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戰(zhàn)敗的奧匈帝國轟然解體,這個領土在歐洲排第二、人口在歐洲排第三的強國被分成了七個部分,被歷史的車輪給碾碎了。奧匈帝國曾經的驕傲——斯柯達軍工被新誕生的捷克斯洛伐克接手了,繼續(xù)研制生產各類軍工產品,捷克也因此成為中歐最大的武器供應國。今天給大家介紹上世紀30年代斯柯達軍工研制的一款105毫米加農炮,其性能很不錯,但由于德國入侵導致不能大量生產及出口,這款火炮便是斯柯達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
部署在工事中的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
一、研制背景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成立于1918年10月28日,但是新生的捷克與波蘭在切欣地區(qū)上產生了爭執(zhí),并很快爆發(fā)了戰(zhàn)爭。戰(zhàn)爭中捷克軍隊缺乏野戰(zhàn)火炮,不得不從法國進口了一批野戰(zhàn)火炮——施耐德M1913式105毫米加農炮(之前跟大家介紹過),但該型火炮在上世紀20~30年代已經顯得落后了。戰(zhàn)后捷克決定研制自己的105毫米加農炮,研制任務交給了著名的斯柯達軍工。
上世紀30年代初期,斯柯達完成了兩種105毫米加農炮的設計。一種是重型,53倍徑,重5.3噸,最大射程20公里。另一種機動性好,44倍徑(后調整為42倍徑),重4.5噸,最大射程18公里。經過仔細考慮后,捷克軍方選擇了輕型版本。同時期法國施耐德公司研制新型105毫米加農炮時,也是輕重兩個方案,最后法國軍方選擇的也是比較輕的方案。看來,當時各國陸軍對火炮的機動性更看重,機動作戰(zhàn)已經成為各國軍事部門的研究方向。
施耐德M1913年式105毫米加農炮
斯柯達的105毫米加農炮最終于1935年定型,命名為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并于1936年開始量產裝備捷克軍隊。只可惜1939年德國吞并捷克,該型火炮只生產了107門,其中大部分落到德軍手中。
二、火炮數據
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主要性能:放列重量4200公斤,行列重量4580公斤,炮管長4410毫米(倍徑42倍),口徑105毫米,高低射界-6°~+42°,方向射界左右各25°,炮彈重18公斤,最大射程18100米,炮口初速730米/秒,射速8發(fā)/分。采用開腳式炮架,水平滑動鍥型炮閂。
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炮組
三、裝備情況
除了捷克軍隊裝備外,斯柯達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還出口國外,有南斯拉夫、立陶宛、荷蘭等國采購,南斯拉夫和立陶宛兩國各訂購了24門,荷蘭訂購了30門。不過其中不少數量未能交付,例如荷蘭采購的30門就被德軍全部接受(1940年荷蘭向德國投降)。此外,1938年蘇聯(lián)軍方對此炮也很感興趣,派出軍方工程師和火炮專家來研究測試這種火炮,一直到捷克被德國吞并。
德國吞并捷克后,德軍接手了大部分的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包括部分國外訂單),并把這些火炮部署到前線。其中一部分部署在法國西海岸線的軍事要塞中,當海岸要塞炮使用。另有一部分在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后,被部署到東線戰(zhàn)場用來對付蘇軍。還有少量的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部署在巴爾干和挪威地區(qū)。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幸存下來的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繼續(xù)在捷克軍隊中裝備,并一直服役到五十年代。
德軍在操作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
四、綜合評價
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制造精良,在上世紀30年代算是精品。綜合性能上雖然比不了法國施耐德的M1936式105毫米加農炮,但比施耐德的老式105毫米加農炮強多了,也比其他國家的105毫米加農炮要好。例如瑞典博福斯M27式105毫米加農炮,42倍口徑,最大射程只有16500米,射界也差一些。
還有二戰(zhàn)日本吹噓為射程最遠的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有18200米,就比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多了100米。但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的炮管壽命不佳,在使用全裝藥時壽命僅有300發(fā),而VZ35式105毫米加農炮的炮管壽命超過1000發(fā)。另外九二式105毫米加農炮為了大幅減輕炮重導致炮架強度不足,連續(xù)射擊后發(fā)生了多起炮架斷裂的事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