉紅
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講師,清華大學-劍橋大學聯合培養博士,清華大學博士后
開源創新助推國產工業軟件創新追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5月28日召開的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強調,“科技攻關要堅持問題導向,奔著最緊急、最緊迫的問題去”。
同年工業軟件首次入選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首批重點專項,標志著工業軟件已成為國家科技領域最高級別的戰略部署。我國工業軟件長期存在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競爭力不強等“卡脖子”困境,如何補齊短板,促進工業軟件國產化,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這兩大攻堅目標,是推動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必然要求。
開源創新,作為一種開放共享的軟件形態和產業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生產合作模式,其所具備的開放、平等、協作、共享等特點,能夠與新型舉國體制協同,特別是中國特色的開源創新模式以其核心邊緣結構和互補性特征可解耦為多種合作模式,不同戰略組合可助力軟件產業協同創新,促進國產工業軟件高質量發展。
傅煒
紅帽軟件(北京)有限公司首席軟件工程師,RISC-V國際基金會大使
通過商業項目促進開源社區可持續發展
開源社區匯聚了眾多技術精英與創新人才,其無限創造力為技術發展提供了重要推動力。然而,開源社區本質上是一個松散的組織,缺乏系統化的資源整合與管理。這種特性雖然促進了開放與自由,但也導致部分才華橫溢的成員難以施展其能力,甚至影響社區的持續發展。
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可以探索引入中國特色的開源商業化模式,通過建立專門服務于開源社區的商業化公司或組織。這類機構應深入理解開源社區的運行邏輯和核心能力,積極發掘與市場需求契合的商業項目,并為社區成員提供有償項目機會和專業開發指導。通過商業項目的盈利,這些機構能夠將部分收益回饋社區,用于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及資源擴充,從而實現社區的良性循環。
這種模式不僅能夠賦能開源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還能激勵更多人才投身開源事業,提升社區的整體創新能力。作為中國特色的開源創新實踐,它還契合國家“自主創新”與“技術強國”戰略,為全球開源生態提供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解決方案。
隆云滔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開源創新推動數字產業快速發展
開源創新已從最初的純軟件活動,拓展到覆蓋開源軟硬件、開放數據、開放人工智能模型、開放標準等數字公共產品層面,成為助力數字科技創新、推動數字公共產品發展、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抓手,為“數字中國”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大模型的快速演進,開源創新為我國加快數字技術迭代與產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為此,可從如下四方面進一步發揮開源創新的促進作用:
一是積極推動本土開源社區的建設,通過開源社區凝聚科技創新力量;
二是打造有影響力的開源項目,支持頭部科技企業積極參與開源,引導或影響產業發展方向;
三是注重高質量開源人才培養和保護,以人才帶動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四是借助開源推動國際合作,夯實本土開源生態,爭取國際話語權。
邱吉
中國科學院軟件研究所PLCT實驗室技術總監,HelloLLVM社區主席
促進女性在開源技術社區中的參與和職業提升
開源軟件是軟件技術和行業不可阻擋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成為開發人員學習知識、提升技能、建立社交網絡和提升職業競爭力的重要渠道。有研究顯示,在開源社區中,女性的總參與人數、代碼貢獻率、提交代碼合并率、核心開發者比例均低于男性,且女性貢獻者的年齡區間更窄,平均每周總投入時間更短;女性面臨著數量和地位上缺乏平等、性別歧視、價值低估和性別角色造成的時間資源匱乏等諸多負面影響。
針對這些問題,近年來國內一些開源組織已經開始行動起來改變現狀,例如PLCT Lab將不少于30%的實習崗位預留給女性;HelloLLVM開源社區在2023年推出了“南盤江計劃”,旨在聯絡編譯器和工具鏈領域的女性,向其提供克服障礙和提升職業發展的思路和技巧,這些實踐通過提供培訓指導、建立混合團隊、改善溝通方式、提高可見度、提供激勵等方式,使更多的女性學生和工程師參與開源社區并在其中獲得了職業機會。
面對存在的問題和已有的嘗試,我們應該去思考和討論,在構建開源創新的道路上,如何更有效地、在更大范圍內促進中國女性在開源技術社區中的參與和職業提升,發揮出“半邊天”的巨大潛能和智慧。
王濤
CCF開源發展委員會副秘書長,GitLink平臺負責人
人機協作的新型群智范式如何驅動我國開源實現創新引領
代碼版本管理技術從集中式發展到分布式,催生了以分布式代碼版本管理為核心并內嵌社交機制的開源托管平臺GitHub,顛覆了當時占據主導地位的SourceForge平臺,并快速發展成為當前全球注冊開發者最多、托管項目最多、開發者和項目增長最快的開源平臺,形成了對其他平臺的絕對優勢。中國開源創新引領的機會在哪里?
大模型技術的發展正在對軟件開發模式、開發方法產生變革性影響,傳統以人類群智協作為關注焦點的軟件開發模式正在升級為由人類群體和機器智能體協同演進的新型群智范式,這為開源模式變革升級帶來關鍵技術支撐。需要重點關注和思考的核心問題是:人類智能和機器智能在軟件開發中的角色定位分別是什么?人機協作群智范式下的軟件開發流程是什么樣?人類智能與機器智能在軟件開發中如何自然銜接和協同演進?這些問題的解決或將催生新一代開源服務平臺,也將是我國開源實現創新引領的重大機遇。
王哲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中國計算機學會開源發展委員會執行委員
大模型發展需要“三位一體”推動開源創新公地治理
在創新公地治理框架下,開源創新遵循基于科學技術共同體合作的研發生產規律、應對不確定性路徑的技術演化規律、挑戰商業霸主的市場競爭規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通用人工智能技術加速應用,給經典的軟件開源創新模式帶來沖擊。與軟件時代的“技術社區+企業”的開源創新公地治理模式不同,大模型的創新公地(例如,發電廠、數據中心、專用芯片等)建設需要國家力量更積極、有針對性地投入。
大模型的訓練成本隨每次迭代升級呈指數級增長,其從創新發現到產業規模化應用的盈利閉環尚未達成,不同利益主體對大模型的經濟、社會和國家安全影響尚未形成共識,單一市場組織或社會組織很難承擔大模型的研發投入和治理成本,曾經取得成功的開源社區(基金會)與企業合作提供創新公地并實現軟件產品商業價值轉化的開源創新模式,在大模型時代面臨算力、能源和數據的創新邊際成本遞增性挑戰。
中國是全球最重要的人工智能應用市場和創新原發地之一,需建立基于“技術社會-市場-政府”的三位一體開源創新公地治理模式,探索通過大模型的創新公地治理,實現正向經濟社會價值引導,從而有效降低社會和市場主體的大模型創新研發及應用成本,在軟硬件技術、產業應用、能源安全、數據治理、社會保障和國家安全等方面推進一攬子政策安排。
吳偉
LLVM基金會理事、甲辰計劃主理人、PLCT實驗室創始人
發展中國特色的開源創新模式
筆者在編譯器等開源社區服務了超過15年,見過了很多次fork一份代碼就想要成為一個新的社區、但是很快因為沒有開發者感興趣而不了了之的嘗試,從公司級別、省市機構級別、到更高級別都有過類似的嘗試,勞民傷財。企圖在某一個區域范圍內創造出一個活躍的社區,是不現實的,核心原因就是缺少開發者。我們已經處于全球化的時代,開發者的貢獻是全球范圍流動和聚集的,馬太效應非常顯著,需要更為積極投入全球開源社區的貢獻和治理。
筆者認為,如果想要參與、影響國際開源社區生態、對抗和消除地緣政治負面影響,在關鍵基礎開源軟件領域,需要達到30%的貢獻度。在代碼提交總量和子模塊覆蓋面上需要至少超過30%;在貢獻者數量、維護者數量上要至少超過30%;在資金規模和基礎設施投入上需要達到項目總量的30%。當達到這個比例之后,就形成了兩方面的制衡:一方面會使得地緣政治各方(其實就是美國政府)由于利益共同依賴而無法直接割裂社區;另一方面如果被強行割裂,那么30%的資源和開發者足夠對割裂后的upstream進行commit級別的rebase & merge,從而成為新的 upstream。這個模式在過去自由軟件歷史過程中發生過多次。具有中國特色的開源模式,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能夠發揮舉國體制和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優勢,為開源軟件開發者提供更為全面的資金支撐、政策支撐、開源基金會組織架構創新,充分釋放每一位開發者的生產力。
許哲平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究館員
多方協同共建中國特色開源創新生態系統
開源創新的關鍵要素涵蓋技術、社區、治理、文化、政策等方面,是一個需要多方參與,協同共建的生態系統。
在國內,通過多方協同夯實開源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要素之間的流通和交互,包括政策、平臺、代碼、案例、人才等。同時,加強開源技術在多樣化場景上的應用和突破,如學術界(開放數據和開放獲取)、產業界(開放大模型)和教育界(開放教育)等。
在國際上,要加強國際開放合作,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兩條路線并行推進,學習同行先進經驗,推廣中國成功案例。此外,積極推動開源在國際治理中的應用和支撐,特別是面向開放科學、數字公共產品和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等國際行動。最終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開源創新生態系統。
朱其罡
上海開源信息技術協會秘書長
數字世界規則及標準主導權的中國機會
開源是全球范圍內的社會創新運動; 開源創新的障礙是物理世界數千年以來獨占排他思想觀念、文化及制度安排; 呼吁共同構建開源理論,并提出在上海設立開源創新國際合作示范區的設想,匯聚國內外開源人才、組織、產業、媒體、教育等機構入駐,為國際社會提供安全、可靠的數字公共產品和服務,形成數字世界上海規則、上海標準,提升上海乃至中國在數字世界的領導力。
從目前看,多數國家在數字主權意識的處于早期萌芽和發展階段。我們提出開源的中國貢獻方案,幫助其他國家構建以中國開源技術堆棧為基礎的第三國技術底座。通過開源開放來跟各國合作,是中國主導的再全球化的最佳路徑。
HAPPY NEW YEAR
( 新年初始,萬象更新 )
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