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越冬小麥管理新技術助力豐收
劉 云
春季管理是越冬小麥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對小麥的生長發育具有深遠影響,直接關系到分蘗、拔節、抽穗及灌漿等生育階段的健康和最終產量。科學合理的管理技術,如精準施肥、適時灌溉以及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此外,定期監測和預防病蟲害,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在管理過程中,還需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小麥品種特性,因地制宜地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以確保小麥穩產、高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1 越冬小麥春季生長特點
1.1 返青期
越冬小麥的返青期標志著小麥在春季氣溫回升后恢復生長、葉片變綠的階段。返青期的開始時間受小麥品種、播種時間、土壤濕度以及冬季氣溫等多種因素影響 。當氣溫穩定超過0℃時,小麥開始逐漸進入返青期。此階段的管理重點在于促進根系活力的恢復,并確保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供應充足,為小麥后續的生長奠定堅實基礎。
1.2 分蘗期
分蘗是小麥增產的重要途徑,分蘗期的長短和分蘗質量直接決定了小麥的有效穗數。分蘗期緊隨返青期之后,通常持續20~30天。在春季,適宜的溫度、水分和養分條件是促進小麥分蘗的關鍵因素。
1.3 拔節期
小麥進入拔節期后,主莖和分蘗將迅速伸長,植株高度顯著增加,標志著小麥進入生殖生長階段。此階段是決定小麥穗數、穗粒數和粒重的關鍵時期。拔節期的管理對小麥的產量結構和籽粒品質具有直接影響。
1.4 抽穗揚花期
抽穗揚花期是小麥春季管理中的一個關鍵時期,此時小麥進入花期,決定了籽粒數量和授粉質量。良好的春季管理措施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提高小麥的抗逆能力,確保抽穗揚花過程順利進行。
2 越冬小麥春季管理的主要技術措施
2.1 返青期的管理
在小麥返青期,土壤管理至關重要。通過中耕松土,可以有效疏松表層土壤,提高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根系的發育。同時,適當的中耕還能防止土壤板結,改善土壤中的空氣、溫度和濕度條件,有利于提升根系活力 。對于土壤墑情較差的田塊,適度鎮壓能夠減少水分蒸發,增強土壤的保墑能力。
在追肥方面,春季小麥返青期應以氮肥為主,促進分蘗和葉片的生長。當土壤養分供應不足時,適時追施氮肥尤為重要。通常建議每畝施用尿素 5~10kg,以促進小麥迅速恢復生長。對于長勢較弱、分蘗不足的田塊,可以進行二次追肥,并結合澆水以提高肥效和水分利用率。
此外,春季氣溫回升后,土壤水分迅速蒸發,因此在小麥返青期如遇到干旱,可能導致生長停滯,影響分蘗形成和有效穗的增加。因此,在土壤墑情差的情況下,及時進行適度灌溉顯得尤為重要。灌溉量應適中,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宜,避免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過濕,影響小麥正常生長。
2.2 分蘗期的管理
在分蘗期,合理控制小麥的群體結構尤為重要。對于播種過密或苗勢過旺的田塊,過多的分蘗可能導致群體過大,妨礙個體的正常發育。因此,應采取適當措施抑制無效分蘗的發生,如控制水分和肥料的施用,確保群體結構的合理性,促進小麥健康生長。
除了氮肥,磷鉀肥在分蘗期同樣重要。磷肥能有效促進根系生長,增強根系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能力;鉀肥則能提高小麥的抗倒伏和抗病能力。因此,在分蘗期適量追施磷鉀肥,可以平衡養分供應,增強小麥抗逆能力,進一步提升產量潛力。
2.3 拔節期的管理
小麥進入拔節期后,植株進入快速生長階段,根系吸收能力顯著增強,需肥量增大。因此,應加強肥水管理,促進小麥正常拔節 。
通常建議在拔節初期追施氮肥,每畝施用尿素10~15kg,以促進植株生長和穗數形成。對于土壤中磷鉀含量不足的田塊,適當補充磷鉀肥。
拔節期也是小麥營養生長的高峰期,莖稈迅速抽長,極易出現倒伏現象。倒伏不僅會影響光合作用,還會降低灌漿效率,從而影響最終產量。因此,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倒伏,特別是對于密度過大的田塊,可以通過適度控水和控肥來防止植株過度徒長。
此外,拔節期也是多種病蟲害發生的高峰期。針對病蟲害的發生情況,應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對于病害較輕的田塊,可以采用藥劑進行預防;而在病害嚴重的田塊,應及時噴灑殺菌劑和殺蟲劑,有效控制病害擴散,保障小麥健康生長。
2.4 抽穗揚花期的管理
小麥抽穗揚花期是其生殖生長的關鍵階段,對水分的需求量較大。水分不足可能導致抽穗不齊和穗粒減少。因此,必須確保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供應。在抽穗期,通常應進行灌溉,并注意灌溉量的適中,避免田間出現積水,確保小麥健康生長。
此外,干熱風是抽穗揚花期常見的自然災害。在氣溫驟升和風力較大的天氣條件下,干熱風容易導致花粉干枯,影響授粉和籽粒形成。為了減輕干熱風的影響,可以采取合理灌溉和噴灑葉面肥的措施,提高小麥植株的抗旱能力,減少干熱風對產量的負面影響。同時,應確保田間環境的通風透光性,適當改善光照和空氣流通條件,以提高授粉率和籽粒質量。
3 越冬小麥春季管理注意事項
3.1 因地制宜,分區管理
春季小麥的生長狀況受多種因素影響,不同地區、不同田塊的管理措施應有所區別。在管理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土壤狀況和小麥的生長情況,進行科學調整。例如,在氣溫較低的地區,應適當推遲追肥和灌溉時間,避免低溫對小麥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而在土壤干旱的地區,則應及時補充水分,確保小麥正常生長發育。
3.2 預防病蟲害的抗藥性
在 病 蟲 害 防 治 過 程 中 ,為避免病蟲害產生抗藥性,應避免長期單一使用某種藥劑。建議采用不同藥劑交替使用的方法,并結合生物防治技術,以減少農藥殘留,確保小麥的綠色生產。通過多樣化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降低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
3.3 結合氣象預測,調整管理措施
春季氣象條件變化較快,極端天氣如突然降溫、強風和干旱等容易對小麥生產造成不利影響 。因此,在春季管理中應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根據天氣變化提前采取預防措施。例如,在強降溫前,應加強灌溉和肥料管理,提高小麥的抗寒性;而在干旱時期,則應及時進行田間灌溉,確保小麥生長不受阻。
4 結論
春季管理是越冬小麥生產中的關鍵環節,對小麥的生長發育具有深遠影響,直接關系到分蘗、拔節、抽穗及灌漿等生育階段的健康和產量。科學合理的管理技術,如精準施肥、適時灌溉以及有效的病蟲害防治,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在施肥時,應根據土壤養分狀況合理配比氮、磷、鉀等肥料,以促進根系生長和光合作用。灌溉應結合氣候條件和土壤墑情,確保土壤濕潤而不積水。此外,定期監測和預防病蟲害,采取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能夠有效減少病蟲害對小麥的危害。在管理過程中,需結合當地的氣候、土壤和小麥品種特性,因地制宜地實施相應的管理措施,以確保小麥穩產、高產,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